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许玩宏  沈平 《沉积学报》1997,15(3):72-77
本文着重报道了贵州三都早奥陶世同高组下燕高页岩段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首次在采自该层位的样品中检出丰富的正烷烃、链状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及甾类化合物。测试结果显示:正烷烃图谱呈双驼峰形,碳数分布为nC15~nC35,以nC18为主峰碳,nC29为次主峰碳,C-21/C+22为0.77~1.02,OEP为0.94~1.04;植烷占优势,Pr/Ph为0.40~0.46;藿烷碳数为C27~C35,以C30占优势,C27+C29<C+31;仅见碳数分布为C20~C29的长链三环二萜烷,以C28为主峰碳;甾烷丰度顺序为C29甾烷>C27甾烷>C28甾烷,同时检出了孕甾烷和4-甲基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出还原环境特点,且可能主要来自藻类。  相似文献   

2.
盐湖相生油岩中某些地球化学参数与沉积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妥进才  邵宏舜 《沉积学报》1994,12(3):114-119
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盐湖相沉积生油岩中,含有丰富的碳酸盐岩,局部层段还含有盐岩、石膏和芒硝。生油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布与沉积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沉积环境中盐度的增加可以抑制Tm向Ts的转化,反映母源输入的参数甾烷C27/C28十C29比值,随岩石中Cl-离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成熟度参数藿烷C31S/R及甾烷C29ββ/αα+ββ比值随岩石中碳酸盐含量的增加而减小,表明碳酸盐对甾烷和藿烷的差向异构化反应存在着迟缓效应。  相似文献   

3.
油气微渗漏的色层分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同伟  王先彬 《沉积学报》1994,12(4):110-117
本文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腹部一深井中有机质的垂向成烃演化及碎屑岩层段(0~3650m)酸解烃组成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油气微渗漏的色层分馏效应.结果表明在两个贫有机质层段(0~1020m.3080~3560m井段)内砂岩段相对于相邻泥岩段酸解烃的C/C+、C/C及iC/nC比值偏小,这主要是由甲烷相对重烃,异构丁烷相对正构丁烷易于通过弱渗透的泥岩遮挡层产生的色层分馆作用所造成。而富有机质层段(1020~3080m井段)酸解烃组成的变化主要由有机质成烃作用控制,运移的色层分馏效应被成烃所掩盖。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湖不同盐度的四孔近代沉积物岩芯(Q-16A,QH,QE和QG)(图1)抽提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检出了非常丰富的C20,C25和C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highlybranchedisoprenoidalkenes),简称HBI烯烃。这是在我国近代湖泊沉积物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首次详细报导。由于C20,C25和C30HBI烯烃比正构烷烃具有较强的抵抗生物降解的能力(RobsonandRowland,1988b),因此,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近代环境中,如湖泊、海洋和高盐环境的近代沉积物中(RowlandandRobson,1990)。并且,具有1~6个双键的C20,C25和C30烯烃经常是现代沉积物中丰富的烃类。最近在印度洋现代沉积物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具有7个双键的C35HBI烯烃(Hoefsetal,1995)。全饱和的C20(I,附图)、C25(Ⅱ,附图)和C30(Ⅲ,附图)HBI烷烃已通过标样的合成确切地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青海湖QG孔(尕海,咸水)和QE孔(耳海,淡水)抽提物中发现了C20单烯(1号峰,图2a)。C25烯烃(2号峰,图2a、2b)和C30烯烃(主要是3号和8号峰,图2a、2b)存在于所有四孔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5.
库车坳陷中生代海侵事件对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库车河剖面三叠侏罗系重要生烃组段进行了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单体烃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海侵层位与非海侵层位在生物组成和生标特征等方面明显不同,海侵带来了不同的生物体,使有机质类型发生了改变。在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方面表现为Pr/Ph小于1,甾烷含量丰富,甾烷中C27化合物丰度与C29相当,三环萜烷有C21<C23>C24的分布特点,单体烃同位素表现出富集轻碳同位素的特点。中生代海侵事件对塔北隆起区及库车拗陷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甾醇及其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7,C28和C29甾醇(△5.22,△22,△5和△5.24(28)和5α-甾烷醇)在青海湖三孔近代沉积物(QH,QE和QO)中被检出。其中以C29甾醇占优势。在QE和QG孔沉积物中还检出了低浓度的三个C30甾醇(4α,23,24-三甲基-5α-胆甾-22E-烯醇(甲藻甾醇),4α-甲基-24-乙基-5α-胆甾-22E-烯醇和4α-甲基-24-乙基-5α-胆甾烷醇]。在QH和QG孔上部层段沉积物中,C27,C29.饱和的和不饱和的甾醇的碳数分布的平行性,甾烷醇/△5-甾醇及△22-/△5.22-甾醇的比值随沉积物埋深而增加提供了甾酸氢化作用的间接证据。青海湖沉积物中的甾醇主要来自湖区丰富的高等植物和湖中的藻类等。在QG孔80~100cm和120~140cm层段沉积物中,5a-胆甾烷醇浓度迅速增加可能反映特殊的生物(介形类)对该二层段沉积物中高浓度的胆甾烷醇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春江  夏燕青 《沉积学报》1995,13(A01):138-146
利用GC-MS技术,在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褐煤中下检出一类脱A环芳香三萜类烃化合物,碳数范围为C20-C24,通常以m/z(M^+-15)峰为基峰,D.E环开及重排类碎片峰具有较高丰度;根据质谱解析,裂解机理分析及对比研究,确定其具有屈的基本骨架结构,但甲基取代数量及位置各异,通常B环为芳环,C、D环各含一个双键,C-14位含有甲基。  相似文献   

8.
孙永革  盛国英 《沉积学报》1995,13(2):120-127
本文运用热解气相色谱(PY-GC)技术探讨了我国一些含煤油气盆地中煤系源岩热解产物的组成特征及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盆地煤系源岩热解产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5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含量和芳环化合物的组成上,利用热解产物C1-C5、C6-C14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和C+15正构烷烃+正构烯烃三个端元组分的相对含量可有效地判识煤系地层源岩有机质的产烃类型,研究表明PY-GC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煤成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逸  王占生 《沉积学报》1997,15(2):145-149
运用棒色谱TLC-FID和油显示仪OSA对塔中四号构造TZ4、TZ402及TZ401井石炭系岩芯进行密集采样分析(约3个/m),并选择典型原油进行GC、GC/MS和碳同位素分析。研究表明,石炭系储层油族组成在横向和纵向上都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纵向上可分为三段:CⅢ1(油层段);CⅢ2CⅢ3(油水同层段),CⅢ2CⅢ3中局部含油率较高的层段可能有试油价值。推测原始油藏可能受喜山阶段的构造运动破坏,CⅢ3油气发生过自西向东的再分配,CⅢ2油气则沿断层向上溢出,形成现今具两期古油水界面的油水系统格局。据横向上存在的成熟度差异,推测来自下古生界的主力油源注入方向可能是由北西向南东;但色谱和碳同位素等资料反映TZ401井所在的1号高点可能有另一次要的源自上古生界的原油混入。  相似文献   

10.
硅质碎屑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徐北煤  卢冰 《沉积学报》1994,12(3):56-66
次生孔隙形成的机制是地球化学家和岩石学家感兴趣的问题之一。硅质碎屑岩中的成岩碳酸盐胶结是世界各大油田极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这种碳酸盐与碎属矿物的水化作用和有机质将进入成熟期的脱羧基作用有关。脱水化作用所放出的Ca2+、Mg2+和Fe2+离子与脱羧基作用产生的CO水溶液结合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破坏储层。它与压实、压溶作用破坏储层是不同的。由于它充填于孔隙中,而整个岩石体积未减少,这为后来有机质转变为有机酸离析H+和继续脱羧作用放出CO水溶液进行溶解产生次生溶孔提供了物质基础。总的来说,成岩碳酸盐对研究油气的生成、运移和富集都有着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