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6篇
  202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稠环芳烃和多环芳烃成因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模拟实验发现:硫与β-胡萝卜素反应可以形成稠环芳烃,硫或氧与联苯反应可以形成多种多环芳烃。稠环芳烃主要是以一个合适的分子为基础发展形成的,多环芳烃也可以由一个分子转化形成,但主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联苯等化合物分子连接起来而成。  相似文献   
2.
千米桥潜山构造高蜡凝析油气藏的蜡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凝析油以高含蜡为特征。为探讨凝析油气藏中的高蜡成图机理,对黄骅坳陷近30年来3300多个第三系原油油样含蜡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原油含蜡量的垂向分布主要受自下而上运移过程中的“地色层效应”所控制,对最接近油藏原始蜡质保存条件的试油含蜡量的层位分布统计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说明无论是初次运移还是二次运移,随距离的增加含蜡量逐渐降低,赤即含蜡量较高的原油更靠近烃源岩。板桥油田和港东部分地区沙三段产层(凝析油烃源层)的含蜡量平面分布研究,表明千米桥古潜山奥陶系高蜡凝析油的蜡质来源于歧口凹陷方向的白水头地区,与白水头地区原油高分子量蜡姻分的指纹对比及含氮化合物、成熟度等多项指标也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3.
民和盆地中侏罗统煤-油页岩层系生油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简要论述了民和盆地中侏罗统含煤及油页岩层系的生油特征,探讨了盆地独特的石油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原油主要地化特征为:Pr/Ph比值偏高(2.65-3.15)、甾烷/藿烷比值极低(0.03)、C27甾烷较丰富、Ts/Tm>1低硫芴/氧芴比值、较高含量的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及相对丰富的长链联苯及烷基四氢萘系列化合物。中侏罗统煤-泥页岩层系含生油潜力明显不同的多类型油页岩,多数油页岩属由藻类和陆生高等植物母质组成的混合型有机质,沉积环境为淡水-微咸水弱氧化条件,其地化特征也表现为高Pr/Ph比值(平均为1。98),低甾烷/藿烷及低硫芴/氧芴比值等特征。某些油页岩富含C29降新藿烷及重排藿烷系列化合物,它们应为主力源岩。油页岩多含再沉积型或沉积改造型有机质。异常地热作用对源岩演化及原油地化特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的成因模拟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硫和β胡萝卜素反应产物中有丰富的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在硫与饱和链状化合物反应产物中既有噻吩系列化合物也有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所以推断苯并噻吩系列是硫作用于噻吩系列或含侧链的苯而形成的。噻吩系列和苯并噻吩系列的相对含量可以指示成熟度:在沉积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前者多后者少指示成熟度低,反之则指示成熟度高。  相似文献   
5.
联苯系列化合物与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联苯系列化合物与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的形成机制 .联苯系列的成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含有共轭烯键的链状化合物或含有共轭烯键链的化合物芳构化 ,二是硫作用于普通链状化合物夺去部分氢形成 (硫化氢和 )共轭烯中间体 ,进而芳构化形成联苯系列 ;苯并萘噻吩系列的直接前身物质之一可能是苯基萘系列 ,含有共轭烯键的链状化合物或具有共轭烯链的化合物以及饱和与不饱和链状化合物在硫的作用下都可以转化成苯并萘噻吩系列 .联苯系列化合物对热稳定 ,但在硫或氧存在条件下可以分别转化成硫芴系列和多环芳烃或氧芴系列和多环芳烃 .联苯和甲基联苯之和在联苯系列总量中的比例可以用来判断环境 ,在成熟度不太高的前提下 ,如果比例数高说明环境偏咸 ,反之则说明环境偏淡 .原油中苯并萘噻吩系列化合物含量高表明原油曾经历过丰富硫的作用 .但这个作用可能发生在油源岩中 ,也可能发生在油藏中 .  相似文献   
6.
对辽河油田曙光欢喜岭潜山带沙三段(Es3) 和沙四段(Es4) 典型的未成熟源岩样品进行了高温高压干体系的生排烃热压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00 ~400 ℃(Ro =0 .33 % ~1 .30 % ) 为该区域烃源岩的主要生排烃阶段;沙四段具有更好的生排油潜力,可能是曙光- 欢喜岭潜山带较好的烃源岩;生排烃作用对排出油和残留油中生物标志物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影响,在油/ 源对比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7.
史权  朱雷  朱丹  王春江  王铁冠 《地球化学》2004,33(4):395-399
利用色谱氨化学电离质谱(GC-NH3CIMS)法分析了原油及烃源岩中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与普通色谱质谱(GC-MS)进行了对比与评价.结果表明,氨化学电离质谱法对含氮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在氮化物含量较低或有芳烃共逸出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定量分析.氨化学电离质谱没有碎片离子产生,质量色谱图上同系物间没有碎片离子产生的相互干扰,定量结果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8.
以辽河西部凹陷潜山带原油及其源岩为例,系统研究了正构烷烃、异戊二烯烷烃、异构与反异构及藿烷系列化合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相互关系及生源-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系列化合物的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反映了沉积体系中生源-环境因素的系统变化。应用各系列分子碳同位素组成相关分析有效地区分了不同潜山带原油的油源差异。原油正构烷烃较异戊二烯烷烃碳同位素偏正0.5‰~5.0‰、姥鲛烷较植烷偏正0.4‰~1.4‰,指示了甲烷生成菌对植烷的重要贡献;C21 长链异戊二烯烷烃较植烷系列碳同位素偏正0.5‰~2.0‰,表明其生源存在差异。异构及反异构烷烃与其他系列化合物碳同位素的对比显示了蓝细菌对这类化合物的重要贡献。C31 藿烷较C30藿烷富集13C达10‰~12‰,指示其生源不同,13C强烈损耗型C30藿烷(-61.2‰~-51.8‰)主要衍生于嗜甲烷菌,它们生存于Es4期强烈分层水体中的缺氧/有氧界面。Es3油源油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特别偏正,且异构、反异构烷烃及藿烷碳同位素都明显偏正,综合反映了蓝细菌的重要贡献,而干酪根碳同位素明显偏正及4-甲基甾烷相对富集指示了沟鞭藻对沉积有机质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1 Introduction As a linkage between the biosphere and the geosphere, organic geochemistry, especially molecular markers, has become a powerful tool for investigating important geological events and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ancient life on Earth (Kvenvo…  相似文献   
10.
王春江  夏燕青 《沉积学报》1995,13(A01):138-146
利用GC-MS技术,在吐哈盆地中侏罗统褐煤中下检出一类脱A环芳香三萜类烃化合物,碳数范围为C20-C24,通常以m/z(M^+-15)峰为基峰,D.E环开及重排类碎片峰具有较高丰度;根据质谱解析,裂解机理分析及对比研究,确定其具有屈的基本骨架结构,但甲基取代数量及位置各异,通常B环为芳环,C、D环各含一个双键,C-14位含有甲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