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
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能量平衡方程导出匀质波场局地风生浪平均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不但取决于波能的成长速率,还取决于方向分布函数和风向与平均波向之夹角。按文圣常提出的在局地风作用下的标准风浪成长曲线,对其响应时间尺度的定量估计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无因次响应时间尺度与无因次能量和无固次峰频率的关系,与现已提出的模式比较与实测更符合。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个简单海气耦合模式,其中大气垂直分为两层,为-β平面近似线性模式。在非绝热加热项中包含了对流凝结潜热与大尺度流场之间相互作用的CISK机制以及蒸发、感热与扰动风场之间的反馈机制,并考虑了平均东风区和西风区的不同。由于只研究大气的平均纬向运动,故模式大气中仅含有Kelvin波。海洋模式为一约化重力模式,在一定条件下采用准地转近似,模式海洋中仅保留了Rossby波。对这一海气耦合模式进行特征波动分析,发现海气耦合并不显著改变大气波动的性质。在中东太平洋的平均东风区,大气的Kelvin波仍然增幅和东传。在平均西风区,大气Kelvin波振幅衰减。但耦合作用却使海洋Rossby波的性质发生变化,且波长超过某一临界波长Le的Rossby波的振幅增长。在平均东风区,结论相论。这一理论说明西太平洋暖池的形成与海洋Rossby波有关。在东太平洋,由于是平均东风区,短的Ross-by波振幅增长,不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而在平均西风的西太平洋区,有可能形成水平尺度很大的“暖池”。  相似文献   

4.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和FNL再分析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15年08月03日发生在鲁西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其进行了诊断计算、数值模拟和机制分析。研究表明,急流对上游强降水释放潜热向下游的输送和沿急流南侧传播的重力波共同影响是此次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1)上游地区降水过程的潜热释放通过西风急流输送到下游,使滨州地区对流层上层暖平流显著增强,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2)高空急流南侧激发的中尺度重力波沿西风急流自西向东传播,波峰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而触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5.
基于我国近海全潮测验气象保障的迫切需求,根据我们在现场调查中积累的有效经验,把影响中国近海的天气过程看成是大背景场上气压单体的运动,冬季的基本态是气压单体的向海运动,夏季的基本态是气压单体的向陆运动.具体到调查海区,首先把握调查时段天气过程的基本态,关注大背景场中气压单体的运动趋势,推判可能影响到调查海区的气压单体的活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确定调查区调查时段天气形势的极端情况;基于可以获得的公益气象预报信息,通过对调查现场基本背景场的踏勘和分析研究,形成局地性修正因子,从而进行调查海区的局地补充订正预报;用现场气象观测站的资料进行验证与反馈,不断改进局地性修正因子;充分结合诸如风动能在一定时段内积分总量准守恒的周期规律性等经验规律,进行调查现场的气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3年10月9~12日发生在冀东南和鲁西北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合理的模拟效果,着重分析了产生此次暴雨的动力、热力机制及中尺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蒙古高压前部与西南低压外围在华北平原西部形成东北一西南走向的锋面,冷暖空气相遇,在锋前形成大范围静力不稳定区;生成于河南西南部的中-α涡旋向东北方向移动过程中引起地转平衡局地破坏,质量场向风场的调整过程中激发出惯性重力波,而惯性重力波的频散加强了西南风低空急流中急流核的移动,将水汽和能量向锋前输送;位于锋前的冀东南和鲁西北地区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度最大,重力波传播到此迅速发展,触发了该地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了此次局地大暴雨。  相似文献   

7.
青岛一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站、垂直风廓线及GPS 水汽分布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对2008 年8 月14 日下午,奥帆赛期间发生在青岛地区的局地大暴雨天气的影响系统和中尺度强降雨形成的动力机理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通过0.5 km WRF模式的数值模拟给出了有地形阻挡情况下海风环流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副高减弱东撤和弱冷空气南下在中低空形成闭合低涡是造成这次过程的主要天气尺度影响系统.海风中尺度辐合带上有风向切变辐合、大暴雨中心有明显的雷暴高压等中尺度天气系统.海风锋区辐合扰动向上传播,引发边界层扰动,是青岛局地大暴雨形成的主要抬升因素,而来自东南海洋上的暖湿平流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海风锋区辐合带上触发的强对流是大暴雨形成的直接原因;来自于海上的低空急流带来的大量水汽对强降雨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海风在深入陆地后所发生的辐合和上升运动,对造成海风所触发的局地大暴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盛春岩 《海洋科学》2011,35(1):88-97
为了分析不同天气尺度系统风下的海风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天气尺度系统风向对海风的影响,利用ARPS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06年青岛国际帆船赛期间的3次较强的海风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在何种天气系统背景场下,当沿海海陆温差达1~2℃时,海风就可以发生.当近地层天气尺度系统风为离岸风时,海风向内陆地区推进距离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天气图、卫星云图等资料,对9403号强热带风暴的致灾暴雨进行分析。指出,西南气流、副高和西风槽是该风暴登陆加强、变性减弱及其致灾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其中的中尺度强降水云带是致灾暴雨的关键,文中给出了三种尺度强降水云带强盛期天气系统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求解低维矩阵问题替代简正波模型的差分算法,提出一种快速获得局地简正波本征波数和本征函数的方法.数值算例的结果表明:局地简正波本征波数和本征函数与KRAKAN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利用获得的局地简正波信息计算的相干传播损失与For3D的计算结果的均方误差为1.61 dB,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景振华 《海洋与湖沼》1992,23(1):101-108
将由海洋中各物理过程产生的海水特性分布非均匀性,分为小、中、天气式和全球4种时、空尺度。对比副势带急民生罗斯贝波变形半径,阐明海洋天气式涡旋小于和慢于大气中的数十倍。对比在高空锋带下方,低怪大气锋中出现地面涡,揭示海洋蛇曲中不产生高空锋带类似物及近海底锋;大洋中自由涡虽能集中于海洋上半部,便与大气中低空正、反气旋正相反。因而,锋流环和洋中涡能对局地天气起作用,流环能成为海洋子午向热传递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根据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的资料,分析热带西太平洋西风爆发(WWB)的天气型特征。提出引发和维持WWB过程的低层流场基本有三:1.北半球南下冷源与SE信风结合型;2.北半球南下冷气流与SPCZ上的热带气旋结合型;3.南北取向由双气旋构成的偶极子型流场。指出该偶极子相对稳定在更日线附近,并解释了这一事实存在的原因。还讨论了WWB的多时间尺度性,以及WWB过程中气象要素场变化特征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使用基于热成风速度的涡旋识别拓展方法,通过海表面温度数据对黑潮延伸体区域50-100公里涡旋进行研究,发现50-100公里涡旋主要分布在黑潮延伸体流轴两侧,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寿命、半径分布具有一致性。气旋涡多出现在35°N以北,反气旋涡在35°N以南比较集中,与尺度较小的中尺度涡旋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冬夏两季涡旋地理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不同季节该区域海表温度梯度及风应力旋度的变化有关。35°N以南50-100公里涡旋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风速大小的季节性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35°N以南50-100公里涡旋三倍半径内风速异常和风应力旋度归一化表明,气旋涡对应风速负异常而反气旋涡对应风速正异常,反气旋涡的产生依赖于风应力负旋度,气旋涡的生成与风应力正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2002~2003年南极中山站地区风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许淙  万军  吕非 《海洋预报》2004,21(4):28-34
利用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南极中山站24个月的天气观测记录和天气形势图,对中山站地区的风要素特征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研究,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该地区的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以及风向与风速相互间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不同季节的盛行风向,初步探讨了风要素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所得结论对了解该地区的天气变化特点,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以及对中山站发展设计规划的制定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钱思佳  于方杰  陈戈 《海洋科学》2021,45(11):10-19
本文使用基于热成风速度的涡旋识别拓展方法,通过海表面温度数据对黑潮延伸体区域50~100 km涡旋进行研究,发现50~100 km涡旋主要分布在黑潮延伸体流轴两侧,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寿命、半径分布具有一致性。气旋涡多出现在35°N以北,反气旋涡在35°N以南比较集中,与尺度较小的中尺度涡旋分布特征较为相似。冬夏两季涡旋地理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不同季节该区域海表温度梯度及风应力旋度的变化有关。35°N以南50~100 km涡旋数量的季节性变化与风速大小的季节性变化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35°N以南50~100 km涡旋三倍半径内风速异常和风应力旋度归一化表明,气旋涡对应风速负异常而反气旋涡对应风速正异常,反气旋涡的产生依赖于风应力负旋度,气旋涡的生成与风应力正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西风带研究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西风带作为北大西洋气候区和东亚季风气候区之间的联系纽带,对东亚季风气候和西风带气候具有重要影响,西风带在一定意义上控制着东亚季风的北界。西风环流与青藏高原相互作用,对亚洲季风区气候乃至全球气候都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西风环流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的位置、强度的剧烈变化对东亚季风气候和全球气候影响显著,对季风降水、西风带降水时空分布及亚洲粉尘活动和黄土形成、堆积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Numericaltestofcoastalfrontogenesis¥ShenShaohuaandZhouMingyu(ReceivedFebruary8,1993;acceptedMarch30,1993)Abstract:──Atwo-dime...  相似文献   

18.
The currents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Drake Passage are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CTD and SADCP data over the section across the Drake Passage occupied in November 2010 and satellite altimetry data. All eight of the jets of the Antarctic Circumpolar Current, which are currently identidifed, were resolved by the section. The velocities and water transports of these jets are estimated. Three synoptic scale eddies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structures were revealed; hypotheses on the physical nature of these edd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The dependence that the structure and intensity of turbulent and large-scale quasiordered eddies in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ABL) have on the direction of geostrophic wind has been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a serie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with a three-dimensional nonstationary model of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The presence of the meridional component of the angular velocity of the Earth’s rotation results in a significant intensification of velocity fluctuations in a neutrally stratified turbulent flow during the easterly and northeasterly winds and in their decay during the westerly and southwesterly winds. This, in tur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mean velocity profile. It is shown that these vari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st scale fluctuations and are comparable (in scale) to the depth of Ekman’s turbulent layer.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neutrally stratified ABL bounded in height and under stable stratification inside the ABL, the wind-direction dependence significantly decreases. The possibilities of parameterizing these effects in locally one-dimensional ABL mode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An energetically-balanced model has been used to perform an eddy-resolving experiment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baroclinic circulation in the Black Sea. As the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historical data on the density and tangential wind stress for the summer season have been used. Following the integration of a set of model equations, an array of anticyclonic eddies formed on days 50–60 on the margins of the Black Sea rim current. Off the Caucasus, Crimean, and Bulgarian coast, anticyclonic eddies are shown to be quasi-stationary. The north-western Black Sea and Anatolia coastal zone are areas of Black Sea rim current instability, where synoptic eddies — both cyclonic and anticyclonic — are generated.Translated by Vladimir A. Puchk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