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安徽沿江和皖南地区白垩纪地层最初是叶良辅、李捷(1924)发现并命名为“祁山层”和“宣南层”,时代为第三纪。1930—1931年,李毓尧、李捷将石台、青阳一带的红层命名为“石台系”,时代笼统地归为中生代。1961年后,南京大学地质系和安徽省有关单位,先后在此工作,一般都将这个地区的红层统称为“浦口组”和“赤山组”。1971—1975年,安  相似文献   

2.
<正> 湖南境内晚白垩世与早第三纪红层发育,多为连续沉积,过去把晚白垩世晚期地层往往误划入古新统底部,主要原因是化石资料不足。1981—1982年,笔者测量了若干剖面,逐层采集化石,对地层重新进行了划分。现将这些资料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原称孤峰层,由“孤峰镇石灰岩”一名演变而来。叶良辅、李捷(1924)在安徽泾县孤峰镇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将相当于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的一套灰岩统称为“孤峰镇石灰岩”。孤峰层是朱森、李四光、李毓尧等(1930,1932,1935)重新厘订的,指出孤峰层“为黑色灰质页岩及硅质甚富之灰岩等,间于栖霞灰岩与龙潭煤系之  相似文献   

4.
<正> 城墙岩群广泛出露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及中部地区,1931年由赵亚曾、黄汲清创名于广元一带,指原划归白垩系“广元层”之上的一套红色碎屑岩系,时代为第三纪。施从广等(1963)将城墙岩群自下而上划分为莲花口组、剑门关组、汉阳铺组及剑阁组,前两组归早白垩世,后两组归晚白垩世。1965年,川地二区测队将莲花口组置于上侏罗统,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限划在莲花口组与剑门关组之间。笔者等根据近年来的资料,认为施从广等  相似文献   

5.
徐伟祥 《地质学报》2019,93(S1):29-36
本文对胶莱盆地万家—蓝村一带浅覆盖区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火山岩夹层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火山岩形成时代,划分岩石地层单位。通过LA- ICP- MS锆石 U- Pb测年,获得了24个测点构成的谐和线上交点年龄数值为11832±073Ma(MSWD=100),该年龄代表了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间,指示白垩纪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将这套以紫、红色为主,以细—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砂砾岩、灰岩的河流- 湖泊相沉积“红层”划归为王氏群辛格庄组。火山活动大致与区域上石前庄旋回相当。本研究为胶莱盆地王氏群辛格庄组沉积时限提供了年代依据,同时揭示了该时期火山活动的特点,为胶莱盆地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层的分布及地质环境特征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根据我国红层的分布特征及形成背景 ,将我国红层划分为西南地区红层、西北地区红层、中南、东南地区红层和其他地区 (西藏及华北的部分地区 )红层。重点研究了以川滇红层为代表的西南地区红层和以甘肃红层为代表的西北地区红层 ,研究了各个区域红层的地质构造特征、地形地貌特征、气候环境特征等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将研究区域的红层划分为四川盆地红层、西昌滇中红层、滇西红层和甘肃红层.  相似文献   

7.
中南区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地层对比及构造发展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地层在我国东部地区分布很广,过去认为陆相红层岩性、岩相变化很大,古生物化石缺乏,很难划分和对比。解放后,在红层盆地中找到了许多盐、铜、石油等重要矿产,促进了对红层的科学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期以来陆续在一些盆地中发现了古脊椎动物化石,同时在若干盆地进行了微体古生物的研究工作,建立了一些盆地的地  相似文献   

8.
安徽南部石炭纪的构造与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区域地质概况 (一) 古地理、构造轮廓下扬子区的安徽部分,由于受华力西运动的影响,以及成生时代尚不清楚的沿江断裂与形成于加里东早期的江南深断裂的控制,在早石炭世岩关晚期形成“三隆两坳”的古地理格局(图1)。张八岭隆起:位于嘉山一滁县一带,该隆起存在时间较长,早石炭世为陆地,形成剥蚀区,是巢庐坳陷碎屑物的主要来  相似文献   

9.
南雄盆地坪岭剖面罗佛寨群的划分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正> 南雄盆地在我国陆相上白垩统—下第三系地层及其生物群的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976年南雄“华南白垩—早第三纪红层现场会议”之后,南雄盆地上湖组和浓山组被分别确立为我国陆相下中古新统和上古新统的典型层位,坪岭—真仙岩剖面由于剖面清楚、出露良好、各门类化石丰富,被选为罗佛寨群的层型剖面。1978年我队测制了坪岭至真仙岩剖面,系统地逐层采集微体化石样品376个,在其中86个样品中发现介形类,34个样品见轮藻。经室内综合研究,建议将坪岭剖面罗佛寨群划分如下3组7段:  相似文献   

10.
东营凹陷深部“红层”地层划分方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岩石地层学“最优分割”数值计算方法 ,对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资料而长期难以进行地层划分的山东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四段至中生界“红层” ,进行了岩石化学性质差异的最优分割划分。结合有限的古生物化石资料和标准地层剖面的岩石学特征 ,将分割的层序进行了地层归属标定 ,成功地将“红层”各个层属及亚层属划分出来 ,其科学性、合理性已为之后的勘探成果所证实 ,同时在东营地区最深探井———郝科 1井的地层划分中得到了运用。该方法为缺少古生物化石数据的“哑地层”划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晚第三纪地方哺乳动物群的排序及其分期   总被引:38,自引:18,他引:38  
<正> 与晚第三纪地层和时代划分的经典地区欧洲不同,我国上第三系绝大部分都是陆相地层。海相地层零星分布于东南沿海边缘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隅。在晚第三纪陆相地层的划分中,哺乳动物由于进化快、移动性强、保存为化石的机遇高,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北美在晚第三纪的研究进展迅速,传统的划分方案有很大  相似文献   

12.
周洎锟 《地质论评》1983,29(5):459-460
我国南方广泛分布着以陆相碎屑岩为主的白垩纪到早第三纪的红层盆地。为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近十余年来很多单位在含水较贫的红层地区开展了水文地质普查和凿井工作。在一些地区有所突破,并总结出了红层地下水的一些富集规律和找水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新化石地点的发现及对过去分类的各地点、各层位化石的整理研究及广泛对比,对河南西部红层盆地化石层位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时代顺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垣曲盆地渐新统存在与否及中国东部早第三纪生物古地理的划分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14.
河北张家口市西北南天门、万全一带,在晚侏罗世火山岩之上,早第三纪玄武岩之下分布一套陆相红色砂砾岩(图1),巴尔博(Barbour1924)称“南天门砾岩”。其后,在《张家口附近地质志》(1929)中称“南天门层”,并根据植物化石,将其时代列为早白垩世。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一直沿用此地层名称及时代归属。我队(1959)称“南天门组”,时代列为晚侏罗世。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1959)将“南天门砾岩”及其下的火山岩统称“南天门群”,此外,宣化地质学校(1959)、河北煤管局(1961)也先后对这套地层作了划  相似文献   

15.
湛江组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955年,李树勋将广东湛江一套灰白色砂砾与灰白色粉砂质粘土互层的地层称为“湛江系”,时代是晚第三纪至第四纪;1964年,广东茂名石油公司地质处称之为“湛江群”,时代为中新世至早更新世;同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定为“湛江组”,时代为早更新世。由于湛江组的岩性和沉积相特征区域差异较大,露头多未见底,上覆下伏地层多为松散物,加之各家所掌握的实测资料及研究程度不同,30多年来对湛江组的沉积相问题仍众说纷坛,例如广东省地质局(1972)认为湛江组的沉积相为海积、冲积;南海海洋  相似文献   

16.
<正> 1928年冯景兰和朱(岁羽)声在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和南雄等县地质矿产报告中,根据红层岩石粒度的粗细将南雄盆地红层划分为丹霞层和南雄层。下部是一套粗碎屑沉积物,“以砾岩及有关互层之红砂岩为主,间有一尺或数寸之红页岩”,以仁化丹霞山最发育,形  相似文献   

17.
桂林岩溶地区粘土砾石层中第三纪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金荣  杨荣玉 《中国岩溶》1997,16(4):370-385
桂林岩溶地区粘土砾石层中发现第三纪地层的存在,由下至上发现3个孢粉化石组合,即:第Ⅰ组合(乐群组组合),栎粉属—栗粉属—柏科—杉科组合;第Ⅱ组合(乌石岭组组合),栎粉属—栗粉属—光面水龙骨单缝孢属组合;第Ⅲ组合(望城岗组组合),栗粉属高含量组合。它们分别代表中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上新世的地层。同时还发现了早第三纪时有海水沿古漓江河道间断入侵的现象。所有这些将对长期有争议的粘土砾石层(所谓“泥砾层”)的成因及形成时代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将对该区相应时代热带岩溶发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南雄红层标准剖面新述广东南雄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并与江西信丰盆地相连,面积约2000余平方公里。盆地发育了中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厚度达2426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白垩—第三系代表性剖面,曾得到1970年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南雄现场会议的确认。其中南雄组、丹霞组等地层名称,多被采用,并作为区域对比的标准。但某些组段的时代归属仍有争议。近年来有人作了补充研究,最近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对该盆地红层划分、命名和时代归属提出一些新的见地(表1)。 1.在盆地北部有一套砂砾岩,曾被认为是盆地自中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各组段展布至北缘的相变层,广东七○六队所填的1:5万南雄盆地地质图(1971)明显标出北部边缘  相似文献   

19.
1984年,由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中国几个主要陆块晚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磁研究”,笔者等承担了滇东地区路南和昆明盆地早第三纪地层的古地磁测定。路南和昆明盆地发育第三纪地层,在岩性特征及其划分上比较相似(图2);但在路南盆地的第三系中产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而在昆明盆地尚未发现相应化石。对昆明盆地第三系的时代划分过去仅有岩石地层对比上的依据。197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窑街朱儿庄红层的孢粉和地层层序及时代进行了系统分析与对比研究。在朱儿庄红层剖面中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①枫香粉属-楝粉属组合,时代为早-中始新世;②柳粉属-朴粉属-粉属组合,属始新世中、晚期;③栎粉属-柳粉属-粉属组合,属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研究表明:窑街地区朱儿庄红层始新世孢粉组合与中国东、西部地区孢粉组合相似,均发育以亚热带和暖温带植物为主的亚热带型落叶阔叶林,气候炎热;始新世晚期至早渐新世则演变为以暖温带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植被,气候温暖湿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