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沿江地区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安徽沿江地区的早第三纪地区,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 宣城、泾县一带的红层,叶良辅、李捷(1924)命名为“宣南层”,时代笼统地定为第三纪。1925年,叶良辅、谢家荣将“宣南层”的时代改为上新世。 1959—1963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将宣城一带红层划分为两部分:下部为上白垩统“浦口组”;上部为第三系“宣南群”。本文提出安徽沿江地区早第三纪地层的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贵德、化隆两盆地新第三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贵德和化隆两盆地跨贵德、尖扎、化隆、湟中、贵南五县,平均海拔高度约2500—3000m,海拔4600m的扎马山将两盆地分隔为二,两盆地内新第三纪陆相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1885年,Loczy,(即Nehring)将盆地内红层命名为“贵德系”或“贵德建造”,记述了化石Myospalax arvicolinus,时代为上新世。Bohlin(1938)、路兆洽(1948),杜恒俭(1948)等分别对盆地内红层提出不同的时代划分意见。解放后,青海地质局、郑绍芬等(1984)先后进行古生物地层工作。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继  相似文献   

3.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正> 苏皖地区的孤峰组原称孤峰层,由“孤峰镇石灰岩”一名演变而来。叶良辅、李捷(1924)在安徽泾县孤峰镇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时,将相当于黄龙组、船山组及栖霞组的一套灰岩统称为“孤峰镇石灰岩”。孤峰层是朱森、李四光、李毓尧等(1930,1932,1935)重新厘订的,指出孤峰层“为黑色灰质页岩及硅质甚富之灰岩等,间于栖霞灰岩与龙潭煤系之  相似文献   

4.
河南李官桥盆地“红层”划分的意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官桥盆地位于秦岭东段南侧,横跨豫鄂两省边界,分布于淅川、均县境内,面积约700平方公里。盆地为一不对称向斜构造,地层倾角平缓,出露完好,化石丰富,是河南省下第三系的代表性地区(图1)。该区“红层”的研究,始于1930年,李捷、朱森在盆地内范庄、指甲坡发现属于始新世的哺乳动物、龟类化石后,将其定为范庄统,隶属第三纪。1961年河南省石油队,首次将该套“红层”划分为玉皇顶、大仓房、核桃园、上寺四组,时代归于第三-白垩纪。嗣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湖北地质研究所、北京地质学院及豫十二地质队等单位,对地层和矿产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表1)。  相似文献   

5.
王祥珍 《地层学杂志》1989,13(4):296-300
<正> 徐州贾汪地区的奥陶系有一层厚约10m、以土黄色为主的页片状岩石,1930年李四光命名为“贾汪页岩”。1932年谢家荣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1973年和1976年,江苏省第五地质队和江苏省区调队在贾汪地区填图时,实测了贾汪寨山剖面,将“贾汪页岩”的含义扩大为“贾汪组”,时代划分意见不同。1975年河北、山西区调队等把与“贾汪页岩”相当的层段划为下马家沟组一段。1982年张文堂称“贾汪页岩”为“贾汪段”,置于纸坊庄组顶部。1984年梁宗伟把鲁中相应层位划归东黄山组(O_1d)底部。本文试图从  相似文献   

6.
<正> 石碌铁矿早在1935年即已发现。1964年,海南地质队在矿区进行勘探时,将矿区地层分为7层,命名为“石碌群”,时代确定为“寒武—奥陶纪”。后人从古生物、同位素年龄测定和沉积建造等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时代从前寒武纪—三叠纪均有论及。由于缺乏可靠能确定时代的化石,所以久无定论。笔者于1976年3—7月参加中国科学院华南富铁科研队地层组工作,据野外观察,结合近年来有关单位的新资料,试论含矿地层的划分和时代的归属。  相似文献   

7.
徐伟祥 《地质学报》2019,93(S1):29-36
本文对胶莱盆地万家—蓝村一带浅覆盖区白垩纪陆相“红层”中火山岩夹层流纹质熔结凝灰岩进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火山岩形成时代,划分岩石地层单位。通过LA- ICP- MS锆石 U- Pb测年,获得了24个测点构成的谐和线上交点年龄数值为11832±073Ma(MSWD=100),该年龄代表了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形成时间,指示白垩纪陆相“红层”的沉积时代为早白垩世。将这套以紫、红色为主,以细—粉砂岩、泥岩为主,夹少量砂砾岩、灰岩的河流- 湖泊相沉积“红层”划归为王氏群辛格庄组。火山活动大致与区域上石前庄旋回相当。本研究为胶莱盆地王氏群辛格庄组沉积时限提供了年代依据,同时揭示了该时期火山活动的特点,为胶莱盆地白垩纪原型盆地恢复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1928年冯景兰等依据该盆地中之红层,形成独特的丹霞地貌而命名为丹霞层以后,1938年陈国达研究粤北红层时,称丹霞层为新红色岩系,南雄层为老红色岩系,并认为前者层位在上,后者层位在下。1959年李作明等对广东红层进行首次综合研究时,将粤北红层划分为下白垩统文明司岩系、马梓坪群,上白垩统灯塔岩系和下第三系丹霞岩系等,认  相似文献   

9.
参照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北缘寒武纪和奥陶纪地层相关文献资料,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样品分析结果,在柴北缘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梳理和识别出了19层海相红层。其中,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了12层海相红层,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了7层海相红层。除奥陶纪石灰沟组海相红层(QORB3,QORB4,QORB5及QORB6)为深水大洋红层外,其余15层海相红层均属浅水—半深水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论述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块体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对比。上述研究对进一步开展全国乃至全球寒武纪、奥陶纪海相红层分布及对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资料。此外,通过国内同期红层的对比,本文还讨论了河北唐山寒武纪海相红层的分布及中国南方中奥陶世大坪期—达瑞威尔期早期海相红层广布事件。  相似文献   

10.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古新世大洋红层的分布与时代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特提斯—喜马拉雅北沉积亚带沉积有一套大洋红色岩层,由东往西在羊卓雍错、江孜、萨迦、萨嘎、札达一带断续出露,并与宗卓组上部地层相关。这套海相红层,根据岩性特征和浮游有孔虫可以直接进行区域对比。其时代在江孜地区为Santonian晚期—Campanian中期,包括Dicarinella asymetrica, Globotruncanita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lobotruncanita calcarata 浮游有孔虫带;在萨迦地区限于Campanian期,鉴定有Globotruncanita elevata, Globotruncana ventricosa 和G. linneiana等具时代意义的浮游有孔虫;在萨嘎—吉隆地区为Maastrichtian期,识别出Gansserina gansseri 和Abthomphalus mayaroensis 浮游有孔虫带;在札达地区为古新世早期,以Glibigerina eugubina G. fringa化石带为代表。海相红层在西藏南部由东往西其时代逐渐变新,主要沉积时代分布在Santonian晚期—古新世早期。其总体时间跨度较大,大约长达20Ma。而事件在各个地点的延续时间有限,基本在3~8 Ma之内。根据对海相红层和沉积基质中浮游有孔虫的研究,该沉积带宗卓组的顶界时代已超出白垩纪,进入了古新世。  相似文献   

11.
赵珍  吴珍汉  杨易卓  季长军 《地质论评》2020,66(5):1155-1170
由于缺少精确的定年结果与可靠的生物标志化石,青藏高原广泛发育的上白垩统—中新统的多套陆相红层时代与分布混乱不清,影响了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本文利用锆石U Pb测试手段,对双湖—伦坡拉地区红层时代开展研究。根据新发现的斑脱岩与火山岩夹层精确厘定了牛堡组中上部时代(45. 41~43. 82 Ma)和阿布山组地层时代(101. 9~73. 09 Ma);根据上覆角度不整合的纳丁错组(35. 5~32. 59 Ma)与鱼鳞山组(46~28 Ma)火山岩年龄约束了康托组与唢呐湖组的时代上限;结合前人年代学研究,初步建立了K2—N1红层时代格架,主要包括晚白垩世阿布山组与竟柱山组、古新世—始新世牛堡组与康托组、始新世—渐新世唢呐湖组和渐新世—中新世丁青湖组,均可与北部可可西里盆地对比。其中,双湖—多玛主要出露阿布山组,非早期划分的康托组;而康托组多数分布于中央隆起或山顶高处;唢呐湖组则沿双湖周边平缓低地发育;竟柱山组、牛堡组与丁青湖组普遍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展布,其中牛堡组向北延伸到多玛。精确厘定红层时代与分布,直接推动了对盆地沉积地层系统与逆冲推覆构造活动时代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综合评价逆冲推覆构造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的影响,探讨逆冲推覆构造与盆—山演化过程及动力学机制;同时,为以红层为研究对象的高原抬升过程、古环境与古气候演化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东部“红层”见于天柱城北东3—6公里,残留面积4.3平方公里(图1),由河湖相的紫红色长石石英砂岩夹砂岩及泥岩组成。长期未获生物化石,其时代归属难以肯定。1973年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主编的中国地质图集的贵州地质图将该地“红层”视为老第三系;之后,湖南省区调队在测制1:20万会同幅时置于白垩系;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认为其时代属下一中侏罗统的有地质矿产部第八普查勘探大队和贵州区调队。虽然不断地改变该“红层”的时代,但都未获化石依据。近年来,我队对  相似文献   

13.
李明  林宝玉  宋妍妍 《地球学报》2019,40(3):428-446
本文对曾经考察过的西藏自治区主要研究剖面(即:聂拉木、定日、定结和申扎剖面)重新研究,参照国内已知的西藏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资料,对西藏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的海相红层进行系统研究。在西藏奥陶—志留系中,识别出11层海相红层。其中,在奥陶纪地层中识别出6层海相红层,在志留纪地层中识别出5层海相红层。已识别出的11层海相红层中,除奥陶纪青泥洞组海相红层(XORB1)属于深水大洋红层外,其它10层海相红层均属于浅水-半深水的陆棚红层。依据海相红层及其上下层位所含化石,本文初步讨论了各海相红层的大致时代,并与我国主要地区的同期海相红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4.
南雄红层标准剖面新述广东南雄盆地呈北东东向展布,并与江西信丰盆地相连,面积约2000余平方公里。盆地发育了中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为主的地层,厚度达2426米,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南方白垩—第三系代表性剖面,曾得到1970年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南雄现场会议的确认。其中南雄组、丹霞组等地层名称,多被采用,并作为区域对比的标准。但某些组段的时代归属仍有争议。近年来有人作了补充研究,最近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对该盆地红层划分、命名和时代归属提出一些新的见地(表1)。 1.在盆地北部有一套砂砾岩,曾被认为是盆地自中晚白垩世至始新世各组段展布至北缘的相变层,广东七○六队所填的1:5万南雄盆地地质图(1971)明显标出北部边缘  相似文献   

15.
羌塘地块南部广泛出露陆相红层,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将大部分红层划归为中新统康托组,但缺乏可靠的年代学依据。野外观测发现火山岩与红层之间存在喷发不整合接触关系,室内从火山岩选出很多岩浆锆石;应用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方法精确测定岩浆锆石年龄,能够为研究火山喷发期次和红层形成时代提供重要依据。对羌塘地块南部红层内部粗面安山岩夹层—比洛错火山岩和扎加藏布北侧红层上覆安山岩,挑选岩浆锆石进行高精度的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发现比洛错粗面安山岩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年龄为(83.3±1.3)Ma,扎加藏布北侧安山岩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年龄为(75.65±0.82)Ma。这些年龄良好地揭示了晚白垩世不同期次的火山喷发时代,同时为红层形成时代和红层盆地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约束。根据比洛错和扎加藏布北侧火山岩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资料,将羌塘盆地南部红层时代归属上白垩统阿布山组,这对分析羌塘地块南部油气地质构造保存条件和构造地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扬子台地西缘(今昆明—西昌—成都之间)奥陶纪达瑞威尔期—桑比期地层以往多被笼统地归入“巧家组”,其空间分布情况不详,划分与对比仍存争议。综合最新研究成果与前人资料,本文认为“巧家组”仅限于台地西南缘(今川滇交界南部与滇中),代表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之间的浅水海湾沉积,与台地西缘其他地区相当层位岩相差别明显,宜专文优先详述。在分布区内,“巧家组”两分明显:下部以白云岩为主,广布于滇中至川滇交界南部,向古地理上远岸一侧相变为灰岩;上部以一套碎屑-碳酸盐混积岩为特色,底部常发育铁鲕层,其分布限于川滇交界南部,亦向远岸一侧过渡为灰岩沉积。以此认识为基础,按照现代命名规范的目标和要求,本文提出“巧家组”划分命名修订方案,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区内地层单位名称的稳定与统一,即:维持“巧家组”原义,提升其为巧家群;恢复使用诺多组和华弹组分别指称“巧家组”的下部和上部;将华弹组非正式划分为下、中、上三段;鉴于华弹组底部铁鲕层在上扬子区分布较为广泛,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价值,创名西瑶层称之。同时,本文认为诺多组和华弹组的时代分属于达瑞威尔早期和达瑞威尔晚期—桑比期。在新的地层框架下,本研究系统汇总了现有的资料,进而讨论了研究区达瑞威尔期—桑比期的古地理变迁。  相似文献   

17.
对研究区志丹群作了详细划分,并与盆地内志丹群的划分和命名进行了统一。根据岩性、岩相和微体古生物组合上的显著差异,将原泾川组的上部红层单独划出建立一新的地层单位,称峰山组。此外,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单位中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和时代研究结论。根据介形类、轮藻的研究,确定峰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这在志丹群的时代研究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对研究区志丹群作了详细划分,并与盆地内志丹群的划分和命名进行了统一。根据岩性、岩相和微体古生物组合上的显著差异,将原泾川组的上部红层单独划出建立一新的地层单位,称峰山组。此外,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单位中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和时代研究结论。根据介形类、轮藻的研究,确定峰山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这在志丹群的时代研究上是一个重要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广西柳州地区石炭系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北岸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  谭建政 《地质通报》2009,28(10):1472-1480
在1∶5万地质测量中,广西柳州地区石炭系鹿寨组与“寺门组”之间的地层曾被称为“黄金组”,但其与典型地区的黄金组在岩性、岩相、古地理位置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新的研究与前人的资料综合分析,将柳州地区所谓的“黄金组”命名为一个新的组——北岸组。该组主要分布于广西中北部柳州市、柳江县、鹿寨县、柳城县、环江县等地,在古地理上位于黔南-桂中台槽的北缘。该组岩性以灰—深灰色薄—厚层生物碎屑粉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为主,夹硅质岩、泥岩和砂岩,可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属斜坡-盆地相沉积。下伏鹿寨组,上覆新圩组,均为整合接触。时代为石炭纪维宪期晚期—谢尔普霍夫期。  相似文献   

20.
中上扬子区康滇古陆以东的志留系龙马溪组无"红层"发育,但在康滇古陆西侧的盐源—丽江地区,龙马溪组底部却发育有"红层"(为厚约2 m的紫红色硅质泥页岩)。为了明确该套"红层"的成因及地质意义,以盐源—丽江地区的宁蒗大槽子剖面为例,从岩性、岩相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对龙马溪组下部"红层"到上部"黑层"的红—黑转换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龙马溪组下部"红层"中含Fe~(3+),且无有机碳存在,推测这是"红层"致红的原因;②"红层"与"黑层"中稀土元素特征相似,但微量元素特征差异较大,尤其是"红层"中Co的含量均值高出"黑层"9倍以上,而"黑层"中Mo的含量均值高出"红层"9倍以上;③龙马溪组下部"红层"至上部"黑层",整体上是从相对富氧的氧化沉积环境转变为相对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也是沉积水体逐渐由浅变深的过程,这是红-黑转换的主控因素;④龙马溪组从下部"红层"转换至上部"黑层",其间构造背景均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不同于康滇古陆以东的稳定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