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把握提问时机,引发“愤”、“悱”状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的状态是学生思维突破的萌芽,是启发、点拨的最佳时机。但学生“愤”和“悱”的状态并不常有,这需要教师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然后在疑处巧妙设问,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核心问题上,由生疑,到探疑,再到释疑。在学生有疑处提问,容易实现师生共鸣,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认识了“水循环维持着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总体上水量不变”,接着呈现世界水资源短缺的数据、图片,学生产生矛盾,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 “学生的交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交流不仅是为了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为了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  相似文献   

3.
周建芳 《地理教学》2009,(10):42-43
学生学习“认识方法”,实质上就是地理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方法”。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也是学生从中发展能力、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认识方法是学生认识地理事物时心理活动的方法,它直接决定着学生认识活动的水平与效果,进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徐涛 《地理教学》2015,(5):50-51
一、课堂“灯下黑”情况分析“灯”是热闹的学生活动和表现优异的学生,他们过多吸引了地理教师的注意力,也很好的推动和丰富了地理课堂,所以把他们比作课堂的“灯”是当之无愧的。“黑”便是地理课堂中学生学习的潜在问题。1.学生活动中出现的活动“灯下黑”第一种情况是学生对地理教师设置的流程完成的很漂亮,但深入分析会发现,所谓的学生活动实际只是几个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其他学生并不懂,也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笔者在“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凌锋 《地理教学》2009,(9):10-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吸收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角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③问题要有难度。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④问题要有量度。问题要接问题、套问题,形成梯级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如在学习“城市化”时,设计以下问题链:2008年太仓市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是多少?  相似文献   

6.
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学生自愿参加、自主结合、自主活动,它和以往的兴趣小组最大的不同是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兴趣小组中辅导教师是小组的灵魂,是组织者、主导者,而学生社团则是一个全程由学生组织、主导的“民间组织”,教师在其中也起作用,至多只不过是“顾问”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实施“愉快、和谐、成功教育”,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启发学生在答题时,提出不同的见解,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听取学生的独立见解和不同意见,平等地和他们讨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得奖者温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  相似文献   

8.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9.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杨柳 《地理教学》2023,(4):4-6+36
2019年广东省颁布《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定推行“3+1+2”选科模式。新模式、新教材背景下,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如何,选科组合是否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对某种选科组合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这些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分析试卷结构以及不同选科组合下学生在各知识模块、各题型的得分情况。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学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城市的辐射功能”“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流域内协调发展”等模块的掌握相对欠缺;学生解答综合题的难度较大;学生选科组合差异对知识模块的掌握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叶艳 《地理教学》2011,(18):17-18
一、教学课题 法国(六年级第一学期“自主学习”篇章)。 二、活动背景 本节课选自六年级第一学期“自主学习、认识国家”篇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国家地理的基本方法。本课的活动设计注重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和途径。通过阅读地图等环节获取法国国家地理的相关信息,然后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整理散乱的信息,并构建国家地理的基本框架。本节课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突出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图”,分析“图”和运用“图”,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本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驱动学生思维的“载体”,通过研究问题的设计、分类、筛选、呈现的优化策略,让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水平、思维状态可视化;以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具、数字化技术、测试评价量表的应用为学生思维可视的“工具”,构建“基于问题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模型,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行诊断,调控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3.
张天仕 《地理教学》2010,(17):61-61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如何爱护学生。”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工作的出发点,一个教师只有对学生“满腔热情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梁,消除学生对学习的畏惧情绪;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受到亲近亲切,感到“如沐春风”一般喻悦的情境,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张文军 《地理教学》2011,(16):24-25,61
一、主要背景 试题评析课是常见的复习课型之一。传统的试题评析课,教师为了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非常关注分析解题思路、剖析解题过程;学生则注重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教师按照既定的思路和方法进行讲解,学生则在教师的“既定”下被“灌输”。师生间往往缺乏有效的思维交互,其教学过程既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方面的“授”,又是学生对教师言听计从的被动的“受”。  相似文献   

15.
凌锋 《地理教学》2009,(5):30-31
“学问,学问,学就得问”。“问”,是思维的起源,是探索的开端,是学习的钥匙。学生“问”的思维一旦被打开,如同火山爆发,学习潜力会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再问”的“问”的思维,让学习因“问”而精彩呢?  相似文献   

16.
王雅茹 《地理教学》2011,(15):61-62
新课程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和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但是同时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新课程要求由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由重教师“教”转变为重学生“学”,也就是说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教师由“教”变为“导”。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点毋庸置疑。它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告别填鸭式教学,必须带动学生自主学习,让课堂活起来。平时我们总提到活动,单看这两个字我们就明白,要“活”,就离不开“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游戏辅助小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动”起来,因而课堂“活”得很,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效率都变高了。将游戏作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笔者主要着眼于“三动”——动脑、动手、动口。一、动脑——脑筋急转弯  相似文献   

18.
案例教学能使高中地理的教学做到三个转变:变“课堂”为“学堂”,变“讲师”为“导师”,变“教材”为“学材”,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选编学习案例,能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创新能力因素,给学生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本以《8.2环境问题产  相似文献   

19.
王丹 《地理教学》2011,(24):28+37-38
美国哈佛大学所做的一项关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科学调查显示为:①“我听过了,我忘记了”;②“我看过了,我记住了”;③“我做过了,我理解了”。地理课堂就该让学生获得第三种效果,这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最高境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参与是学生心理和知识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参与的过程。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创新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标》中的“活动建议”,既是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也是对教师开展教学时的建议。围绕《课标》提出的“活动建议”,突出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方法和过程”,而不是结果。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例如,《课标》中“标准”要求学生“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时,“活动建议”是:“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再如,《课标》在要求学生“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时,“活动建议”是:“联系本地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