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云 《地理教学》1999,(3):17-18
高中地理上册内容主要是谈各种自然地理事象(事物和现象)的形成和分布,抽象且生涩。虽然不步内容都有原图(指书中或地图册上图,下同)配合教学.但有些原图缺乏针对性.不能突出重点(因为内容详细.信息量大),使得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某些内容。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地理略图.则能化繁为简,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问题.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时.如果只用原图.学生很难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情况。如果用下面这幅图,学生就一目了然了。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太阳直射点的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3.
邓霞林 《地理教学》2014,(23):29-32
一、教学内容与地位 1.教学内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二分二至节气。2.地位与作用人类生产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季节性特征,如:我国许多地区农业的春播秋收。自然界的很多变化也呈现季节轮回,如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候鸟等动物的季节性迁徙等。季节的更替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而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北移动的根源在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  相似文献   

4.
地球公转的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又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造成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这部分内容是传统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制作旋转式投影片简便易行,能有效地帮助建立起完整的运动图像。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所发生的行为。它会受到教学内容、学生因素、教师个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听课的效率,而且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以黄赤交角的教学为例,选取了两位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片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旨在让一线教师懂得为了学生的未来,转变其教学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地球上不仅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而且在南北两个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这些现象出现,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问有规律地移动而产生的。因此,上述三种现象的出现是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同步发生的。  相似文献   

7.
赵国锋 《地理教学》2014,(22):59-61
一、太阳周日运动轨迹特征及变化范围《地理教学》2014年第7期《太阳周日运动轨迹图的绘制方法》一文中在讲到太阳周日运动时认为: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相应的太阳在地心天球中绕天轴做自西向东的运动,其周日运动轨迹恰与其所在赤纬圈重合[1]。本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太阳周日运动轨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的结果,本人在《从太阳视运动入手正确认识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中曾涉及到这一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朱水照 《地理教学》1997,(4):22-23,29
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3.正午太阳高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陆建设 《地理教学》2012,(21):50-52
我国地处中低纬度,不存在极昼极夜现象,学生没有直观感受,难以体验,学习此内容,学生理解困难,尤其是对极地地区太阳高度、太阳视运动等内容,几乎达到讳疾忌医的程度。本文将常见考点汇总,题理结合,精选试题,讲练同步,效果显著。极昼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公转过程中,存在着黄赤交角,导致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来回移动,两极地区极昼范围不断发生变化。极昼、极夜分布纬度范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讲清高中地理教材中“自然资源”和“能源”两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自然资源”和“能源”两章教学的基点。我们通过剖析、举例、比较、图解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此理解深刻.概念牢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都使用了“软流层”这一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不讲深讲透.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岩石圉、板块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一、课程标准解读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二期课改试行稿)中,“工业区位与工业区”属于“C”级教学要求,内容包括“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世界主要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等。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熟悉主要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对工业生产的影响,并能“举出中国或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实例,比较不同工业区的特点,分析工业区位条件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3.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11,(12):11-12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准备分成若干小组查找相关资料。(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分布及其特点;“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相关资料;我国加入“WTO”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地理(发达地区版)中大量地融进地图、示意图和资料图。现就第六章中“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一节为例,并结合试点教学的实践和效果.评述其特色。  相似文献   

15.
陡倾小交角层状岩体隧道围岩变形特征和一般的均质岩体隧道是不一样的。通过有限元计算和模型试验研究手段,以重庆涪南高速公路鸭江隧道工程为例,对陡倾小交角层状岩体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征和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陡倾小交角层状岩体来说,层理面是主要控制结构面,隧道的开挖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岩层形成临空面,这部分岩层会向洞室产生滑移,从而引起地表的较大沉降;岩层倾角越大,地表沉降也会随之增大;与一般均质岩体隧道不同,陡倾小交角层状岩体隧道围岩变形具有非对称性,最大变形一般发生在顺层向。研究结论可供今后陡倾层状岩体隧道的施工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中  朱进  黄海珍 《地理教学》2013,(23):34-36
一、课标要求与解读 课标和活动建议要求结合实例探讨工业布局的特征。主要是布局的“分析”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工业企业布局是否合理及其主导因素和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1993年,我校领导借鉴上海部分中学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以“十五字”教学原则为中心的“有效教育”模式。“十五字”,即“准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早补救”。近几年来,我们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该原则加以了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阅读课本图9.17“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图9.18“巴西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 (2)找出巴西的邻国。 (3)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相似文献   

19.
本课内容主要由我国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两部分组成。年平均气温分布特点部分由读图要求、“我国六城市气温的差异”图表、“中国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与文字教材组成。冬夏气温分布特点部分由读图要求、“中国一月、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漠河、广州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太阳高度、昼长时间”阅读材料与文字教材组成。所以,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通过指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联系已学过的纬度、地势、季风等因素对我国气温的影响,分析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北美”一章中需重点掌握的国家。全节教学重点是美国的居民;优越的自然环境;世界农业大国及其内涵;工业的地区分布及其特征。难点是美国领土包括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布局与成因。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