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文华 Jeff.  TA 《台湾海峡》1999,18(2):210-214
对厦门5头中华白海豚成体和6头哺乳期的幼仔,进行齿的形态,齿式,内部构造和磨损情况的研究;根据齿的切片判断年龄,5头成体9-30岁,年龄大小和体表颜色及齿的磨损程度密切相关。出生后幼仔齿包埋在齿龈中,其齿数齿式和成体一样。  相似文献   

2.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Ⅱ.颅骨、耳骨及舌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刘文华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9,18(2):205-209
对厦门海域5头成体(9~30岁)、6头哺乳期幼仔的中华白海豚颅骨、耳骨及舌骨进行了比较研究。5头成体标本的颅骨都已完全骨化缝合,而幼仔的颅骨都基本未愈合。成体、幼仔的耳骨大小和形状都基本一样,表明耳骨的生长和发育与头骨的发育是非同步的。  相似文献   

3.
刘文华  黄宗国 《台湾海峡》1999,18(2):205-209,T002
对厦门海域5头成体,6头哺乳期幼仔的中华白海豚颅骨,耳骨及舌骨进行了比较研究。5头成体标本的颅骨都已完全骨化缝合,而幼仔的颅骨都基本未愈合。成体,幼仔的耳骨大小和形状都基本一样,表明耳骨的生长和发育与头骨的发育是非同步的。  相似文献   

4.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Ⅳ.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厦门 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_6、S_7、S_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腰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前5对双头,后7对单头;前7对肋骨为双节,后5对为单节。两头幼仔标本 S_9与 S_11的胸骨分别为两部分和三部分组成,由软骨联结,成体骨化愈合为一块。  相似文献   

5.
野生海豚的妊娠、分娩及哺育过程很难进行科学、系统地观察监测,人工饲养海豚的繁殖情况却屡见报道。我馆于2003年3月20日从日本购进6头雌性太平洋瓶鼻海豚(Tursiops truncatus aduncus),其中1头编号为“270”的海豚于2003年6月19日顺利产下1头雄性幼仔,作者对其母子进行每天24h看护达2周之久。此后的1年中,幼仔生长良好。本文就海豚“270”的妊娠、分娩及哺育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并将工作人员对“270”母子采取的护理措施作一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6.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文华 《台湾海峡》1999,18(4):382-388
对厦门3头中华白海豚成体标本S6、S7、S10的脊柱、肋骨、胸骨及肢带骨进行了系统研究。颈椎7块,第一、二颈椎基本愈合,胸椎12块,通过横突与12对肋骨相联; 椎10块,横突、脊突均发达;尾椎22块。肋骨12对,前5对  相似文献   

7.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Ⅰ.外部形态和内脏器官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黄宗国  刘文华 《台湾海峡》1997,16(4):473-478
1997年月24日至7月4日在厦门港获4只死亡的中华白海豚Sousa chinensis,雌,雄成体各1只,未长牙齿的,雌雄幼体各1只。对其体色及外部形态进行观察,并测定体长,体重,体围,鳍和齿式等29个项目。进行解剖,测定脂肪厚度,心,肺,胃肠肝,肾和睾丸等内脏器官及胃含物。  相似文献   

8.
1994~ 1 999年 ,在厦门港 2 0个中华白海豚监视站进行观测 ,实施了87航次跟踪拍照 ,对 7头幼仔和 6头成体标本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解剖。第二次下水的中华白海豚既具备哺乳动物纲最基本的特征 ,也在运动 (游泳 )、水下生殖和哺乳、呼吸和感觉 (包括声纳 )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对水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9.
厦门港的中华白海豚Ⅴ.对水生生活的适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4~1999年,在厦门港20个中华白海豚监视站进行观测,实施了87航次跟踪拍照,对7头幼仔和6头成体标本进行了现场测量和解剖。第二次下水的中华第豚既具备哺乳动物纲最基本的特征,也在运动(游泳)、水下生殖和哺乳、呼吸和感觉(包括声纳)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对水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死壳分布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州湾菲律宾蛤仔栖息地带由于近年受拖耙捕生产,底质遭到频繁骚动。同时沿岸带局部水域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河口盐度突发性骤降等因素,直接影响了蛤仔的存活率。因而蛤仔死壳逐年增多。据1990年调查,9月份幼蛤和成蛤死壳平均密度比同年4月分别增加3.5倍和1.8倍,蛤仔资源量亦受一定损失。  相似文献   

11.
以没有放流幼虾的1987年的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和8月份幼虾数量比值(109)为系数(a),以ni=axi式(ni是i年自然补充量,x_i是i年河口区仔虾相对数量),估算胶州湾中国对虾有关年份自然补量。将各年8月份幼虾数量(Ni)扣除自然补充量后,再按捕捞系数(k)为0.75,以Ci=(Ni—ni)k/R式估算放流虾的回捕量和回捕率(C)。结果表明,1985,1986和1988—1990年回捕率分别为16.05,11.23,8.49,13.69和17.40%。对虾放流增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鳗鲡为对象,研究澳洲鳗鲡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窒息点、对水温、非离子氨、亚硝酸盐的耐受性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结果表明,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昼间与夜间耗氧率都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但昼夜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5—30°C,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并得到了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耗氧率和水温回归方程。在水温25°C,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窒息点溶解氧浓度随体质量增大而下降。14—29°C为澳洲鳗鲡适温范围。具体来说,25—29°C为白仔和黑仔最适生长温度, 23—29°C为幼鳗和成鳗最适生长温度,随体质量增加对水温的耐受性增强。水中非离子氨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35、7.96、2.94和2.62 mg/L,安全浓度为0.24、0.80、0.29和0.26 mg/L,可见黑仔的耐受性最强。亚硝酸盐对白仔、黑仔、幼鳗和成鳗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2.07、63.80、691.89和885.12 mg/L,安全浓度为5.21、6.38、69.19和88.51 mg/L。因此,随体质量的增加,澳洲鳗鲡对亚硝酸盐的耐受性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中华鲟于闽江的人工放流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金忠  王军  苏永全 《台湾海峡》1999,18(4):378-381
1997年10月20日首次将中华鲟受精卵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空运至福建省莆田市中华鲟繁育保护基地,23日孵化出仔鲟,喂养至1998年12月4日,选择全长78 ̄98cm,体重2 ̄5kg的1龄幼鲟400尾,闽侯白沙镇的闽江段进行标志放流。1998年12月21日至1999年5月10日分别在福清市、惠安县肖厝管区、福鼎县、长乐县和连江县沿海的流刺网作业中误行情流放标志和2尾丢失标志的中华鲟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沿海斑海豹的生长与头骨变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沿海斑海豹性成熟年龄:雄性3—4年,雌性3—5年。雌兽10年后、雄兽14年后体长不再增长。头骨骨缝愈合速度,随年龄不同而异,各枕骨间的骨缝愈合最快,其次是枕骨顶骨缝,鳞骨顶骨缝,额骨顶骨缝等。一龄兽的翼骨钩状突是结节状、不外展,成年兽则是扁平状并向外侧伸展开。颊齿排列:幼兽紧密并有交错现象,成体松散,齿间有缝隙,无交错现象。乳齿式:I~3/2、C1/1PC4/4=30。  相似文献   

15.
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耐干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幼贝及成体作为材料,在8~10℃和20~22℃干、湿环境下通过干露不同时间对所取样品的成活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海湾扇贝成体、D形幼虫、眼点幼虫、稚贝及幼贝在低温湿润的条件下干露时间长,而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干露的时间短,其耐干能力为成贝>眼点幼虫>D形幼虫>稚贝>幼贝。本实验为海湾扇贝幼虫的异地采苗、稚贝和幼贝的长途运输以及成贝低温干露保存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厦门海域1994~1999年死亡和放生的海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6a(1994~1999年)来,在厦门及其邻近海域记录了16头死亡或放生的中华 白诲豚(Sousa chinensis))其中含11头死亡尸体、2头误捕个体和3头放生个体。对尸体进行测量和取样,较详细地研究了其基本生物学特征,探讨了死因保护策略。同时,对2头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和2头宽吻诲豚(Tur-siops truncatus)也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17.
《海洋世界》2008,(11):9-9
最近,一项新研究表明,斑马鱼幼仔有一种神经节拍器,这使它们可以躲开捕食者的攻击。在实验中,研究者用闪烁的灯光照射斑马鱼幼仔:每次灯光照射时,它们都会摆动尾巴,其大脑中处理视觉信息的部位开始活动;当关闭灯光时,它们继续摆尾,其大脑活动继续进行。斑马鱼幼仔大脑活动的变化与灯光闪烁的节奏渐趋一致。在灯光闪烁结束后,它们对这种照射方式的记忆时间达20秒。  相似文献   

18.
美人鱼外传     
1.儒艮是哺乳纲海牛目的海洋动物。它不是鱼,长得十分丑陋。2.儒艮身体膘肥肉胖,头和脖子分不清,小小的眼睛,嵌在圆盘般的大鼻子上方,大而方的嘴,整个头部被口鼻占据。3.它一般栖息在低纬度地区的河口和浅海湾内,以海藻和水生植物为食。4.每年只产一仔,母兽哺乳时,将头和两乳露出水面,两前肢抱着幼仔喂奶,远远看去,很像一个妇人给孩子吃奶,从而被人们渲染成海中的“美人鱼”。说起来也奇怪,世界各地几乎都有这类传说。我国广西、台湾沿海中也有分布。美人鱼外传@段明辉  相似文献   

19.
为查明大神堂浅海菲律宾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和生长特征,开展了放养密度对不同养殖阶段蛤仔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试验。幼贝初始规格为壳长5.6±1.3 mm,养殖密度设置为8 000粒/m2、4 000粒/m2;成贝期,养殖密度设置为500粒/m2、1 000粒/m2、2 000粒/m2、4 000粒/m2。经26个月的养殖,结果表明:在幼贝期,当幼贝壳长小于22 mm时,两密度试验组生长速度及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当幼贝壳长大于22 mm时,高密度组生长缓慢,差异显著。在成贝养成前期,各密度试验组壳长无显著差异,随着蛤仔的生长,当壳长达到30 mm以上时,4 000粒/m2密度组生长速度显著低于其他组,其他各组间差别不明显;4 000粒/m2密度组蛤仔死亡率高于50%,其他组死亡率在15%~22%之间;另外,4 000粒/m2密度下蛤仔繁殖期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试验组,而其他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2 000粒/m2为该海域蛤仔养殖的适宜密度,适于培育大规格商品贝。  相似文献   

20.
大弹涂鱼仔、稚、幼鱼消化系统的发育及其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颜开强  张其永 《海洋学报》1991,13(2):240-246
本文观察描述了人工培育的大弹涂鱼仔、稚鱼和早期幼鱼消化器官的发育过程,并对各发育阶段的食性进行较深入的分析。开口摄食期主要摄食微型颗粒有机碎屑;全长3.55mm以上,同时还援食桡足类无节幼体、桡足幼体及其成体;全长7.50mm以上,桡足类成体已取代有机碎屑而成为主要饵料。进入幼鱼期后,转变为摄食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桡足类和海泥中的有机碎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