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规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入手,剖析两者的关系及主要差异,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发展战略和城镇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区域发展战略在空间上表现为政策区概念,面向封闭的均质区域,区内具有普适性,其实施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过程,不同发展战略在空间上不具有排他性;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则表现为开放性特征,以"点、线、网络"等结构化语言为基本要素,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发展的规律性,且同一尺度的不同城镇群体在空间上一般不应交叉。当前山东省城镇空间结构表述中存在过于依赖区域发展战略和重叠过多的问题,并对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发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识别方法及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了区域城镇空间格局的定量化识别方法。该方法包含3个步骤:一是通过人口、产业或交通优势度的分析,识别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城市、城镇或城镇集聚区(空间节点)。二是以空间节点之间的交通联系及其未来发展变化情况为依据,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城镇之间的空间关系(空间联系)。三是确定城镇空间影响范围,进而确定城镇空间体系的整体架构(空间圈域)。以广西西江流域7个地级市为例,运用该方法,分析了2000年以来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及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对区域城镇体系产生的影响,对未来城镇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城镇是区域的核心,生产力分布的集结点,商业和服务业的中心地;同时,城镇又是交通枢纽和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的重要手段,协调国土规划、地区国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国土规划中各部门规划的重要环节,为落实生产力总体布局提供空间结构的蓝图。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徐州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体系是城市地理学和乡村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某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规模、各具特点、相互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1]。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即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体系,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2]。城镇体系各要素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传输与交换,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协同发育,使得区域内城  相似文献   

5.
自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以来,湖北省政府以将城市圈"一强众弱"的畸形结构转变为"一核多强"的合理结构为总体目标,采取了一系列"一体化"建设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是否推动了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缓解,值得检验和深入研究。该文在运用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对武汉城市圈建设对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带来的可能影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武汉城市圈建设前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建设后,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集聚趋势正在减弱,武汉城市圈已进入扩散性极化阶段;武汉城市圈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缓解其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极化趋势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分形理论对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广西城镇空间分布具有统计分形特征。关联维数和牛鸦维数测算结果显示:广西城镇高度集中于河流和交通线两侧,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发育较为成熟。聚集维数测算结果表明:广西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密度差异大,"双核心"结构明显。认为这些特征的出现是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历史、交通、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工业企业区位和城镇体系布局的空间耦合关系是地理学综合性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协调工业区位选择与城镇体系布局,促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在空间关系上形成良性互动,现实意义重大.在初步探讨了工业企业区位与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耦合的价值和一般过程的基础上,以洛阳市为例,讨论了不同时期内洛阳市工业布局指向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以部门和典型企业走访、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重点调查大型工业企业近期研发和管理、核心生产、配套企业等生产链不同环节的布局区位指向,分析其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化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近期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取向的工业企业区位选择同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模式的耦合关系不尽合理,这不仅对城镇体系的完善、也对工业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基于此,提出符合城镇服务功能最大化的城镇体系布局意向及其对工业发展区位的期望,分析了在符合企业意愿和政府作为的基本前提下,引导大企业的配套企业向距离中心城市30 km县城集聚的可行性.并进一步从中心城市与县城的快速通道建设、政府补贴弥补土地价格差价、提高县城的公共服务支撑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所需要采取的措施,为城镇体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自1984年,"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提出以来,"T"字型空间结构战略在20世纪80~90年代得到大规模实施。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2个一级重点经济带构成"T"字型,长江经济带将内地2个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成渝地区和武汉地区)与海岸经济带联系起来,其腹地几乎包括半个中国,其范围内资源丰富,农业、经济和技术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以水运为主的、包括铁路、高速公路、管道以及超高压输电等组成的具有超大能力的综合运输通道,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是除海岸经济带以外的其他经济带所不能比拟的。"点-轴开发"理论和中国国土开发、经济布局的"T"字型宏观战略(海岸带和长江沿线作为全国的一级发展轴线)已经得到国内诸多知名学者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认同,符合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合理化的要求,以海岸地带和长江沿岸作为今后几十年中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的一级轴线的战略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9.
近代新疆城镇形态与布局模式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阚耀平 《干旱区地理》2001,24(4):321-326
清代以来,新疆城镇体系开始了一个重新构建的过程,逐渐形成了以喀什噶尔、伊犁和迪化为中心的3大城镇群落,为奠定了今天新疆城镇体系的主要框架。其城镇的特点为规模大、密度高。清代早期的城镇功能以军事和政治功能为主,以后逐渐具备了经济、文化、交通等综合功能。城镇形态的演变模式为块状-条形状-块状的发展过程,且多具有双城形态,区分为满、汉两城,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离,平原地带的城镇多呈出矩形;山麓城镇依地形而建,呈现出不规则的城镇形态。城镇布局模式主要为天山为界,南疆呈环状结构,偏重与以喀什为中心的西半部;北疆呈现出“工”字型结构,以天山北麓的城镇为主。  相似文献   

10.
自然地理因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影响的样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由于微波可以对地表的微起伏、建筑及地表粗糙度等具有敏感的响应,使得雷达遥感在这些方面研究中成为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本文利用由加拿大遥感中心 PCI提供的Radarsat Scan SAR数据,对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提出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样式研究。自然条件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本文通过自然地理因素中水文 (河流、古河道 )、地形这两个重要要素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分析了华北平原区在不同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样式 :1在水源充足的准“均质”河北冲积平原上,基本满足六边形形成条件,但由于周边中心地发展竞争力不同,故使得正六边形发生畸变——覆盖面积减小而周长却保持不变 ;2构建了在一条河流影响下的六边形网络结构朝五边形网络演变的模型 ;3构建了在平行状河流作用下六边形网络向四边形网络演替的模式 ;4指出了在水源充足的狭长地理空间,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发育成等间距的现象与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以"苏南-陕北"样带为案例区,评价分析了该区2000~2005年、2005~2008年乡村转型发展态势,并揭示了样带乡村转型发展的地域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05年期间,样带各县乡村发展度普遍较低但转型度普遍较高,低水平的乡村发展度与较高转型度造成样带各县不同程度的城乡不协调发展;2005~2008年期间,样带乡村系统普遍较快发展,各地城乡系统间的差异化发展局面得到初步改善;(2)"苏南-陕北"样带乡村转型发展呈现显著的地带性演变特征,各地转型发展的特征与结果同其所处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模式、政策要求等基本属性相匹配;(3)基于样带乡村转型发展评价结果,将样带划分为8个乡村转型发展地域类型区,各类型区之间因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而选择不同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并由此驱动资源环境和城乡经济系统的差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甘肃旱作农业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甘肃旱作区35个气象站1961-2007年日降水量和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从建站到2007年逐年4-10月旬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分析了旱作区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采用REOF把甘肃旱作区年降水量划分为4个气候子区域:陇东、陇中西部、陇中东部和陇南。结果表明:①在0~100 cm各层土壤中,耕作层0~30 cm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最好。②旱作区降水量和耕作层土壤湿度存在着一致的年际振荡趋势。各地土壤增湿时间与旬降水达到20 mm的时间基本一致。③耕作层土壤湿度与降水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湿度对降水量的敏感性随深度逐渐降低,陇中土壤湿度对降水的敏感性大于陇东南。④不同级别的降水对土壤湿度有不同的影响。不同级别降水之间,土壤湿度的差异极其显著。降水级别从“较强-强”,土壤湿度增幅最大。建立了土壤湿度与不同级别降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3.
新亚欧大陆桥东端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陆桥经济理论,着眼陆桥经济带东部崛起,分析了当前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淮海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指出当前陆桥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淮海城市群中心城市职能指数和经济联系强度的相互验证计算,进一步明确徐州作为本区域的中心性城市地位,提出了新亚欧大陆桥东端淮海城市群"一心五轴六组团"的总体空间规划构想,以及实施规划的三大措施,即建设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实施淮海城市群核心区一体化、推动淮海城市群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4.
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6 年9 月至2007 年6 月间对西江河口段溶解无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 及 其相关的水体理化参数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季节性采样调查。夏、秋两季δ13CDIC 平均值(-13. 91‰、-13.09‰) 小于春、冬季节(-11.71‰、-12.26‰), 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δ13CDIC 与温度 呈负相关(p = 0.000; r = -0.646), 而与氧化还原电位正相关(p = 0.000; r = 0.569), 表明河段 表层水体δ13CDIC 受到季节性变化的水体理化性质等河道有机质氧化分解条件的控制; 夏季洪水期δ13CDIC 与航测距离呈正相关, 而春季枯水期的δ13CDIC 与航测距离负相关。δ13CDIC 的这种时空变异证明了研究河段河- 海作用过程影响了水体的理化性状进而控制了河道表层水体DIC 的性质。研究河段δ13CDIC 的上述时空分布规律与流域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汛期的夏季受陆源有机质的强烈分解作用的影响, DIC 的同位素组成向海洋方向变轻; 枯期的春季因海洋作用加强以及咸潮的入侵, 河道DIC 的同位素组成向海洋方向变重。  相似文献   

15.
Paul Blanton  W. Andrew Marcus   《Geomorphology》2009,112(3-4):212-227
Railroads and roads are ubiquitous features in the river corrido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owever, their impact on hydrologic, geomorphic,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fluvial and riparian landscapes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at regional or continental extents.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roads and railroads in the alluvial floodplains of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and the regional variability of their potential impacts on lateral connectivity and resultant channel and floodpl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e use national scale data sets and GIS analysis to derive data on stream–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teractions in two broad categories: (1) crossing impacts, such as bridges and culverts, and (2) impacts wher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cts as a longitudinal dam along the stream channel, causing lateral floodplain disconnection. Potential stream crossing impacts are greatest in regions with long histories of road and railroad development and relatively low relief, such as the Mid-Atlantic, New England, and the Lower Mississippi and Ohio Valleys. Potential lateral disconnections are more prevalent in rugged regions such as the Western U.S. and Appalachians where transportation routes follow river corridors along valley bottom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develop a conceptual model that suggests that the area of lateral disconnection due to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most extensive in mid-sized alluvial valleys in relatively rugged settings. The result of this disconnection is the disruption of the long-term, cut-and-fill alluviation and of the shorter-term flood and flow pulse processes that create and maintain ecosystem function in river landscapes. The tremendous exten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 alluvial valleys documented in this study suggests a revision to H.B.N. Hynes' statement that the valley rules the stream. Instead, it appears that in modern landscapes of the U.S. the valley rules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 and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rules the stream.  相似文献   

16.
罗文斌  谭荣 《地理研究》2012,31(6):1103-1110
根据对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概念的界定,从城市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和旅游水平等6个方面,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杭州市2001~2009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发现:杭州市9年间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系数呈现持续递增趋势,2009年为0.8043,达到"非常协调"等级水平。尽管如此,但各年之间的改善系数却并未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杭州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存在同步推进规律,两者之间协调状态会持续朝着理想最优方向推进。然而,各年协调状态改善程度非持续递增现象说明杭州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状态存在"恶化"的风险,需要对其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构建长江干流地区沿江城市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沿江城市带是为了顺应现代城市的发展潮流,加速沿江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建立沿江区域协调发展体系、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巩固长江发展轴的核心地位、统筹沿江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构想。由于沿江各地区发展条件迥异,城市带的建设采取了分区发展的模式,在沿江地区总的发展框架内,设想在城市带内构建7个城市群、城市组团等,根据各集团的特征,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For researching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riverine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we had carried out a survey throughout the hydrologic year during which the δ13CDIC of the surface water and its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 were examined along the Xijiang River Inner Estuarine waterway from September 2006 to June 2007. There was a striking seasonal variation on the average δ13CDIC, as the average δ13CDIC in summer (?13.91‰) or autumn (?13.09‰) was much less than those in spring (?11.71‰) or winter (?12.26‰). The riverine δ13CDIC was controlled by decomposed condition of the riverine organic matter linking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 in the surface water according to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which indicated notable relations between δ13CDIC and water temperature (p = 0.000; r = ?0.569) or between δ13CDIC and oxide-reduction potential (p = 0.000; r = 0.646). The striki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δ13CDIC and the sampling distance happened in the summer rainy season, while strik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happened in the spring dry season, indicating that river-sea interaction influenced water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controlled the riverine DIC property in the survey waterway. In view of the riverine δ13CDIC decreasing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 the rainy season in summer and increasing for the briny invaded zone extending in the spring dry season along the waterway from the Makou gauging station to the Modaomen outlet, the δ13CDIC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the Xijiang drainage basin.  相似文献   

19.
西江流域环境资源公平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立杰  李健 《中国沙漠》2018,38(3):673-680
分别从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和生态容量的视角,利用环境基尼系数和生态负荷系数,对西江流域资源环境利用的公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经济总量的视角分析,西江流域城市间能源消耗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比较一致,用水量差距偏大。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公平性总体上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从人口规模的视角分析,西江流域城市间能源消耗、用水量和COD排放比较一致,环境公平性总体较好。(3)从生态容量的视角分析,西江流域能源消耗、用水量和COD排放、SO2排放资源环境基尼系数都超过了0.4的警戒线,且普遍高于GDP和人口对应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环境公平性总体上较差。(4)西江流域基于GDP、人口和生态容量的SO2排放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均超过了0.4的警戒线,地方政府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SO2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