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嘉佑 《气象》1995,21(8):53-57
第四讲气候状态变化的持续性和周期性分析黄嘉佑(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研究前期气象要素对后期的关系能反映前期外力因素及气象要素自身对后期气象要素的影响,这种影响称为要素持续性。气候状态的形成是多种具有不同尺度变化的大型气候因子影响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2.
区域地球系统模式是区域气候模式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本文阐述了发展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重要意义,分析了近年来区域地球系统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典型案例,指出其多圈层通量耦合、空间分辨率提高以及耦合数据同化的三个共性特征。建议以开源共创的方式整合各界研究力量,加快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围绕新建立的模式开展跨学科研究,特别关注其中多圈层、多尺度过程的相互作用;围绕高分辨率区域地球系统模式建立区域数字孪生监测预警平台,用于关键区域的防灾减灾和关键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93,自引:27,他引:66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百多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在时间演变上可划分出相对高温时段(1963年以前)、相对低温时段(1963—1987年)和另一个相对高温时段(1987年以后)。还从天文因素、地球系统各圈层及气候系统内各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出发,探讨了引起高原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季风异常,ENSO事件和地气角动量交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风异常和ENSO事件是发生在低纬地区的年际大气和海洋异常现象。本文把近年来这方面的分散研究集中到固体地球,全球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球系统中来,揭示出季风异常和ENSO事件以及其它的大气和海洋事件的固海气相互作用的反映。这一分析具体得到下列认识:(1)南方涛动(SO)是太平洋东西部海温异常与山脉地形共同作用在海平面气压场上的反映;(2)在地球系统的年际变化中,除了大气对海洋的动力作用和海洋对大气的热力  相似文献   

5.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温的随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描述海气相互作用的随机模型作进一步的解释,考虑周期性外力对海气系统的影响,并用这一改进随机进随机动力模型对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海温作随机模拟,模拟序列的解释方差达到70%。试验表明,考虑周期性外力对海气系统的作用是明显的,它能进一步提高模拟效果,使随机模型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6.
对地球系统模式评估方法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地球系统模式评估方法的回顾表明,近些年该领域有明显的进展,包括从单个变量到地球系统五个圈层多变量、多过程、多现象的定量评估,从气候态的评估到气候变化(如趋势性、周期性、年代际变率)、极值、异常和现象的定量评估,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计算模式模拟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在多模式的利用中开始考虑模式之间的独立性和相似性,以及对气候预测和预估的效果进行定量评估和不确定性的贡献分析。  相似文献   

7.
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1]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的一项综合性地球观测计划,是以增进对全球变化的认识、预测地球系统变迁为科学目的,对陆地、海洋、大气层、冰雪圈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化的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8.
气候模式     
气候模式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基础上,用数学方程式表现地球气候系统各个圈层相互作用和反馈的主要过程以及与外强迫的关联,广泛应用在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因此气候模式是气候变暖研究的核心技术。气候变暖的预估几乎完全依赖模式的模拟。历届IPCC第一工作组的评估报告,均  相似文献   

9.
第七讲 气候状态变化的预测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嘉佑 《气象》1995,21(11):54-57
第七讲 气候状态变化的预测模式黄嘉佑(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研究区域气候变化规律的目的是为了对它未来变化状态作预测或估计,本讲着重介绍如何在得到它们的变化规律性基础上.利用各种模式或模态,进一步作预测的方法。1趋势预测指长尺度的气候远景预...  相似文献   

10.
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LandModel3.0)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NCAR最新陆面模式(the Community Land Model 3.0)可以模拟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动态描述植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等过程以及影响植物的生理生长过程,是研究陆-气相互作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1.
<正>冰冻圈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圈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圈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1冰冻圈变化的主要观测事实AR5~([1])介绍的全球冰冻圈变化的总趋势和第四次评估报告(AR4)~([2])相一致,即冰冻圈各要素的冰量都处于持续损失状态。AR5决策者摘要中指出"过  相似文献   

12.
评估43个CMIP5模式模拟全球能量平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决定了地球气候及其变化的状况,因此全球能量平衡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而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全球能量平衡的模拟效果也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1-2])。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1]),目前第五次模式对比计划(CMIP5)发展的地球系统模式在模拟气候系统5个圈层方面  相似文献   

13.
极地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6年底,中国自主组织了23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3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3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中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第三讲 气候状态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总被引:52,自引:7,他引:52  
黄嘉佑 《气象》1995,21(7):54-57
第三讲气候状态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黄嘉佑(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100871)本讲着重介绍怎样对气象要素时间演变序列作趋势与突变分析。1气侯状态变化的趋势天气过程长期演变趋势是气候变化或变迁研究的重要内容。所谓趋势是指气候要素大体的变化情况,即描述很长时...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所关注的焦点。尽管不同气候年限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气候的含义上是指一个地方多年(通常要30年以上)的大气平均状态,从更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气候是大气与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别非常之大,且可分为正常年份和异常年份。正常年份实质上是指该地的气象要素(如气温、降水量)在多年均值的基础上波动,一旦出现了偏离多年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就是异常年份。最显著的例子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的降水量远远超过了多年均…  相似文献   

16.
IGBP科学计划和执行战略给出了IGBP第二阶段的研究议程。本阶段将比第一阶段更加综合化,因此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我们不能忽视需要关注的中心问题,即在过程水平上对地球系统的认识还十分匮乏的学科研究领域。但同时,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贯穿全局的问题,需要一体化的——而非仅仅系统性的解决方法。我们必须将对地球系统组成(大气、陆地和海洋)的研究与对发生在各圈层交界面的过程的研究结合起来,而且必须整合所有这些研究以提高对地球系统的诊断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广东省自然地理、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气象部门自身的特点,从主要生态系统监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监测、气候变化主导因子及气修圈层间相互作用过程监测等3方面,提出了构建广东省气象部门生态环境监测的内容及观测站网布局。  相似文献   

18.
纳木错湖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地表通量交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圈层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全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纳木错地区的草甸下垫面气温、湿度、风速、风向和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地表感热、潜热通量和辐射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初步揭示了纳木错地区草甸下垫面微气象特征和地气能量交换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大气热力状态的非均匀分布及其与动力场的相互作用激发大气动力场发生变化,其事实已被许多数值模拟证实。散度作为度量大气运动辐散、辐合强度的物理量,其变化应受到大气热力状态分布及其与动力场相互作用的影响。然而,在传统的大气动力学理论框架中,并没有从理论上揭示大气热力场分布及其与动力场相互作用对散度场变化的影响。通过对热力学方程做变形处理,并与动力学方程结合,在替换平衡近似下(alternative balance),导出了显式包含非绝热加热分布与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斜压热动力耦合强迫影响的新型散度方程。利用该方程,重点分析了非绝热加热非均匀分布与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对散度场变化的影响,从动力学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非绝热加热分布与垂直风切变相互作用激发大气散度场变化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斜压罗斯贝波非线性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建军 《气象学报》1997,55(1):110-116
本文利用两层斜压准地转模式,讨论了波-流相互作用问题,得到以下结论:(1)当大气中基本流切变较大时,波流间能量交换明显。切变较小时,波幅变化较小;(2)在较小的基本流切变下,波动可出现稳定的平衡态,此平衡态多为相当正压状态;(3)斜压波在发展过程中,温度场和流场之间具有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