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构造复杂地区地震数据受信噪比低、噪声干扰等影响,层位追踪结果精度不高,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低信噪比,同相轴不稳定的基于图像学的地震层位自动追踪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图像学的全变分方法对地震数据进行保护边缘的降噪处理,然后采用基于相似系数的相干图像处理技术对地震剖面进行计算获得相干剖面,同时提取出构造的倾角,接着对同相轴进行自动追踪,程序中采用链式结构存储数据,便于检通过实际数据测试,该方法能有效去除噪声,增强同相轴连续性,提高自动追踪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地震地质勘探领域,蚂蚁属性越来越普遍地用于断裂系统的快速识别,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基于三维地震数据提取的蚂蚁属性,不论是沿层切片(平面)还是剖面上往往显示杂乱无章,对断裂系统的刻画与地震同相轴的分布特征并不对应,致使实际应用效果较差。针对此普遍存在的现状,研发出一套蚂蚁体断层快速识别的技术系列:首先,根据地质目标,优化蚂蚁属性的终止标准值,应用蚂蚁细线体的信息素二值化技术使蚂蚁体聚焦和收敛;然后,通过断层自动分离对断面的尺度与偏角等参数进行分析,有效定义生成断面的规则及断面间的关系;最终,利用三维可视化平面-立体联立解释技术,直观判断出研究区断裂系统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断面细化编辑与调整,自动按所需间隔提取断棱数据,从而实现断层的自动追踪解释。通过应用此技术系列,在研究区断裂系统识别,尤其是大尺度断层快速自动追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快速、准确地建立起了研究区断层解释格架。应用蚂蚁属性进行断层识别是一套技术系列,利用典型剖面进行试验、优化计算参数是关键,遵循这一思路计算出的全区蚂蚁属性,才能获得良好的断层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地震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使反射同相轴容易被识别和追踪,这里提出了一种应用小波算法及C3相干算法检测地震反射同相轴的新方法。利用小波算法提高地震剖面分辨率,减少大部分随机噪声,再运用C3相关算法和倾角扫描法检测地震剖面同相轴。应用该方法对模型数据进行了试算,证明了可行性,然后检测实际地震剖面同相轴,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同相轴品质及连续性都有了明显改善,信噪比增强,分辨率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用相干分析法对探地雷达反射剖面进行处理的方法原理,并结合雷达剖面的特征编制了雷达记录道相干加强处理的实用程序。对实测雷达剖面进行处理的结果表明:雷达记录道相干加强处理能有效改善来自同一界面的雷达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有利于反射界面的追踪,同时不会引起同相轴的形态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5.
基于四阶累积量的同相轴自动拾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强随机噪声干扰情况下地震勘探资料中同相轴无法正确拾取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四阶累积量的同相轴自动拾取方法。该方法利用四阶累积量进行时间延迟估计,避免了相关高斯噪声的影响;同时在参考道的选择上,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参考道,减少了同相轴拾取过程中的累积误差。理论模型计算表明:该方法相对于互相关方法,对相关高斯噪声有更强的抑制能力,信噪比达到-5 dB。在实际资料应用中,拾取了与同相轴有关的参数:同相轴位置,该参数为地震资料的属性分析和精确定量解释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复杂构造地区的SVD去噪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SVD去噪技术对构造简单地区,特别是地层近水平的情况下的地震剖面的去噪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对于构造复杂地区,该法往往失效。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技术;它将同相轴的自动追踪与SVD去噪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它次一般的SVD方法是针对整个剖面数据体来计算的,发迹为针对每一样点的邻区,选择小时窗和小道窗的数据体来计算;它利用数据体的旋转方法,来实现同相轴始终保持水平方向;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的技术措  相似文献   

7.
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地震相分析满足不了目前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将神经网络应用于高质量地震三维数据体中,可对单一反射同相轴进行波形信号分析和训练,建立模型地震道,并以之对实际地震道进行分类,产生在平面和剖面上精度较高的微地震相分布.新场气田和塔河油田的实际应用表明,神经网络微地震相分析是可靠的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基于模板的钻孔柱状图自动成图方法.首先将钻孔柱状图样式信息存储在预先设计的模板表中,利用模板表中的样式信息绘制钻孔柱状图框架;然后根据模板表中的记录值读取钻孔数据库中相应的钻孔属性,调用MAPGIS SDK绘图接口实现钻孔柱状图的自动成图.此方法可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定义钻孔柱状图的样式和需要绘制的信息,极大地满足了实际工作中对同一套钻孔数据生成不同形式柱状图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在断层等不连续位置处估计局部地震同相轴的方向较为困难。在断层、地质边界等处,同相轴不连续,结构不稳定,导致倾角等地震属性变化大。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加权广义逆矢量方向滤波方法,通过光滑经过逆转的梯度矢量场来估计局部地震倾角剖面。计算过程是:首先由改进的梯度算子计算梯度矢量场;然后设置垂直向下为参考方向,对梯度矢量场进行逆转;最后通过自适应加权广义逆矢量方向滤波方法估计倾角剖面。自适应加权广义逆矢量方向滤波方法在不连续位置处具有传统倾角估计方法不具有的高分辨率,能够稳健高效地估计地震数据的倾角剖面。理论模型和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得到的局部地震倾角剖面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高分辨率地保持构造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相干能量梯度体现了相干数据的振幅变化,它比较有利于突出一些细小的地质特征变化,其属性比例融合是将两个数据体按照一定比例融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数据体,而新数据体能更好的反映地质特征。实例表明,与相干属性相比,相干能量梯度属性对一些细小构造更敏感,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方向、时间的切片对不同走向的断层进行追踪;与常规地震时间剖面相比,属性比例融合后的属性剖面,可以在剖面中显示两种属性体的断裂构造特性,减少单一属性体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Application of a syntactic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ique, seismic skeletonization, to deep crustal seismic reflection data allows attributes such as energies, lengths and dips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dividual reflection events. Some of these attributes exhibit fractal properties, e.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event length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the crust. This approach provides a new technique to analyse complex geometry on seismic reflection data.Dedicated to Professor William George Laidlaw on his SIXTIETH birthday  相似文献   

12.
共反射面叠加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共反射面叠加方法运用3个地震波场参数来描述地下反射面元时距关系,不对地下反射界面形状做任何假设,并且是一种不依赖于宏观速度模型的反射波成像方法。共反射面叠加利用了邻近多个共反射点道集的相似性,提高了资料的覆盖次数,从而压制了随机噪声,增强反射波同相轴的连续性,大幅提高了地震资料的信噪比。通过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这些特性。  相似文献   

13.
详细探讨了如何利用通用绘图软件的VBA(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s)编程在地震勘探项目中对物探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在绘图软件中实现自动批量绘制点标记、曲线、区域、文本和图片等图形对象及其复杂组合的基本方法。通过VBA的纽带作用,达到物探专业软件和通用绘图软件完美结合。这种结合能够减轻技术人员手工绘制图件劳动强度,同时它具有快速、精美、灵活多变、容易修改等多个特点。最后以工作中的几个数据处理实例,展示了VBA在地震勘探综合信息图件制作中的灵活运用,在类似图形或数据处理工作中起到了一个良好的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method for attenuating background random noise and enhancing resolution of seismic data, which takes advantage of semi-automatic training of feed forward back propagation (FF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in a multiscale domain obtained from wavelet packet analysis (WPA). The images of approximations and details of the input seismic sections are calculated and utilized to train neural network to model coherent events by an automatic algorithm. After the modeling of coherent events, the remainder data are assumed to be related to background random noise. The proposed method is applied on both synthetic and real seismic data.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adaptive Wiener filter (AWF) in synthetic shot gather and real common midpoint gather and also with that of band-pass filtering on real common offset gather. The comparison indicates substantially higher efficien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n attenuating random noise and enhancing seismic signals.  相似文献   

15.
在利用复地震道分析技术提取出地震信号局部变化的三瞬属性(瞬时振幅;瞬时相位和瞬时频率)的基础上,采用D—S改进算法对三瞬属性进行多传感器的证据融合,得到三种属性所占的权重,并根据相应权重,经过数据融合可以得到最终融合结果。这样有效融合了三种地震属性中有利于进行地震薄互层分析的地震信息,与单一的复地震道分析相比,更能有效地反映出地震信号的局部变化。最后通过对实际的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发现D—S信息融合技术体现的地震波属性的变化,比单一属性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地质体的地质现象及表达的沉积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埕岛油田馆陶组发育典型的高弯度曲流河沉积。通过分频融合地震属性提取与优选、储层构型模式指导、动态响应特征约束等手段,对研究区海上稀井网条件下曲流带和点坝进行精细刻画。研究表明: (1)分频融合地震属性的储层预测方法提高了曲流带的预测精度,振幅类属性与砂体厚度相关性最好,以最大峰值振幅为最佳,相比原始地震属性,分频融合得到的最大峰值振幅属性更好地刻画了曲流带砂体边界与砂体厚度分布;(2)复合正韵律、砂体厚度大、紧邻废弃河道分布为点坝三大重要识别标志,与此相对应,点坝表现为高最大峰值振幅、高反演属性的地震响应特征,而废弃河道呈弯月状低振幅属性、“顶平底凸”的低反演属性特征;(3)在应用地震属性确定点坝位置的基础上,通过经验公式推算点坝跨度,可认知研究区点坝的规模,有效指导地下点坝识别,动态信息的约束也为点坝识别提供了依据。井震结合的曲流带及点坝识别方法可为相似油田构型分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根据金属矿山地测数据管理业务需求,首先剖析了巷道地质素描图组成要素,设计了基于MapGIS的巷道地质素描图的绘制流程以及绘制系统的组成模块。巷道地质素描图组成要素主要由基本信息、地层信息、构造信息、水文地质信息、刻槽样轨信息与样品化验信息组成。巷道地质素描图绘制系统主要由数据管理、坐标转换、巷道素描图模板自动生成、组成要素绘制、矿岩类型与面状构造、刻槽样轨自动生成、自动注记、巷道综合地质素描图生成等8个模块组成。接着,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组成巷道地质素描图空间实体对象及其实体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建立了支持巷道地质素描图自动绘制的逻辑与空间数据模型。最后,基于MapGIS平台及其组件式开发技术,实现了巷道地质素描图绘制系统,绘制了上海宝钢集团梅山铁矿巷道地质素描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矿山地质图件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应用的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存在断层、角度不整合面等不连续结构的地质体的自动识别在地震构造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地质特征的地震响应为同相轴不连续。常规的地震数据不连续性识别方法应用范围有限,参数设置依赖于人为经验,易导致识别结果辨识度差。本文将一致性作为新的不连续性识别方法引入到地震数据处理中。首先利用定位精度高、易于扩展的Facet模型梯度算子计算一致性,其次对一致性数据作阈值化处理,最后利用数学形态学中的腐蚀、膨胀及细化算法作进一步处理,实现了对地震数据不连续性信息的自动识别。经过理论和实际资料测试,并与C3相干算法和方差算法对比分析,证实了本文所提方法在地震数据不连续性识别方面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辨识度,可以作为地层不连续性识别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