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4-314
由实际的调查与动植物化石的分布与生态方面,已证明出来第四纪中叶亚洲方面发生过较最末冰川规模更大的冰川,此期冰川的发生完全基因于亚洲地势之高起,而地势高起的原因则似为地球极位或轴的变动。现果极位或轴发生了变动,地面上变接近极的方面则陆地必一时高起,而变接近赤道方面,则应受海水的  相似文献   

2.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221-230
一、引言由植物化石生态方面的研究与已明了的亚洲第四纪各种错综地史情形的考察,著者已证明出来在第四纪中叶亚洲确曾有过较大理冰川期或亚洲最末次冰川规模更为宏大的冰川(注十八),而其分布的程度,在亚洲东部,应较最末次者更向下降延五百公  相似文献   

3.
郭彩清  李亚  吴鹏程  姚建新 《地质通报》2016,35(12):1976-1984
对河北省围场地区广发永剖面藓类植物薄网藓Leptodictyum riparium、似叶镰刀藓Drepanocladus trichophyllus和多姿柳叶藓Amblystegium varium的古地理及其对应的现代植物地理分布研究显示,这些植物最早出现于早中新世的围场地区,可能起源于该时期的古北大陆,东亚为起源中心。之后向东通过白令陆桥扩散到北美,向西沿欧亚大陆扩散至欧洲西部,至全新世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全新世后,薄网藓与多姿柳叶藓进一步向南扩散,分别由北美及亚洲东部扩散到南美洲及澳大利亚地区,逐步形成现在的分布格局;毛叶镰刀藓则在更新世就已形成与现代相近的分布格局。该研究确立了3种藓类植物的地理起源、地史分布及迁移路线。  相似文献   

4.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1,6(Z2):313-314
在日本东京略北有一温泉胜地曰盐原,此一带第四纪地层中有一含植物化石极多之地层,据著者的推测其地质年代应为中更新期。一般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对于气候的反应极为锐敏所以讨论近去的气候及冰川等问题,植物化石的研究极为重要,盐原植物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乌达地区山西组下部含树干化石凝灰岩岩性的观察,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及前入研究成果,与邻区同-火山事件层进行对比,推测凝灰岩层的火山物质可能来源于乌达以北地区,即古亚洲洋向华北板块俯冲引起的弧火山喷发。凝灰岩层中下部和上部所含植物化石差异明显,表明该期火山事件对研究区的地理环境影响显著。另外,古亚洲大洋向华北板块俯冲及其后碰撞作用,可能是贺兰拗拉槽再次活动接受沉积的重要的动力学条件,特别是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期。  相似文献   

6.
海南岛红树植物的解剖生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不同红树属种系统解剖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树植物根、茎、叶等不同营养器官的一般性解剖结构特征,探讨了红树植物解剖结构与生态适应间的关系,指出了现代红树植物解剖、生态的研究在古植物学和煤沉积学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北方晚三叠世植物地理区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中国北方各地晚三叠世植物群特征和古地理状况,将本区划分为二个植物地理单元——远北区(温带区)和隶属于北方区的燕辽—吉南混生植物小区。文中分别论述了各区(小区)的范围、植物群组成特征及其指示的古气候条件;分析了当时古地理条件的影响;说明了混生现象的环境因素。最后,论证了晚三叠世时中国大陆已连为一体,其后内部未再发生大规模的位移或转动;并讨论了植物地理分区的依据问题。  相似文献   

8.
鄂西香溪组植物化石的新发现及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描述了发现于鄂西香溪组的两种植物化石Ctenozamites sarrani Zeiller和Eboracia lobifolia(Phillips)。香溪组下部Todites prinjceps-Czeklanowskia植物组合和上部Coniopteris murrayana-Ptilophyllum植物组合虽都以真蕨类Coniopteris和双扇蕨科植物为特色,但下组合银杏类很多,苏铁类却较少,而上组合苏铁类则很发达,尤其是Otozamites hiangchiensis,O.mixomorphus,Ptilo-phyllum contiguum等未在下组合中出现,银杏类亦相对较少,上,下植物组合的这种差异明显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关,同时,依据上组合含Ctenozamites sarrani和Thaumatopteris等分子和它们尚未在中侏罗世发现,提出香溪组上部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  相似文献   

9.
冀西北早侏罗世晚期植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冀西北赋存于中生代早侏罗世地层中的植物组合,它由16属27种植物组成,特点是苏铁类占优势,时代早侏罗世晚期-托阿尔期,并且和赋存于内蒙古早侏罗世地层五当沟组、山西早侏罗世地层永定庄组的植物组合相似,同属西伯利亚区中国北方省,为较干热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的组成与古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楠  李承森 《古地理学报》2009,11(1):91-104
依据泥盆纪早、中、晚3个时期的中国岩相古地理图及中国泥盆纪植物已有的资料,绘制出中国泥盆纪这3个时期的植物古地理分布图。中国泥盆纪海侵的主要方向是从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早泥盆世)逐渐向长江中游的华中地区(中泥盆世)及长江下游的华东地区(晚泥盆世)发展。中国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南方的分布是随着海侵,逐渐向华中及华东地区扩展,由早泥盆世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贵州,以及广西和湖南南部等地区,发展至中泥盆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的中北部以及湖北的南部地区,在晚泥盆世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以及江苏等地区。泥盆纪维管植物在北方的分布范围较小,从中泥盆世才开始出现,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北部,晚泥盆世在宁夏等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泥盆纪3个时期陆地维管植物各个种类所占的百分含量表明,早期的植物主要以较为原始的莱尼蕨类、工蕨类以及前石松类为主,中期石松类占优势,到了晚期石松类依然占优势,而楔叶类、真蕨类以及前裸子植物开始繁盛。  相似文献   

11.
徐仁 《地质论评》1946,11(Z3):405-406
作者曾于三十二年赴滇西一平浪采得植物化石三十余种;并得张祖远态秉信陈光远诸君在该三处所采之化石,合并研究所采之植物化石,除一部份之枝叶保存不太完整,及近十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水泉南山附近采集到酒局子组植物化石,通过系统鉴定,共计12属18种,包括楔叶类、木贼类、瓢叶类、真蕨和种子蕨类及科达类等,其中以Pecopteris (Asterotheca) hemitelioides和Cordaites principalis为代表,均为晚古生代华夏植物群常见分子或代表分子,表明赤峰地区在宾夕法尼亚亚纪时应属华夏植物地理大区.酒局子组的时代应当归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植物群中发现高大的科达类,并有大量反映热带、亚热带气候的真蕨和种子蕨类,显示该区当时应处于亚热带-暖温带雨量充沛的湿热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生态水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水文学是 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是描述生态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水文学机制的一门科学 ,是生态学的水文方面 ,是研究植物如何影响水文过程及水文过程如何影响植物分布和生长的水文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湿地生态系统 ,还应该包括其他生态系统 ,如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森林和疏林生态系统、江河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等。近 2 0年来 ,水文过程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植物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变得越来越明显。任何生态系统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变化都与水文过程相关联。正确的管理水资源…  相似文献   

14.
梁诗经 《福建地质》2003,22(3):105-115
福建地质时期植物化石分布较为广泛,在晚泥盆世至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中均有分布,根据植物群组合特征及地层序列,可划分为10个植物组合,各植物组合特征明显,对岩石地层单位时代确定及对比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绍芳 《现代地质》1994,8(2):163-171
本文对湖南孟公坳组Cyaophreatis-Chonetipustula群落和刘家塘组FinospiriferMarginatia群落进行了生态演替过程分析.研究表明,化石群落的生态演替体现了当时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若干生物群落的动态发展.化石群落演替过程的形成和保存与生活环境和沉积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分析化石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恢复当时沉积环境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趋势,有助于研究群落与环境在时空上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地层划分和对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河北宣化煤田下花园组植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河北宣化煤田下花园组(含煤岩系)鉴定了植物化石23属43种,其中以真蕨类与苏铁类占优势,银杏类、松柏类、有节类占次要地位。以Conioptires、Ctenis为代表的植物群时代属中侏罗世阿连期,并同京西窑坡组、辽西海房沟组、山西大同组等植物群可以对比。  相似文献   

17.
湖北北部大洪山地区打鼓石群是一套浅变质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太阳寺组、韩家洼组、罗汉岭组、陈家冲组、李家咀组和珰铺岭组。本文首次报道打鼓石群的微体植物化石,包括疑源类Leiosphaeridia spp.和Leiofusa sp.,分类位置不明的Clonophycus biattina D.z.Oehler,及一些炭质膜化石。这些化石保存在李家咀组中部黄绿色、灰绿色粉砂质板岩的岩石薄片中,沿层面分布,均已遭压扁。就已发现的微体植物化石来说,李家咀组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晚元古代。大洪山地区李家咀组微体植物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打鼓石群这类生物化石的空白,而且指明在前寒武纪浅变质地层的碎屑岩中有可能找到微体植物化石。  相似文献   

18.
古植代陆地维管植物的多样演化和绝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中明 《地质论评》1994,40(3):237-244
本文描述了石炭-二叠纪陆地维管植物在物种,生态和遗传方面的多样性,并根据古生代末这些植物在时空上的演化过程和数量统计数字,确认二叠-三叠纪集群绝灭事件同样在植物中存在,进而还探讨了植物集群绝灭事件发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其直接外部原因,可能是局部地质事件(如:构造活动,火山爆发)引起热带雨林大面积消失,使气候变干埋所致。又根据当今对化石植物生殖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认为当时大部分植物(即古植代植物)的生殖  相似文献   

19.
王军  李小强  张海峰  郭兵  任文秀  彭措  冯备战  王玉玺  胡振波 《地质论评》2021,67(2):67030005-67030005
古植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类植物实体或遗迹的残留。对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区划研究是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在资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研究。甘肃省古植物化石产地可划分为北山地区、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鄂尔多斯和秦岭地区4个古生物化石大区以及6个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区。根据古植物化石产地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从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保存程度、可保护性5个单因素分别对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在单因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鉴评,共鉴评出世界级化石产地1处,国家级化石产地7处,省级化石产地16处。根据产地自然区划、行政区划等要素划分了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保护区6个。根据保护区内古植物化石产地级别及重要程度,划分出特级保护区2个,重点保护区2个和一般保护区2个。提出对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实行化石标本保护加原产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古植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类植物实体或遗迹的残留。对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区划研究是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在资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研究。甘肃省古植物化石产地可划分为北山地区、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鄂尔多斯和秦岭地区4个古生物化石大区以及6个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区。根据古植物化石产地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从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保存程度、可保护性5个单因素分别对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在单因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鉴评,共鉴评出世界级化石产地1处,国家级化石产地7处,省级化石产地16处。根据产地自然区划、行政区划等要素划分了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保护区6个。根据保护区内古植物化石产地级别及重要程度,划分出特级保护区2个,重点保护区2个和一般保护区2个。提出对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实行化石标本保护加原产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