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对于地震的时空异常图象研究广泛开展,作为异常图象之一的“空区”图式的探讨空前活跃。本文利用江苏、安徽等省区域地震台网资料,依据台网控制能力取震级下限2.0(M_L),对1974年4月22日和1979年7月9日江苏省溧阳县相继发生的5.8级和6.3级(M_L)地震之前区域微震活动的时-空图象进行研究,得到主震前以空区图象为主要特征的异常地震分布。具体方法是:围绕主震取一定范围,依主震发生时间为起点向前、往后推移,点震中分布图,寻找空区图象及正常图象。  相似文献   

2.
前兆地震活动图象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蒲雄 《中国地震》1993,9(2):112-120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利用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中、短期预报,预报时间量程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就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不过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的确定应考虑到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1976年4月6日内蒙古和林格尔6.5(M_L)地震前的小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近震中区106公里范围内,M_L≥3.0地震活动具明显的寂静—活化—寂静—发震的异常动态过程.将此称为主震前的重复寂静过程.在时间上,重复寂静过程(即早期寂静和临近主震前的晚期寂静)前长后短,且小震的活化阶段与晚期寂静阶段的持续时间基本相同.最后对产生这种过程的物理机制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长、中和短期预报研究对主要地震活动图象加以归类和简述。结果表明:(1) 基于地震活动图象分析的中、短期预报,在预报时间上可能达到1、2年,甚至几个月的量级。但要进一步缩短预报的时间尺度十分困难,除非有明显的前震序列活动。(2) 地震活动图象分析对于辨认未来主震(尤其是强主震)的位置是有效的。(3) 强震和中强震前的图象特点是有区别的;据此,可以大概估计未来主震的震级。然而,图象的空间尺度与主震震级无明显的相关性。(4) 信号震、前兆震群和前震(包括早期前震)总是伴随着异常的地震活动时空图象。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N35_0~40~0,入108~0~125~0)地震活动情况从M_L≥4.0级地震震中分布看除唐山、邢台、大同老震区外,M_L4级以上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山西带和与此带相交的燕山带上。据国家地震局《地震目录》全年资料统计,华北地区1990年共发生M_L≥4级以上地震12次(表2),其中9次发生在华北北部。自5月中旬以后,北京—张家口一带发生三次4级以上地震:小汤山4.3级、大海坨5.0级、清河4.6级,唐山、邢台老震区也相呼应,发生晋县4.2级、4.5级、滦县4.9级、青龙4.6级四次地震。最突出的是1990年7月21日张家口地区大海坨主震为M_L5.0级震群和8月1日山东苍山主震为M_L4.4级震群,其中大  相似文献   

6.
利用理论波形与实际波形拟合方法 ,测定了发生于2019年10月12日22时55分26秒和24秒的广西北流-广东化州M_S5.2级地震(主震)及其M_L4.2级前震的矩震级,得到主震矩震级为M_W 4.7、前震矩震级为MW 4.2。  相似文献   

7.
地震活动图像的A(最大前震)、B(第二大前震)两点的连线与主震位置有明显的关系,用此判断未来主震的震中范围,其效果颇好,再加其它资料的配合,使判断精度提高。此方法的资料自检符合率,陆地达92%。震例检验的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严格选取的我国大陆1965年以来的108个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大多数地震序列震级结构不符合古登堡-李克特(G-R)关系的原因,提出了分段拟合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方法,并着重研究了分段拟合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的特征值.其中特征震级百分比 f 和大震级段斜率b2的特征意义最为显著,它们对于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是有差别的.结果表明,有52.8%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的N-M图象在不到80%最大震级处开始不符合G-R关系,而且只有18.5%的地震序列震级结构在大震级段N-M关系呈下降趋势.当b2<0或0b2<3.0而 f 又较小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强震发生得较少;当b23.0时,地震序列往往伴有多次强震发生;当0b2<3.0而 f 又较大时,地震序列除主震外,比主震小一些的中等地震发生得较多.   相似文献   

9.
林邦慧  胡小幸 《地震学报》1990,12(4):348-356
本文利用邢台地震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研究了邢台地区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及其空间分布的立体图象.研究结果表明: (1)1966年3月邢台地区发生的几个6级以上强震前小震均有密集——平静现象,但明显程度随时间减小.部份4.5级地震前小震也有密集——平静现象,但因出现在6级以上地震后的余震活动背景上,情况比较复杂.相对平静期的长度,密集期中最大地震的震级均与相应主震震级之间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讲,主震震级越大,平静期越长,密集期中最大地震震级也越大. (2)3月22日7.2级主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有清晰的物理图象.3月8日6.8级地震发生后,3月20日在其余震区的两个端部中介质强度较弱的南西端首先达到破裂强度,发生一系列中小地震,对应于主震前的密集期.3月21日至22日主震前小震明显减少,是主震前的相对平静期,而且小震有由南西端向北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显示震区应力场在迅速地改变,应力由南西端向北东端进一步集中,并促使22日在北东端尖端部位失稳而发生6.7级及7.2级主震.3月26日6.2级强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过程在空间上也有类似清晰的物理图象. 此外,本文对大震前小震的密集——平静特点作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我国M≥8级地震的记录资料,研究了它们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明显地存在有地震活动空白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前震(包括广义前震)呈条带密集分布的异常图象,并提出了“地震活动空白带”的概念。根据b值和能量释放曲线外推,可以认为8级大地震的发生,是所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长期活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2016年7月31日苍梧M_S 5.4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东南沿海地震带第5活跃幕的开始。通过该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强震动记录、地震地质背景,地震灾害及震前异常变化,分析此次M_S 5.4地震活动及震害特征,为广西地区强震震后趋势判断、强震响应提供依据,并对地震前后采用的应急对策及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2.
2016年7月31日苍梧MS 5.4地震的发生,标志着东南沿海地震带第5活跃幕的开始。通过该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强震动记录、地震地质背景,地震灾害及震前异常变化,分析此次MS 5.4地震活动及震害特征,为广西地区强震震后趋势判断、强震响应提供依据,并对地震前后采用的应急对策及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全球巨大地震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全球巨大地震活动周期、活跃时段和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未来全球发生巨大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区域.结果表明:① 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置信度远超过95%的50年左右显著活动周期,此外还存在80——100年左右显著性不强的活动周期;② 通过对全球地震MSge;8.3时间序列图和MSge;8.0应变能时间序列图分析,得到活跃期10——14年,平静期39——41年,2004年后又进入了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可能会一直持续到2018年;③ 强活跃时段内发生的MSge;8.5巨大地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太平洋板块北边界(美国阿拉斯加附近区域——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是发生8.5级以上地震最关注的地区,其次是太平洋板块的南美洲边界(尤其是秘鲁及其周边区域),应对这两个地区进行重点关注和监测.本文从地震活动性角度研究巨大地震的强活跃期问题,并推测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的活跃时段和主体地区,而对于其机理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ResearchonthecorrelationbetweenNorthChinaearthquakeandglobalregionalstrongearthquakes何淑韵,吴佳翼Shu-YunHEandJia-YiWU(InstituteofG...  相似文献   

15.
利用新疆地震目录研究伽师-巴楚6.8级地震前后,该震区附近地震活动情况,并结合其强震震源机制解,2003年1月4日5.4级、5月4日5.8级和2月24日6.8级地震宏观地震烈度。对该区域应力场和破裂方向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这次6.8级地震主压应力轴为NNW—SSE向,破裂方向为SSE向,与1997-1998年伽师强震群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为NNE—SSW向、破裂方向为NNE向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6.
Thefracturecharacteristicofthe1989Datong-YanggaoearthquakesequenceSi-ChangZHANG(张四昌),Gui-LingDIAO(刁桂苓)andLi-MinYU(于利民)(Sefrmo...  相似文献   

17.
从时空展布和应变积累释放角度,对中国大陆及大陆西部和东部地区地震活动进行分析,认为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主体区域,在目前空间格局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巴颜喀拉地块区及边界、川滇地区是强震活动主要场所的可能性较大;其次为新疆地震区,其强震主体区域依次为南天山与西昆仑交汇区、阿尔泰地区、南北天山地区;中国大陆东部目前可能处于第2轮回后剩余释放阶段或可能已进入第3个轮回的应变积累阶段,总体应变积累水平较低,发生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若进入活跃期,华北地震区应是M≥6.0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  相似文献   

18.
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八五”地震攻关成果及相关软件,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地震前震中周围中小地震活动性能量的计算分析表明,震前震中及邻区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累计频度和应变释放产生突变,从1991年起出现孕震空区,多项地震活动参量在时空方面中短期异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宜宾北4.7级地震震中及附近地区地震地质、地震活动背景、区域地震活动性、水位资料的分析,表明宜宾北4.7级地震震前经历了区域地震活跃至平静、再发震的过程,其部分地震学参数存在异常,川12井水位也出现较大异常,并对宜宾北所处的华蓥山断裂带上的中强震与川滇交界附近地区南北地震带上的强震存在较高的对应关系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华蓥山断裂带上中强地震活动对川滇交界地区南北地震带上强震的发生存在中短期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引入太阳黑子活动,磁暴对地震发生存在触发机制这一基本观点,对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周期进行了划分并研究其发生的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位相特征。并讨论了东北地区中强地震发生的某些地震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