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8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分析了197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凯奥蒂湖地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之中发展的非常有序的过程.对凯奥蒂湖地震序列,在三种情况下分别做出34次地震的断层面解.分析了美国地质调查局观测报告中地震初动的可信性.论证了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地壳模型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壳模型对于求断层面解的等效性.与唐山地震序列相比,凯奥蒂湖地震序列表现出4个主要特点:1.震中分布呈规则的狭长条带,与断层的关系密切;2.断层面解中出现的矛盾初动少;3.断层面解之间的一致性好;4.断层面解随时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这些都表明,凯奥蒂湖地震序列比唐山地震序列特征简单,前者基本上是沿卡拉维拉斯断层发生的面破裂,而后者却是在一定震源区中发生的体破裂.唐山地震序列的特征在中国大陆是有代表性的.若凯奥蒂湖地震序列的这些特点,在加州也具有代表性,则这两个地震序列的差别,可以作为美国加州地震比中国大陆地震发生环境和发生过程都简单的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2.
地震记录信息开发利用讨论会是第二届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确定的一项学术交流活动,原计划于1990年召开,后因要与第三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时举行,故于1991年12月上旬在海口市召开。在讨论会上交流的论文共25篇,其中有11篇是中青年学者的论文。交流论文的内容涉及对地震记录信息的多方面开发利用,我们可把它们大体分为下列三个方面:(1)利用地震记录信息研究震源陈运泰系统地论述了地震矩张量及其反演;陈培善报告了根据地震记录研究地震能量、环境应力、地震效率以及地震能量在时间域和频率域随地  相似文献   
3.
由深源远震体波记录反演华北北部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重点研究的地区为河北省北部包括京津地区,以及山西、内蒙的部分地区,在此区选取了29个台站;在向东延伸的背景区,选取了6个台站。利用这些台站的深源远震体波记录资料,通过选取介质结构模型,计算理论地震图,与观测图进行拟合,以确定地震台下介质结构的可接受模型。在拟合时,对每个地震台站都选择若干次深源远震的体波记录作为观测图。对每个地震台站一般都算出60个不同模型的理论图。实际上做出的结果比地壳深,为大约80km(即大致相当于岩石层或称岩石圈)厚度内的地壳上地幔介质结构,它们大都由10层左右的介质组成。通过波形拟合共给出了上述35个台站下的壳幔介质分层结构。并由此给出了Moho面的轮廓。  相似文献   
4.
以东经108°线为界,把中国大陆分为东、西两部,东部取震级M≥6的地震、西部取M≥7的地震为强地震.利用有史以来全部地震资料,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系统地研究了相继两次强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目的在于讨论一次强地震发生之后,下一次强地震何时发生.在所有情况下地震间隔数目都随时间间隔值的增大呈明显的趋势性减小.给出了8种情况下的间隔数目统计和相应的模拟函数,以及间隔值的经验概率和相应的函数模拟概率.由此可估计时间间隔为某个值的概率,也可估计时间间隔处于某个区间的概率.反之,对于给定的概率,可估计时间间隔的值或它所处的区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最近发生在苏联亚美尼亚列宁纳坎市附近地震的调查研究,科学家们已开始提供有助于了解该地区(世界上地震最活跃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未来震灾的资料。一位地震工程师断定,该地区的地震史是地震死亡人数多的一个因素,从这次地震中营救出25000人,但死亡的人数可能更多。美国国家地震情报中心的杜威(James De-wey)说,从主震产生的地震波形来看“这是一次多重震源地震”。根据美国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之间的直接协定成立的美国小组是由弗吉尼亚州雷斯顿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震学家菲尔森(John Filson)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30——42N,105——124E)自16世纪以来8次7.5级以上大地震发生之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在这些大地震发生之前的若干年(绝大多数不超过20年),都表现出一个M4(3/4)地震在某一范围內相对较集中活动的区域,然后在该区中部或边缘发生大地震。 唐山7.8级地震前,随着大地震发生时间的逼近,Ms4.0地震的震中分布,在大范围活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逐步自外围向主震震中收缩,然后发生大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变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的现象,对于研究震源性质、地震孕育过程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等,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IntroductionEarthquakesshowanon-homogeneousdistributionontheEarth'ssurface;inmostregions,therearenoorfeweanhquakestooccur.Mosteanhquakesconcentrateinsomenarrowandlonghugeseismicbelts,forexample,thecircum-Pacificseismicbelt,Alpine-Himalnyanseismicbeltandmid-oceanridgeseismicbelt.Themid-oceanridgeseismicbelttraversesthePacific,Indian,AtlanticandArcticOceanstoformaunifiedandinterconnectedmid-oceanridgeseismicbelt;itisalsoconnectedwiththecircum-Pacific,Alpine-Himalayanseismicbelts.Therefore,t…  相似文献   
8.
ResearchoncharacteristicsofmagnitudestructureofearthquakesequencesPEI-QINGSUN(孙佩卿)QIN-ZULI(李钦祖)YING-HUADAI(戴英华)JUNZHAO(赵军)Se...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37——1979年华北地区(30——42N,105——124E)根据其可靠程度和地区分布选择的48个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说明强震(M6)的一致性很好,主压应力轴(P)大都为北东东-南西西向,主张应力轴(T)大都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并且都近于水平;N轴大都较陡;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华北地震主要为走滑断层类型。某些中小地震的结果偏离于上述的一致性,可能是由于局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不足以反映区域应力场的概况。   相似文献   
10.
唐山地震序列的应力释放调整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搜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9年12月31日期间唐山地震序列中所有M_s≥4.0地震的初动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68个地震台的记录图和其它14个地震台的数据。其中,167次地震得到可靠的断层面解。对这些断层面解的分析表明,震源区介质中的应力经历了一个由震前紧张平衡态,经主震后的极不稳定态,逐渐向松驰平衡态演变的释放调整过程;对于余震区的不同部分,该过程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两种平衡态下应力主轴的空间取向基本相同,这意味着制约唐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周围环境因素没有因发生唐山地震而改变。因此,该地区的构造运动将有继承性,而地震活动将会间歇性地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