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海盐硫酸根(nssSO42-)和甲基磺酸(MSA)是南地气溶胶和雪冰介质中主要的含硫化合物.空间尺度上,南半球nssSO42-和MSA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特征;时间尺度上,nssSO42-和MSA具有季节变化特征(夏高冬低),南南冰芯中MSA和nssSO42-浓度均在冰期增大,北南冰芯记录出现MSA浓度在冰期减小、但是...  相似文献   

2.
崔祥斌 《极地研究》2021,33(2):307-308
冰厚和冰下地形是南南冰盖的基本几何特征参数, 不仅是准确估算南南冰盖总量、揭示南南大陆地貌特征的基础, 更是冰盖动力和地球系统模式评估南南冰盖物质平衡及其对全球气候和海平面影响的重要输入条件.此外, 冰下地形作为南南冰盖的下界面, 通过摩擦阻力影响冰盖流动, 并与冰下水的流动路径紧密相关, 是影响冰盖快速变化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对西南南乔治王岛西湖沉积物XH1柱样进行了210Pb测年,建立起百余年(1885—2006年)沉积地层序列.定量分析了该柱样中的正构烷烃、脂肪酸和甾醇等类脂生物标志物,综合南南了其分子组合特征和大尺度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指标,探讨了湖泊沉积有机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早期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4.
耿通  肖峰  张胜凯  李佳星  宣越  李斐 《极地研究》2021,33(2):250-259
南南参考高程模型(Reference Elevation Model of Antarctica,REMA)和TanDEM-X DEM是国际上新发布的两种基于遥感影像的高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采用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及冰桥计划机载测高数据对两个数字高程模...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理学会华南地区会员日暨2011年华南地理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于12月16—17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论坛南中国地理学会、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地理学会和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承办,广州地理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和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协办,论坛是立足华南地区,面向全国地理学领域在校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6.
《极地研究》2019,(3):F0003-F0003
《极地研究》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科学考擦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科技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型、新创作、新理论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中地理课程兼跨“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两个学习领域,其基本任务之一是“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传统教育中,对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强于人文教育,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在科学发展和道德精神之间寻找平衡,反映在教育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并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8.
秦岭北坡旅游资源评价与区划研究—以秦岭南五台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南五台山旅游资源评价 南五台山位于西安以南25公里的秦岭北坡。秦汉以来,人们称京都长安以南的秦岭为终南山,简称南山,又名太乙山。太乙山最高的五个山顶称南五台。素有“南山佳丽之处,唯此为最”。南五台山具有综合的旅游功能,旅游容量潜力很大。 1.宝贵的古文化遗迹旅游地 南五台山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发详地之一。它“开辟于隋、盛于唐”。佛教自汉明帝(公元65年)传入中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才在中国真正扎下根,  相似文献   

9.
过去,人们往往把科学和艺术对立起来,认为科学作品严谨、精密、逻辑性强,而艺术作品则包含有较多的主观因素。事实上科学与艺术两者之间的差别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它们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去揭示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但在认识过程中,存在有共同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在许多科学领域(如建筑学、地图制图学等等)中,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变得日益密切和广泛,优秀  相似文献   

10.
唐宋时期是我国气候中的重要暖期,开展该时期区域灾害时空格局研究,可为气候变暖的影响研究提供实证案例,为潜在极端气候风险防范提供依据。基于《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以10年为时间分辨率,将气象、水文类灾种整合归类为冷害、热害、旱灾、水灾、其他灾害,并以省为基本单元统计唐宋时期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重大气象、水文灾害的发生频次,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唐宋暖期灾害可分为3个高发期和4个低发期,存在"较少发-高发-少发-较高发"循环的特点;南、北方自然灾害高发期和低发期并不同步;灾害发生具有空间集中性(多发于浙江、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和江苏),南方多水灾、旱灾,北方多水灾、冷害。唐宋时期灾种构成与现今相似,重大水灾发生频次是旱灾的3~4倍。受经济发展地域范围和经济水平、灾害记录详略及灾害等级评判标准差异的影响,现代灾害发生频次增大,具有区域分布集中性,主要发生于华北、华中、华南,区域分布范围明显南扩。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应重点防范水灾、旱灾和冷害。  相似文献   

11.
周梦潇  朱国平 《极地研究》2020,32(1):90-101
南设得兰群岛位于德雷克海峡南侧, 南经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与南极半岛相望。该区域一直是南大洋海洋学研究的热点区域, 近些年已成为南极磷虾渔业的重要作业区。透光层作为海洋生物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 也是海洋中生产力最为丰富的区域。了解透光层水团的特性及变化, 一方面可为南极半岛海洋学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也可为南极磷虾等中上层海洋生物的分布及其致因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分析2013年1月至3月南设得兰群岛周边海域5个断面的透光层温、盐数据, 本研究梳理了该区域的水团属性和分布。结果显示, 南设得兰群岛北侧较深水区水团垂向结构明显, 由上至下依次为南极夏季表层水、冬季水和绕极深层水。位于南设得兰群岛南侧的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 威德尔海过渡水特征几乎占据了整个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西南侧水团结构较为复杂, 包括了威德尔海过渡水、别林斯高晋海过渡水和德雷克海峡水等。阐明南设得兰群岛周边复杂的水团结构对于进一步开展南大洋生物-物理相互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新的地球圈层──人类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之荣 《地理研究》1997,16(3):95-100
把人类作为最新地球圈层来研究是地球科学中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文中从人类圈的内涵、功能和结构、演化的主要阶段以及提出人类圈的主要依据等方面论证了人类已成为地球的最新圈层。接着论述确认最新地球圈层的重大意义:拓宽对地球系统的认识,将地球系统科学从纯自然科学推进到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现代地球系统科学阶段,以便从现代地球系统结构演变的角度来讨论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源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部资源》2011,(5):26
地质科学的形成,是随着人类对矿产的认识、开发、加工冶炼而逐渐从矿业发中分离出来,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的产生约在西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30年代,逐渐为世界所公认。而人类从事矿业开发的历史则远远早于地质科学的兴起。中华民族在4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华薇娜  张洁  刘芳  邓三鸿 《极地研究》2009,21(2):124-140
通过美国的核心期刊数据库,收集了中国作者自1982年以来在世界核心期刊上所发表的有关南北极研究方面的文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基本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包括各年文献量、期刊、著者、地区、机构、研究主题、引文等,以期从一个侧面来反映中国南北极研究方面的科研生产率、核心机构、核心人员、核心期刊、主要的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等信息,便于人们通过定量数据来了解中国南北极研究的现状、布局和实力。  相似文献   

15.
罗玮 《极地研究》2018,30(4):450-452
正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Antarctic Research, SCAR)和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rctic Science Committee, IASC)联合会议POLAR 2018会议,于2018年6月15—26日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北极科学高峰周会议(ASSW)和南北极联合科学大会(Open Science Conference)由瑞士联邦森林、雪和景观研究所(Swiss Federal Institute for Forest,  相似文献   

16.
湖泊与水库作为地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大、大中型城市最重要的集中型供水源地和最基本的地理单元,兼具供水、防洪、维系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湖泊科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湖泊科学基础研究对于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中国基础科学研究资助的主渠道,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研究领域前沿与热点。经过梳理,1986—2022年间地理科学学科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标题中含“湖”和“水库”的共2347份,对其中的关键词等信息的分析表明:(1)湖泊科学申请书数量增长主要集中在2004—2011年和2018—2022年两个时段。(2)1986—2022年D0105(景观地理与综合自然地理)和D0113(遥感科学)两个二级代码下申请书数量占比分别达25.0%±8.9%和19.8%±5.5%。(3)“鄱阳湖”“太湖”“洞庭湖”“青藏高原”“三峡水库”等研究区出现频次较高,“机制”“湿地”“流域”“遥感”等研究内容与方法热词出现频次较高,这与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等平台上热词检索结果大致吻合。(4)在湖泊科学领域提交申请...  相似文献   

17.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80年来,十分重视野外台站(网络)和科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研究所建立了4个野外观测研究网络,引领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成立了2个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数据中心,1个数据出版系统并于2016年加入了世界数据系统;拥有2个国家级野外观测研究站,1个中国科学院野外研究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和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本文回顾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中国通量观测研究网络、中国物候观测网和禹城站、拉萨站、千烟洲站以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生态科学数据中心、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和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系统的发展历程。地理资源所台站(网络)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了中国野外观测研究事业的发展,支撑了地理学、生态学等重要科学成果产出,科技支撑能力和示范能力大幅提升,有力支撑了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以及南方山地丘陵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地球系统科学、野外台站、资源环境等学科和领域最大的科学数据汇聚中心,数据共享服务成效显著,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在未来发展中,地理资源所将充分发挥野外台站(网络)综合中心作用,强化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物候等观测研究网络的能力建设,稳步提升野外观测研究站条件保障能力和科学数据中心的数据汇聚能力、分析挖掘能力以及共享服务能力,持续推动和引领中国科学数据的共享,在科学研究和支撑国家需求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拒马河出山口之后,在晚更新世玉木盛冰期时全部流在北拒马河范围内,河道南、北摆动,建造了洪积扇。全新世时,主要流经南拒马河,但在洪水时,大部分洪水仍流经北拒马河,河道刷深并反复摆动,又在洪积扇体内建造了冲积扇。南、北两拒马河河道并存,洪积扇体中镶嵌着冲积扇,是华北平原比较奇特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9.
地学计算的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西方地学计算的起源、概念、知识体系以及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地介绍和评述。地理计算的发展动因在于探索空间复杂性的需要,发展源流则在于计算科学,技术主线可以归结为:计算机科学→计算科学→计算地理学→地理计算科学。地理计算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密切关系,需要运用定量地理学的全套工具,横跨自然、人文两大领域,可望成为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甚至有可能发展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地理计算科学在西方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缺乏知识建构的核心。由于地理计算具有超越地理学的意向和趋势,本文建议以计算地理学为主体之一,以“利用模型寻求理解”为原则,建立一个相对收敛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燕 《地理教学》2014,(17):37-39
正一、从高中地理教材体系安排看"必修3"在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体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两个模块主要阐述有关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主要涉及科学领域,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即重在阐述有关自然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2"主要涉及人文与社会领域,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重在阐述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必修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