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地理教学》2006,(7):47-47
近日,日本学研究发现,巴西足球的强大不仅在于拥有丰厚的足球土壤、才华横溢的名星球员,而热情豪放、动感十足的桑巴舞更为巴西足球的长盛不衰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地处南美的巴西,因盛产一种名叫“巴西”的贵重红木而得名。巴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拉美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随着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巴西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巴西人认为自己“拥有在世界强国之列中谋取一席之地的所有条件”。巴西的专家和学者们都认为:“现在是巴西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时候了,巴西应该完成从拉美头号强国向全球大国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足球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和哲学,足球和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教学的内容不必一定来源于教材。只要我们作为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身边无处不在的故事都可以作为我们生动活泼的教学素材,并且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机活力。足球比赛具有对抗性、整体性、观赏性强的特点与变幻莫测的魅力。一般来说,中学生大多爱看足球运动,不少还是“足球迷”。因此,将足球文化自然地融入地理教学中,能够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初中地理教材在“区域地理”的编写上有了重大的变化,安排了不同尺度的区域作为“自主学习”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然而,有些教师仍倾向以“先自然后人”的八股式进行国家地理的教学,这种“八股”式教学的熏复,势必削弱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笔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对此颇有感触,现将“巴西”一课教学中的反思和改进,与大家探讨磋商。  相似文献   

5.
康晓青 《地理教学》2008,(11):43-44
这是关于七年级下册地理“巴西”部分的一个教学片断。我用两个班进行了一次地理教学试验,以巴西的位置为例,在两个班比较了两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民族大熔炉的缩影 1.阅读课本图9.17“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图9.18“巴西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 (2)找出巴西的邻国。 (3)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相似文献   

7.
鲍雨  陈浩然 《热带地理》2024,(4):724-732
20世纪上半叶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达到高潮,巴西也受到后殖民思潮的影响,尝试重构其与西方之间的我者-他者关系。文章以该时期巴西人文地理学宗师吉尔贝托·弗雷雷(Gilberto Freyre)的著作《热带中国》(China Tropical)及其相关思想为分析对象,探究弗雷雷认为巴西是“热带中国”的空间他者化过程。研究发现:弗雷雷通过想象巴西的“热带性”和“中国性”,从地缘文化和地缘政治2个方面构建其关于巴西的民族国家发展的后殖民主义思想体系;弗雷雷从“历史科学”的文化决定论视角开展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分析,反对当时西方学界最为盛行的“自然科学”环境决定论,重塑了人-地关系框架中的视阈平衡;弗雷雷的“热带中国”概念是巴西后殖民思潮萌芽阶段的突出成果,也是当代中巴交往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文章聚焦前殖民地国家巴西的想象地理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中国进一步理解巴西社会。  相似文献   

8.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0,(11):62-62
“未来之国”和“永远的潜力大国”是世人给巴西的两张国家名片。“未来之国”意指巴西是上帝生活的国度,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永远的潜力大国”则在承认巴西拥有大国潜力的同时,指出巴西大国之梦几经起伏,实力仍不足以支持巴西发挥大国的作用。自2003年卢拉执政以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巴西正在从南美大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步入世界主要事务的决策圈。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2006,(8):44-44
巴西国有的巴西石油公司20日宣布,该公司已开发出一种混合了植物油的新型柴油,从而可以使巴西大幅度减少柴油进口。这种新燃料被命名为“H—BIO”,是该公司的研究人员用18个月的时间研制出来的。研究人员通过将石油产品与从大豆、葵花子、棉子和蓖麻子中榨取的植物油混合到一起,最终研制出了这种新燃料。H—BIO是炼油厂生产的,这与目前使用的生物柴油不同,后是燃料销售商用常规柴油和植物油勾兑出来的。巴西总统卢拉认为,这种新型燃料的诞生对于2l世纪的能源领域来说是“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开头,即“行星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两章。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高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往往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极是部分“开头”开得好的学生,领悟到了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后的学习可以说“一路顺风”,成绩保持得很好;而另一极则是部分学生在开头就被迎头一棒,进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开好这个头,让学生迈过“门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认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要重视对“问题情景”的创设。所谓“问题”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决的疑问。所谓“情景”是指。问题”提出后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愿望的景象。不断用有趣的问题为教学开路,设法“制造”覆盖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具体课题的问题情景。要使学生对地理课发生兴趣,只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任务”,使学生面临一些实际问题,唤起学生自行探究的激情,才能激发其兴趣。创设问题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例如在讲授“经纬网”这一课题时,我用语言为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情景”:茫茫的大海中,有艘遇难的海轮,无法自救,欲向邻近国家发出“呼救”请求快速救护。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歌曲,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我在讲“长江”一节时,上课一开始,我便问学生:“同学们,大家会唱《长江之歌》吗?回答是:“会”。于是由我指挥全班唱了起来:“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  相似文献   

14.
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似乎很容易,三言两语就可说清楚,但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接受这一知识,学习这一内容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教师要深人学生,体察他们的困难然后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关于中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讲解时,可逐一分析以下问题:找出俄罗斯、加拿大、巴西,并与其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15.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对事物的喜好情绪。从心理学上分析,兴趣是一种需要的表现方式,是对客观事物带有强烈要求的特殊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动力,是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激素”,是引发学生注意之源。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眼中,无不将它视为学习入门的“先导”,开发智力的“能源”,人材成长的“起点”。从当前社会和学校中存在不重视地理学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地理课…  相似文献   

17.
迅速判断学生的困惑点,搞清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释疑的前提。为此,在学生质疑时教师就要做到一听二问三判断。“听”是注意听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是对学生质疑中表述不清的地方,进行必须的诱导性询问:“判断”,即迅速判断学生所提问题的关键点,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为当前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正确方向,也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以往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引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性学习,也叫主体性学习,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自练,自得自悟,互动交流,自评自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掌握方法。现以初一地理下册中“澳大利亚”、“巴西”两课教学内容为例,来说明我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凌汛”是一种“河流在水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它的成因是:冬季封冻,春季河水开始解冻,纬度较高处的水面封冻,纬度较低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以致冰堤越涌越高,阻塞水流,抬高水位,而使河流泛滥成灾。学生阅读课,弄懂黄河“凌汛”的成因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为什么黄河的“凌汛”主要出现在上游的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  相似文献   

20.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它在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化等方面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现状,其环境、资源和工农业产品对拉丁美洲和世界都有重要影响。本节课由巴西自然概况、迅速发展的工农业及首都三部分组成。“热带雨林的危机”、“迅速发展的国民经济”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