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菏泽市冬季采暖期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菏泽地区1954—2005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菏泽地区近50a的气温变化趋势,探讨了该地区冬季采暖初日、终日及采暖天数的统计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菏泽地区冬季气温变暖已成为事实,1986年是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年;采暖初日、终日及采暖天数年际变化较大;1986年以来多暖冬,与1986年以前相比,采暖初日后移,采暖终日前移,采暖天数减少。对确定冬季采暖初日、终日,实施科学供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冬季供暖与气候的特征分析及其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1954—2005年冬季气温资料,揭示了济宁冬季气温发生突变的事实,探讨了济宁冬季采暖初日、终日及采暖天数的发生规律,以确定冬季采暖开始和结束的日期。并通过实验数据,探讨气象条件与冬季供暖节能的关系,给出了在不同环境温度而室内保持一定温度条件下锅炉采暖时间以及时次的最佳日质调控指标。对供暖调节和节约能源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瑞萍  李鸽 《气象科技》2008,36(6):776-778
采用太原市1951~2003年冬季采暖期逐日气温资料,应用气候方法分析了采暖期平均气温以及与能耗相关的采暖初日、终日、采暖度日等要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采暖期气温存在明显升高趋势.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跃变;采暖初日在逐年推后,采暖终日的年代际变化振荡较大,90年代以来有明显提前趋势,采暖期在逐年缩短;采暖度日存在明显减少趋势.结合供暖指标,分别从平均气温升高、采暖期缩短及采暖度日减少等方面进行节能效应分析,指出有必要改变传统的采暖模式.城市采暖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4.
利用1961~2014年(10月至次年4月)宁夏20个气象站气候资料,分析宁夏冬季采暖期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采暖期内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采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宁夏由南到北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强度减弱;(2)与实际供暖初、终日期相比,北部引黄灌区采暖初日偏晚,终日偏早,采暖长度短于供暖长度;中部干旱带两者基本接近;南部山区采暖初日偏早,终日偏晚,采暖长度长于供暖长度;(3)随着气候变暖,近53 a宁夏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终日提前趋势较初日推后趋势更明显,采暖期长度缩短,北部引黄灌区缩短最多;整体上,采暖强度显著减弱,但2002年以后中北部地区气温降低,导致日平均采暖强度及采暖强度有增加趋势;(4)夜间升温对采暖强度减小的贡献大于白天升温的贡献;(5)近53 a日照时数和降水量变化对中南部地区采暖强度的影响大于北部引黄灌区;(6)气候变暖对减少冬季采暖能耗的贡献为12.8%~16.5%,但中北部地区2002年以后对减少采暖能耗的贡献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利用内蒙古地区58个站点1961—2008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采暖期各要素变化特征,初步提出了采暖初日、终日和采暖期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并经过检验与实况基本相符。结果表明:①近48年内蒙古地区采暖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缩短,说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变暖,寒冷期缩短。②内蒙古地区采暖期要素的变化与纬度的高低密切相关。纬度越高,采暖期缩短越多,使表征采暖能耗多少的采暖度日值减少越明显,采暖期能源消耗越少,节能减排潜力越大。③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冬季寒冷程度和寒冷期变短,采暖能源需求量减少,采暖能耗降低,其集中供热强度和耗热量降低,从而可减少CO_2、CH_4、SO_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④采暖起止日、采暖长度以及采暖期能源需求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由此构建的采暖初日、终日和能源需求预测模型,可信度较高,可根据月动力延伸预报产品,提早做出不同地区采暖起止日期和采暖期能源需求趋势预测,减少能源的浪费,为供热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冬季采暖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方法初探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西安市冬季采暖气象条件和预报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国家采暖规范结合西安冬季采暖的实际,首先对西安1951年7月到2003年6月历年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了国家采暖日期相关规范和规定中的3种不同的统计方法,确定了符合西安特点的采暖初终日。充分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2年和2003年两个冬半年的逐日850hPa和500hPa各时次各类气象要素及与之对应的西安各时次实况的气温作了相关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提出了采暖期及其逐日气温预报。  相似文献   

7.
利用四子王旗1971—2015年(10月至次年4月)日平均气温资料,通过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度日法和MannKendall方法,分析近45a四子王旗采暖强度、采暖期长度、采暖初日和采暖终日变化特征,根据《民用建筑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规定确定了理论采暖的初日和终日。分析结果表明:近45a来,四子王旗冬季采暖初日在推迟,终日无明显变化;采暖强度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77.04%;采暖期长度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下降趋势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城市采暖期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均生函数模型预测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哈尔滨市1951~2003年日平均气温资料,从气候角度阐述了哈尔滨市冬季采暖开、闭炉日期的意义,分析了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终日和采暖期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分别与采暖期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负相关关系;随着采暖期平均气温逐渐升高,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日逐渐拖后,初日逐渐提前;采暖期平均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均存在突变现象。有必要改变以往的采暖模式,根据采暖期气温进行采暖能源调控。利用均生函数模型对2004~2006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大于等于5℃终、初日和采暖开、闭炉日期进行了预测试验。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暖对刚察县采暖气象指标的影响及节能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青海省刚察县1961—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采暖期气象条件变化及节能潜力。结果表明,1961—2008年间,刚察县采暖期平均气温上升,负积温减少,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长度明显缩短;采暖度日与采暖期平均气温关系密切,采暖度日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1994年气温突变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冬季寒冷程度有所减弱,能耗需求量减小;该县采暖能源需求异常偏多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偏多年份以70—80年代为主,偏少年份出现在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气候变暖所致采暖节能率为7%,这对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海省刚察县1961-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采暖期气象条件变化及节能潜力。结果表明,近47年来,刚察县采暖期平均气温上升,负积温减少,采暖初日推迟、终日提前,采暖长度明显缩短;采暖度日与采暖期平均气温关系密切,采暖度日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1994年气温突变后,下降趋势更加明显,冬季寒冷程度有所减弱,能耗需求量减小;该县采暖能源需求异常偏多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偏多年份以70-80年代为主,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气候变暖使采暖节能率为7%,这对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巴彦浩特1954—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相关规范,对巴彦浩特地区采暖期间平均温度、初终日、采暖天数、采暖期度日值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巴彦浩特地区采暖期变化趋势为初日推后,终日提前;采暖期天数、采暖期度日值呈显著减小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巴彦浩特实施弹性供暖以采暖期天数变化估计可比目前实际供暖方式节约采暖能耗7%~20%。建议巴彦浩特地区可采取弹性供暖的方式,合理规划,以达到节能减排目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点降雪和气温观测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降雪初、终日及雪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和海拔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降雪初日为山区早于平原区,平原区早于荒漠区;降雪终日为山区晚于平原区,平原区晚于荒漠区;雪期为山区长于平原区,平原区长于荒漠区。各地降雪初、终日及雪期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降雪初、终日及雪期年概率均超过67%。年、年代降雪初日呈推迟趋势,降雪终日(除凉州和古浪外)呈提早趋势,雪期呈缩短趋势。降雪初、终日及雪期与气温和海拔高度呈极显著相关性,气温每升高1℃,初日推迟约6.3 d,终日提早约7.6 d,雪期缩短约13.8 d;海拔每升高100 m,初日提早约3.3 d;终日推迟约4.0 d,雪期延长约7.3 d。本研究为降雪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防御雪灾、科学利用降雪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郑州市195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国家采暖规范从气候角度上确定了符合郑州特点的采暖初终日,较规定的初、终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有明显推迟和提前的趋势,并分析了采暖期长度及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7.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采暖期明显缩短,平均较80年代缩短了14d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57a来采暖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通过构建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指标,讨论这种变化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提出节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郑州市195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按照国家采暖规范从气候角度上确定了符合郑州特点的采暖初终日,较规定的初、终日(11月15日至次年3月15日)有明显推迟和提前的趋势,并分析了采暖期长度及采暖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进7.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初采暖期明显缩短,平均较80年代缩短了14d左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近57a来采暖期气候条件的变化,并通过构建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指标,讨论这种变化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影响,从科学角度提出节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暖与西安市冬季供暖的能源消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综合分析了西安市负积温、供暖初日、供暖终日、供暖期天数以及西安集中供暖面积和供暖热消耗量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安市亦存在冬季越来越暖,采暖期越来越短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供暖总面积和总供暖热消耗量不断增加,而单位供暖面积的热消耗量的总趋势随年代有所减少,但逐年耗热量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并不好,说明实际供暖部门并没有根据气候变化调整能源投入。因此,建议冬季供暖的初、终日期及供暖强度应随着天气冷暖变化而随时调整,实现合理节能。  相似文献   

16.
利用吉林省45个气象站1960—2015年逐日积雪深度、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分析该省积雪初、终日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吉林省积雪初、终日的空间差异显著,东南山区积雪开始早且结束晚,可积雪期长;西北平原区积雪开始晚且结束早,可积雪期短。(2)吉林省积雪平均始于11月9日,止于次年4月1日,可积雪期达144 d。(3)近56 a积雪初、终日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阶段性特征显著。其中,1980年代之前,积雪初日偏早、终日偏晚,1990年代后积雪初日偏晚、终日偏早,可积雪期缩短;积雪初、终日分别在1983年和1991年前后发生显著性突变。(4)积雪初、终日期对气温变化较为敏感。8—11月月平均气温与积雪初日呈显著正相关,而3月、4月平均气温与积雪终日呈显著负相关;积雪初、终日分别受0℃开始日期、10℃终止日期的影响。积雪初日与10月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而积雪终日与4月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门源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气温资料,以五日滑动平均法确定稳定通过≥0℃、≥3℃、≥5℃、≥10℃初、终日,求算初终日间持续日数、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分析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和积温的变化,应用PEARSON函数计算界限温度初终日、持续日数、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式。研究表明:门源盆地各界限温度初日均呈提前趋势,终日均呈推迟趋势,初终日间持续日数均呈增加趋势,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均表现为增多趋势;各界限温度初日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终日与年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初终日间持续日数与年平均气温均呈正相关,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极显著;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则≥5℃初日提前6天,终日推迟5天,≥10℃初日提前9天,终日推迟7天,各界限温度期间的持续日数延长3—16天,活动积温增加149~221℃·日,有效积温增加60~131℃·日。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61-2000年驻马店气温资料,统计分析了驻马店市稳定通过0℃的初终日期,结果表明,初日提前,终日滞后,小麦冬季停止生长的时间缩短。基于此,建议小麦播种不宜过早,以免分蘖快、分蘖少和冬前出现旺长;农气观测中执行冬小麦冬季不停止生长的规定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根据国家规范中关于采暖气候条件的规定,利用枣庄市气象局1960—2007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枣庄11月—次年3月份气温变化情况,得到枣庄市采暖期的采暖初、终日期、采暖期长度、采暖强度,为枣庄城市集中供热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①枣庄采暖期多年平均开始日期为11月30日,结束日期为3月5日,采暖长度为96天,年平均采暖强度为377℃·d;②近48年,枣庄市冬季采暖期缩短,采暖强度倾向率为-46.98℃·d/10a,变暖趋势明显。③采暖期内,12月27日至次年2月4日是一年内最冷的时段,日平均气温低于0℃以下的时间为38天,需要的采暖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1-2011年乌鲁木齐小渠子气象站资料,对南山中山带40 a来的积雪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平均稳定积雪期为144 d;近40 a来出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57 cm,年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3月下旬的频率最大,平均积雪深度以2月最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稳定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稳定积雪期缩短的趋势.近40 a来最大积雪深度递增趋势主要是由于冬季降水量增加和降雪强度增强所造成;而随着气温的逐渐变暖则造成稳定积雪初日的推迟和终日提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