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1月5日,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驶离广东省广州市南沙码头,奔赴南极,执行为期162天的科学考察任务。在欢送仪式上,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致辞并向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临时党委书记曲探宙授队旗。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在欢送仪式上致辞,广东省副省长刘昆向科考队赠送了纪念品,广州市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天津启程奔赴南极11月3日,伴着隆隆的汽笛声,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缓缓驶离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程奔赴遥远的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欢送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并向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授旗。  相似文献   

3.
张林 《海洋预报》1996,13(2):69-76
本文给出了南半球和南极地区天气基本特征,总结了两次参加南极科学考察期间现场气象保障的预报经验。在1989/1990年度夏季在长城站缺乏资料的情况下,成功地预报了一个绕极气旋的过境时间,为营救被困于柯林斯冰盖上的中国南极冰川考察小组成员提供了准确的行动时间。在1992年/1993年度参加第九次南极考察期间,为”极地“船四次安全顺利地穿越西风带提供了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4.
赵建东 《海洋世界》2011,(11):17-21
2009年10月11日,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逐次迈向"雪龙"船。那时正是举国欢庆祖国60华诞的仲秋之际,166名南极科学考察队员踏上雪龙船,远离祖国和亲人,远涉重洋,奔赴南极。对岸欢送的人群渐渐散去,船平静地前行,我望着苍茫的大海,内心却波涛汹涌。一种无法预测和无法掌控命运的恐惧感袭来,人性的脆弱和渺小在浩瀚的海洋面前毫无保留地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乘“极地”号科学考察船远征南极、环球航行科学考察的航线特点和各种气象资料的收集。供以后的南极考察和远洋船舶等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国成为第7个在南极内陆地区成功建立考察站的国家,那就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进入国际极地考察先进国家的行列,从而实现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7.
张林  蔡德培 《海洋预报》1994,11(1):55-62
本文通过对第九次南极考察“极地”船航渡期间,气象保障工作的总结,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航线上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南半球,南极地区的天气系统-绕极气旋和南极大陆冷高压对航线的影响,希望对今后南极考察航线预报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前言 本文以中国第六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极地”号船1989年12月26日至1990年1月7日自中国南极长城站至中山站绕极(顺时针方向)航线为例,分析了本航次的天气过程,通过分析航区的气旋和海冰等环境状况,初步讨论了航区的可航性。期望能对今后的航行和科学考察活动有些参考价值。 一、航线和天气 1.航线 中国第六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极地”号船1989年10月30日从青岛启航,斜穿太平洋,经德雷克海峡,12月17日抵达中国南极长城站。  相似文献   

9.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冰海荣光     
《海洋世界》2014,(8):80-80
<正>中国的南极科学考察,已经经历了近30年艰苦卓绝的历程。南极凝聚着无数中国人的美好向往和梦想。如果说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么这长城已在海上日益隆起,正在向着地球最南端延伸……《冰海荣光:"雪龙"号船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再现了当年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冰雪南极发生的故事,全景式地展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2013年11月7日上午,从黄浦江边,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相似文献   

11.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26(10):F0003-F0003
10月11日上午,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承载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上海出征。国家海洋局陈连增副局长、上海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队员亲属为科考队员送行。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人类对能源消耗的加剧,地球上易开采的资源和能源已日渐枯竭,极地因此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南极大陆矿产资源考察与评估》一书的主要编写人员参加了中国第29次、第30次、第31次南极考察,通过三年半的调查和研究,在查明考察区域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重要矿藏进行实地考察和成因研究,进而评价其资源潜力,以保证我国在南极的资源权益。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极地研究所的具体组织和指挥下,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147名队员,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风雪南极考察中全面贯彻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队员们高举“南极精神”这面大旗,认真遵照临时党委“讲大局、讲团结、讲奉献”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自2002年11月20日至2003年3月20日,历时120天,安全航行2.3万余海里,以排除万难,夺取全面胜利的勇气,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任务。此次考察队任务艰巨,是历次执行“一船两站任务中时间最短、现场科学考察任务最重的一…  相似文献   

14.
1989~1990年南极第六次考察,极地轮实施“一船两站”和南大洋海洋考察运输任务,需过东北季风区,两次穿越热带辐合带、东南信风带和咆哮西风带,还需在极区外缘进行长时间航行,高、中低纬天气系统都曾遇到,气象条件复杂。本文仅就航线天气,大风过程和南大洋考察有利天气形势进行分析讨论,以求丰富南极和航行天气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5.
第七次南极考察极地号船穿越西风带航线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90年至1991年第七次南极考察极地号船接收的地面天气图,传真图及卫星云图资料,对本航次往返穿越南半球西风带中遇到的强气旋过程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探讨,该文对南极考察的气象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79年12月29日笔者代表我国科学家首次正式赴南极考察,从此揭开了中国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第一页。当年还不到40岁的“小伙子”,而今不少人已经称我“董老儿”了。虽深知这是对我的尊称,但心里不是个滋味儿,人就这么老了?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这一生毕竟为我国蒸蒸日上的南极事业作出了贡献!仅仅25年,我国的南极事业从无到有,并已经成为国际南极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成员,我为之感到自豪!说句心里话,我内心里还真的从未觉得我已经到了“廉颇老矣”的时候,虽然没有“我真的还想活上500年”的雄心壮志,但在有生之年,我会继续把精力用到极地的科学研究上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连续 7年进行大洋考察 ,圆满完成了“九五”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项目。“十五”期间的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拟以贯彻集中一个重点海域、布设有限固定断面和站位、年年复测和逐步加强走航观测的科学战略。 2 0 0 1年 1 1月 1 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 ,开始了第 1 8次南极考察 ,将继续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碳循环等学科的考察。“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现已装备有较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 :具有提升重量达 2 2 70 kg、缆长 60 0 0 m的 CTD水文绞车和提升重量达1 t、缆长 1 2 0…  相似文献   

18.
1994年10月28日下午3时整,我乘坐我国新引进的1.5万吨极地破冰船“雪龙”号驶离上海民生码头,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次远航。“雪龙”船载着第十一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度夏和越冬队员以及极地物资,途径西太平洋宫古海峡、所罗门群岛、新爱尔兰珊瑚海、澳大利亚东海岸,11月15日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的霍巴特港,补给燃料、淡水和新鲜蔬菜等食品后,于11月21日起航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在长达1145海里的西风带航线上“雪龙”船遇到5个强气旋,1.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海上犹如一片柳叶,忽而被送上波峰,忽而又跌入波谷,多数队员晕船呕吐。我虽没  相似文献   

19.
《海洋世界》2007,(12):4-5
从2007年11月12日起航开始,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大洋队就按照任务计划,在风浪中全面展开走航观测工作,内容涵盖了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和海洋地质等学科。  相似文献   

20.
第24次南极科考队之内陆考察队是一支满怀激情、忠诚无畏的内陆“梦之队”,它将亮剑南极冰盖之颠,打破南极冰穹“不可接近之极”的神话。这支神话般的“梦之队”更有着远大的抱负、精湛的技艺、无畏的态度,他们将完成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之内陆考察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梦之队”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