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同海相微体古生物一样.湖相微体古生物(主要是介形虫)同湖水之间基本保持着化学平衡,其稳定同位素组成和痕量元素组成能够用来指示水休环境的变化,进而可以揭示具有耦合关系的气候因子的变化,这方面的探讨近年来已积累了许多成果.  相似文献   

2.
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陆变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渤海湾西岸沉积了厚达500余米的第四纪沉积物,产丰富微体古生物化石.本文据该区60个钻孔(包括3个渤海底质沉积物钻孔)的微体古生物(介形虫、有孔虫),化石群资料分析,探讨该区第四纪时期的海陆变迁.一、化石群分析该区的微体古生物化石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  相似文献   

3.
南黄海微体古生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5.
对崇明岛北侧的永隆沙钻孔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粒度、微体古生物、环境磁学以及C^14测年等分析,大致恢复了长江口北支古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通过环境磁学和微体古生物分析,揭示了在2080~2000、700~625aBP这两段历史时期,长江口北支表现为河口沙坝亚环境和河口河槽亚环境。这两次环境变异事件记录了长江主泓南北迁移的事实。长江河道的变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科氏力的作用是长江口不断南偏这一发展总趋势的主要原因,海平面上升与气候的变化则是长江主泓南北摆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天津P8孔看中更新世末期以来海侵期、气候期对比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第四纪的气候,海侵分期是第四纪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从已发表的一些论文,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和命名.但目前在华北平原很少有在同一钻孔孢粉、微体古生物的综合分析,得出较统一的海侵-气候分期的报告.基于综合研究的重要性,笔者在天津市塘沽区黄港水库P8孔研究中,加密取样进行孢粉、微体古生物同步分析,力图在同剖面,同层位研究的基础上,探索海侵分期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鉴于目前气候地层研究中远距离,无年代标尺的对比工作有很大弊病,故未作大区域对比,而仅叙及渤海西岸地区;且由于本文仅据一孔资料,故谬误难免,敬希指正.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从一滴水可以看大海。然而,在汪品先教授的实验室里,从占一滴水几十分之一的小虫壳子,可以看到千百万年前的古海洋——这就是上海同济大学的海洋微体古生物实验室。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和他的研究集体,把有孔虫等微体化石作为观察对象,在那里分析海洋的古环境。 汪品先自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毕业归国后,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和微体古生物的科研和教学,从辽河口到海南岛,他和兄弟单位合作对我国广大海区的微体化石分布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西北太平洋第四纪沉积物中碎屑成分及其古海洋学意义V.P.Nechaev等北太平洋,特别是它的西北部地区,是根据第四纪沉积研究气候和大洋环流全球变化的最好的地区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1)沉积物常含有大量的适合古生物研究和进行氧、碳同位素分析的微体...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5个方面论述了微体古生物在珠江口盆地新生代晚期海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层序地层的年龄主要自于浮游有独虫生物事件的测年资料,根据珠江口盆地实际情况和参照历年来各家常用的化石带年龄,初步建立了适合本区新生代晚期海侵层序分析的微体生物事件和化石带的年龄。  相似文献   

10.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古海洋学在短短的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之一。学科的建立与发展都与地学上实验技术与理论的重大突破密切相关。做为古海洋学本身主要是以大洋沉积物作为研究依据,研究大洋体系中水团和相关的生物圈、岩石圈的历史。这就必然涉及到有机物质的生物化石和无机物质的矿物沉积两方面。但沉积物中记录的古海洋学信息很多,而解释这些信息的手段又是各有所长,其中微体古生物的化石形态学分析是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微古专家以此做为确定微体古生物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依据。在大洋…  相似文献   

11.
北部湾东北部全新世海侵地层及其微体古生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部湾东北部10个柱状样进行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揭示了全新世一个完整的海侵旋回。区内发现了Ammonia beccarii var.,Schackoinella globosa,Hanzawaia nip-ponica等三个主要微体古生物群,结合~14c测定年龄资料和岩性,推断了本区全新世海侵的时间和历史,确定本区大约距今8000a左右的大西洋期开始接受海侵,距今4000—5800a前达到最高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广西海岸带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了广西沿岸浅海水下三角洲、水下岸坡、古滨海平原和海底平原等水下地貌的形态特征及其展布规模,通过对各种地貌类型中的沉积物组成进行研究,阐述了沉积物的粒度、碎屑重矿物、微体古生物在各种地貌部位上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多金属结核内部生长层组年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结构构造、矿物组分、微体古生物组合不同,多金属结核内部可划分为三个生长层组,从内到外依次为:第Ⅰ生长层组、第Ⅱ生长层组、第Ⅲ生长层组。运用古生物地层学方法,对其中微体古生物化石(硅藻、超微、放射虫)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三个生长层组的生长年代为:第Ⅰ生长层组形成年代为渐新世到早中新世,其顶界年龄不晚于18Ma,第Ⅱ生长层组形成年代为早中新世末期到上新世早期,第Ⅲ生长层组时代为上新世早期到第四纪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西沙群岛西南海域所取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测试的结果,阐述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矿物成份、化学成分、微体古生物等的特征及其分布。本项研究成果为南海沉积物分布、物质来源提供了可贵的实际资料。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北支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长江口北支兴隆沙XL2孔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环境磁学特征及微体古生物特征的分析,揭示长江口北支潮流沉积沙体的演变规律,进而推测长江口北支的演变规律,为长江口北支的开发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南海中央深盆地KSO1岩芯(14°57'47"N,116°05'25"S)图(1)粒度、矿物、碳酸盐含量、化学元素、微全古生物和古地磁等进行了分析。岩芯的长度和取样水深分别为710m和含量、化学元素、微体古生物和古地磁等进行了分析。岩芯的长度和取样水深分别为710m和4169m。研究结果表明,南海中央海盆沉积物的颗粒较细;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蒙脱石含量较低;化学元素显示出介于浅海-深海之间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该区一些钻孔的孢粉分析,并综合其他微体古生物分析结果,初步探讨了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植被演替规律以及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海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沙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沉积物可分为7种类型,沉积环境主要是陆坡,部分为深海平原,海洋生物,海洋化学以及火山物质的沉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陆源物质的影响较小,它们主要来源于北部大陆和南部岛礁等物源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沙群岛晚第三纪生物礁研究的新成果: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建立了它们的演变系列,描述了它们的造礁作用:探讨了礁白云岩成团。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新种,提出了中新世地质界线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20.
浙江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自然环境的变迁,作为地球环境演変过程的最新一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们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第四纪地质和海岸演化进行了研究,通过沉积物中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对古气候及植被变化、海陆变迁等自然环境演变问题作了初步分析。宁波地区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部分。 宁波滨海平原,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面积仅850平方公里。本区的第四纪地质调查主要是由浙江省地质局等有关单位进行的。我们利用浙江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提供的钻探岩芯祥品,作了孢粉、微体古生物、软体动物化石分析,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作了部分样品的测年。本文总结已获得的资料,提出宁波地区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变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