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纳日贡玛矿床是我国著名"三江"北段成矿区带中最典型的斑岩型Cu-Mo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总结该矿床的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作用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结论:1纳日贡玛矿床形成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斑岩体,成矿花岗斑岩源于下地壳;成矿流体为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硫是由岩浆硫(为主)和成矿流体萃取围岩中的硫所组成的1种混合硫源。矿床的形成与青藏高原东缘区域构造和应力转换密切相关。2基于已有认识,建立了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的成矿理想模式,认为矿体形成背景可能为逆冲挤压推覆条件下的局部拉张环境,拉张降压以及围岩的性质导致了该矿床富钼贫铜现况;矿床热液蚀变发育,绢云岩化与矿体较为密切,钾化带范围小,与成矿关系不大;纳日贡玛矿区剥蚀程度大,纳日贡玛矿床东南部剥蚀程度相对较小,在东南部外围找矿过程中,应该兼顾矽卡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2.
纳日贡玛地区位于青海南部高寒山区,自21世纪初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该区斑岩型矿床找矿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发现了一系列铜钼矿床(点),而常规的物化探综合方法在找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区以纳日贡玛铜钼矿为典型矿床,在总结地质、物探、化探等特征指示标志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地质—物化探找矿勘查模型。该模型在外围找矿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圈定了12处找矿靶区,部分靶区经工程验证已发现斑岩型铜钼矿体,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与玉龙斑岩铜矿成矿特征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继玉龙特大型斑岩铜矿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两处矿床的含矿斑岩体——花岗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矿时代等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对比分析,认为纳日贡玛和玉龙斑岩铜矿的成矿特征、成矿时代和成矿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省纳日贡玛斑岩钼铜矿床开展了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表明,纳日贡玛矿区2个黑云母花岗斑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3.4±0.4)Ma和(42.9±0.3)Ma,锆石形态、结晶振荡环带结构及元素含量均显示出岩浆成因特点;因此,锆石U-Pb年龄可代表斑岩的岩浆结晶年龄,纳日贡玛含矿斑岩岩浆的侵位年代可精确地限定于新生代喜马拉雅期,相当于中始新世。1件辉钼矿样品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为(40.8±0.4)Ma,结合前人的辉钼矿测试结果,认为在纳日贡玛岩浆活动约2.6 Ma后,岩浆热液成矿流体开始产生成矿作用。三江走滑断裂构造系统控制斑岩矿床的分布,青海三江北段斑岩钼铜矿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骆驼峰铜钼矿床是祁漫塔格成矿带新发现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古元古界金水口岩群片麻岩类;岩浆岩以印支期花岗闪长岩类为主,花岗闪长岩为区内主要含矿岩性;构造以北东向张性断裂为主,为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区内地表及外围矿体以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为主,深部矿体以斑岩型钼矿为主,总体形成以含钼斑岩体为中心的斑岩型钼矿,外围为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的岩浆热液成矿系列,从地表向深部总体具绿泥石化—钾化—硅化+绢英岩化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初步建立了“上铜下钼”的成矿模式,今后的找矿思路是加强对斑岩体时空分布、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对比的研究,进一步建立找矿模型,为祁漫塔格地区乃至东昆仑地区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6.
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床是西南三江地区继玉龙特大型斑岩铜矿之后发现的又一大型矿床。在总结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含矿斑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S、O、Pb、Sr同位素等特征的研究,并探讨了成矿意义。结果表明:纳日贡玛成矿斑岩体大部分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部分为钾玄岩系花岗岩,Ti、Ta、Yb、Ba等元素亏损,富集Zr,Hf、Rb和轻稀土元素,中低初始锶比值结合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它们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加厚的下部地壳熔融,具有幔源成分的混染。  相似文献   

7.
西南三江北段是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纳日贡玛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53Ma ±0.24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时代主要在40.86~40.80Ma之间。在多期热液叠加、多期成矿作用中,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热液应是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41.53Ma ±0.24Ma)和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41.00Ma ±0.18Ma)共同提供的。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因而确定这些侵入体的形成年龄,对于在该区寻找同时代的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南三江北段是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纳日贡玛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53Ma±0.24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时代主要在40.86~40.80Ma之间。在多期热液叠加、多期成矿作用中,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热液应是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41.53Ma±0.24Ma)和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41.00Ma±0.18Ma)共同提供的。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因而确定这些侵入体的形成年龄,对于在该区寻找同时代的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海纳日贡玛斑岩铜(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日贡玛斑岩铜矿,矿体主要赋存在喜山期花岗斑岩体中.笔者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从矿床地质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初步认为它是一个典型的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10.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中流熔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三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分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在较浅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6℃~300℃,盐度最高为31.3wt%~42.2wt%NaCl,而且其矿体均产于高盐度包裹体分布的范围内,并且流体成份以Na 、Cl-和H2O为主。在含矿斑岩的石英中发现了流熔包裹体,这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该证据说明了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花岗斑岩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出来的,由岩浆热液形成。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菲莫铜钼多金属矿床的成因及理想模式。矿床中岩、矿石S、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或下地壳古老基底,后混入部分上地壳物质;H、O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成矿热液以上升的岩浆热液为主,结合部分变质热液及渗透淋滤的大气降水形成混合热液;Re-Os同位素测年得出矿床形成时间为(47·81±0·71)Ma,矿化主要发生于大皮甲岩体岩浆侵位晚期的期后热液阶段。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具长期性、多期次、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的特征,大致经历了古元古代的沉积定位阶段→中新元古代的区域变质改造富集阶段→喜马拉雅期的颠覆性改造叠加富集成矿阶段。  相似文献   

12.
张璟  邵军  周永恒  鲍庆中  王宏博 《地质通报》2016,35(8):1388-1399
得尔布干成矿带是中国东北地区中、俄、蒙毗邻区域一条重要的铜、钼、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控制产出大量多金属矿床。满洲里—陈巴尔虎旗一线集中产出铜钼矿,如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八大关铜钼矿、八八一铜钼矿。然而与相邻俄罗斯额尔古纳—上黑龙江—岗仁成矿带中的铜钼矿产出现状对比,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均相差甚远,显示仍存在较大找矿空间。在近年来大量野外地质工作及矿床实际考察基础上,阐述了八大关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LA-ICPMS锆石U-Pb及辉钼矿Re-Os年龄测试,确定八大关铜钼矿为形成于印支晚期(205.8±3.4Ma),受八大关短轴背斜及NE-SN向断裂控制的造山带斑岩型铜钼矿。与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对比,八大关矿区形成于燕山早期的花岗质斑岩体极有可能是新的铜钼赋矿体。  相似文献   

13.
肖娥  马春  顾连兴 《江苏地质》2014,38(2):187-199
安徽池州马头铜钼矿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安庆—贵池矿集区内一个典型的铜钼矿床。通过野外地质祥查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对该矿床的蚀变特征及分带进行了深入研究。识别出马头铜钼矿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钾长石化,其次为黏土化、绿泥石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围岩蚀变在空间上往往重叠,但具有一定的水平及垂向分带特征,自岩体深部至浅部、自内向外总体表现为面型石英钾长石化带、线型石英钾长石化带和石英绢云母化带。矿(化)体以脉状矿化为主,其中分布较广的石英脉带矿化主要产在石英绢云母化带中,以石英细(网)脉为主,受节理和裂隙控制;而品位较富的细脉浸染状矿化则主要产在面型钾长石化带中。通过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成矿过程的早期阶段,由于高温、富钾和高pH值的热液流体作用,形成大面积的钾长石化,伴生与面型钾长石化有关的细脉、浸染状矿化;热液演化中期阶段,随着温度持续下降、K+活度和流体pH值的降低,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等蚀变类型,并伴随范围较大的细脉-网脉状矿化;热液演化晚期阶段,主要形成碳酸盐化,而相应的矿化作用不显著。通过与部分典型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对比研究认为,马头铜钼矿在蚀变类型等方面与斑岩型铜钼矿大体相同,可归至斑岩型成矿体系。  相似文献   

14.
纳日贡玛斑岩产于三江北段,由大小不同的6个斑岩体组成,岩石化学显示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配分型式为几乎不具负Eu异常的轻稀土富集型。笔者利用锆石U—Pb方法首次测得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的生成年龄为41.0±0.18Ma,属喜马拉雅早期。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来看,三江北段大部分花岗质岩体的形成都与喜马拉雅造山作用过程中的岩浆侵位相关,表现为多数同位素年龄都集中在21~66Ma。鉴于纳日贡玛铜钼矿产于纳日贡玛斑岩体中,属于斑岩型,花岗斑岩体为纳日贡玛铜钼矿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同时三江北段发育较多的中酸性岩体,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成岩年龄的确定对于在该区寻找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卜岭矿床是与晚中生代花岗闪长斑岩体有关的隐伏斑岩型铜钼矿床, 矿区位于紫金山矿田的东北部; 铜钼矿体主要产于绿泥石化-绢英岩化和(弱)钾化-绢英岩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黄铜矿+辉钼矿; 少量过渡类型矿体产于高级泥化带中, 矿石矿物组合为蓝辉铜矿+铜蓝+辉钼矿。罗卜岭矿区的原生晕地球化学三维模型显示, 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分带特征, 低温元素Au与高温元素组合W、Sn、Bi分布于矿体上方, 中低温元素Pb、Zn、Ag分布于Cu、Mo元素之间; 元素直观垂向分带序列大致为: (As、Sb、Hg)-(W、Bi、Sn)-Ga-Au、Ba-Cu、Ag-Pb、Zn-Mn-Mo; 前缘晕的元素与氧化物组合为As、Sb、Au、Ga、Al2O3, 矿体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g、Pb、Zn, 缺失尾晕元素组合; Cu、Mo可直接作为找矿指示元素, Au、Ag、Pb、Zn、As、Sb、Ga、Ba、Mn可作为间接指示元素, 矿床深部K2O正异常与Al2O3负异常可作为斑岩型铜钼矿的重要找矿标志, 这一规律对紫金山矿田深部和外围隐伏斑岩型矿体的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乌努格吐山斑岩型铜钼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乌努格吐山试验区钻孔岩芯中MgO、CaO、Na2O贫化现象为切入点,结合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蚀变分带明显和矿化特征,发现钻孔中CaO、MgO、Na2O等组分相对各自丰度明显贫化的信息可以反映到地表岩石上来。讨论了这种贫化信息与成矿元素Cu、Mo在钻孔岩芯和地表岩石中的关系,并对该试验区47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讨论了这些元素的富集贫化特征与成矿元素和CaO、MgO、Na2O等组分构成的整体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根据该矿床的富集与贫化两类元素所表现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该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此项成果对斑岩型铜钼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与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锡芳 《地质与勘探》2014,50(2):257-268
文章通过对东准噶尔蒙西矿床蚀变、矿化和元素分带特征的研究,厘定了蚀变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规律,探讨了两期矿化蚀变所对应的斑岩体,初步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型。结果显示蒙西斑岩铜矿区蚀变与成矿具双系统叠加结构:地表和浅部的钾化和铜钼矿化与花岗斑岩密切共生。矿区大面积绢英岩化-黄铁矿化-青磐岩化、深部发育的钾化磁铁矿化,及从上往下的Ag、Pb-Zn与Au垂向分带的矿化与深部发育的闪长玢岩有关。地表和浅部花岗斑岩及其伴生的钾化、铜钼矿化是花岗斑岩铜钼矿化蚀变系统的根部与残留,而闪长玢岩成矿系统以铜金矿化为特征。基于新建立的成矿模型与已有的勘探成果,推测深部存在隐伏的Cu-Au矿体。  相似文献   

18.
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陈建平  唐菊兴  丛源  董庆吉  郝金华 《地质学报》2009,83(12):1887-1900
西藏玉龙斑岩铜矿是世界级超大型铜矿,从其发现开始迄今,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资料.随着玉龙铜矿开发进入全面实质性阶段,迫切地需要对玉龙铜矿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分析成矿地质特征以及成矿模式,以便指明玉龙铜矿的找矿方向,达到增加储量满足后续开发的需求.笔者利用Micromine软件建立了主要矿体的三维立体模型,分析了矿体以及矿石类型三维空间分布规律.通过总结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同位素测年,厘定矿床成矿时代,建立出玉龙斑岩铜矿成矿模式.该模式的建立对于玉龙斑岩铜矿乃至三江地区斑岩铜矿床找矿突破和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