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明桂  王光辉 《地质学报》2019,93(3):528-544
本文通过华南陆区中新元古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究,从构造体系形变特征、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板块活动的成生联系。构建了区内以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带为主体的多体系复合构造格局。其中,新厘定的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为扬子板块的主体构造,原属于华夏系,奠基于晋宁期扬子、华夏板块的陆陆碰撞,定型于燕山陆内活化造山时期。新华夏构造体系为滨西太平洋的主体构造,包括具有成生联系的北东向华夏式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两种型式,共同经历了燕山期挤压扭动成型、造山后伸展和第四纪以来的弱挤压的演变过程。著名的南岭纬向带主要成型于燕山期的板内经向挤压,以东西向叠加褶皱-花岗岩带为主要特征,活动至今。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主要构造体系复合控制区域成矿区带和分级控制矿集区、矿田、矿床特征以及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论证了区内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具有以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近南北向相对左行扭动为主导的多向汇聚、多因复合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李四光教授的地质力学理论对陕西省主要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主要有秦岭纬向构造体系、区域东西向构造带、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陇西帚状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巴山弧形构造体系、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等。并对其分布特征、发生发展、对矿产与地震分布的控制作用略加叙述,以使读者对陕西构造体系有一个基本了解。  相似文献   

3.
渭河盆地断裂构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盆地地处秦岭纬向构造体系、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交汇部位,各构造体系在此互相复合叠加,形成了多条断裂带,控制着渭河盆地的基底构造以及地震活动、地裂缝和地热资源的展布。通过对盆地断裂构造特征的研究,对减少地质灾害,合理的开发地热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江西新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与地震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新编《江西省区域地质志》总结的地质构造新成果为基础,结合江西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记录,对江西省新构造格局、地震活动特点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地震震中分布与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地震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北东向的幕阜山—罗霄山地震活动带和怀玉山—武夷山—九连山地震活动带的南部。进一步理清了江西省主要的破坏性发震断裂和主要发震地区的构造环境,为优化地震区划、地震监测和防震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新华夏系与阴山——天山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由于多次的构造作用,使我省的构造体系形式多样。新华夏系和纬向构造是我省的主要构造体系,而华夏式构造和北西向构造又是我省最新的构造体系。这些构造体系控制着地热资源的储存。到一九八一年底止,我省已发现水温在20℃以上的温泉五处、碳酸泉五处、水温在20℃以上的热水钻孔十二眼、水温在14—19℃的热水异常钻孔四眼、具有热异常而  相似文献   

6.
刘伟  江祝伟 《云南地质》1990,9(3):214-222
在对矿田内断裂、褶皱及节理等结构面力学性质鉴定的基础上,把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构造形迹按力学的统一性分期配套,划分出四种构造组合,反映了四期不同方式力的作用特点,代表了四种构造体系。其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南西向构造带,北西—南东向构造带,南北向构造带。结合区域的地壳运动和受力特点,这四种构造体系应分别依次归属为:南岭纬向构造体系,滇东新华夏构造体系,滇缅“歹”字型构造体系,川滇经向构造体系。这为进一步探讨构造体系与成矿的关系提供了基础成果。  相似文献   

7.
宁陕旬阳坝地区花岗岩类发育。本文主要根据我队历年1/5万矿产普查和前人所获的资料,对区内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进行初步划分,有错之处,望批评指正。一、区域地质简述本区位于秦岭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第三沉降带的复合部位。断裂十分发育,有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等,以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为主。区内岩浆活动频繁。海西期和印支期岩浆岩广为分布(图1)。由于构造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区内地层不完整,有泥盆系、志留系、奥陶系、寒武系和震旦系等,以泥盆系为主。其中泥盆系、志留系主要为变砂岩和  相似文献   

8.
区域地质概况本文所述的锡多金属成矿带,位于新华夏系第三巨型隆起带大兴安岭南段.区内出露地层有志留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而以二迭系和侏罗系分布最广.本区以华夏系构造最发育,其次是纬向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三者构成全区的构造格局. 区内共有中酸性岩体661个,约占总面积的17%.岩浆活动可分为华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三个旋回.华力西期岩浆活动主要受东西向构造控制,构成以酸性岩浆为主的规模较大的杂岩体;印支期岩浆活动受东西向及北东与东西向断  相似文献   

9.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格架与变形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兰州地区发育了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两组主导性活动构造带。大致以河口为界 ,东部地区主要为北西西向的马衔山—兴隆山左旋逆走滑活动断裂系 ,其新活动明显 ,是区内的主要控震断裂 ,112 5年兰州 7级地震就发生在其中的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西端。河口以西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和庄浪河断裂等一组北北西向的弧形逆冲断褶带 ,变形方式以逆断裂和断裂扩展褶皱为主 ,其新活动可能导致了 138年金城—陇西 6 34级地震、14 4 0年永登 6 14 级地震、苦水 5 12 级地震和 1995年永登 5 .8级地震的发生。兰州市区所在的兰州盆地则位于上述两组活动构造的交汇部位 ,其内同样发育了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两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次级断裂 ,如刘家堡断裂、金城关断裂、雷坛河断裂及深沟桥断裂等 ,这些断裂具有孕育和发生中强震的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一工作地区为湘赣中部,其范围包括鄱阳湖、九岭山、洞庭湖、雪峰山之南东,武夷山、诸广山、南岭北面的广大地区,隶属于本区通常惯称的主要煤田有萍乐煤田、涟邵煤田等。本区位于我国东部第二新华夏巨型沉降带内。南边是南岭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北边靠近规模巨大的淮阳山字型。第二条、第三条新华夏巨型复式隆起带分别从研究区东西两侧通过。多种构造体系在此复合。区内有与南岭带平行的一系列东西向构造,除属于南岭带的大东山-九疑山-铜山岭隆起外,还有赣南纬向构造带,塔山-永兴-彭公庙隆起,白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师生三年来地质填图的初步总结。文中提出纬向构造体系的存在,以褶皱为主,其形成时代为早燕山期。并认为新华夏系是在经向构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改造了纬向构造,以压性、压扭性的断裂为主。形成于晚燕山期。东西向褶皱和北东向及南北向断裂相互构成斜方格子状构造骨架。 这一构造型式控制了岩浆活动和矿液活动,其中南北向张断裂是岩浆上升的通道。岩浆上升过程中常向两侧流动,形成岩盖。岩盖顶部的“上窿区”形成矽卡岩型铁矿;张性断裂中岩墙两侧形成热液型铁矿;早奥陶世于小井、燕瓦山一带曾有火山喷发活动,伴有磁铁矿化,后又被岩浆侵入所破坏。 笔者认为,在本区有三种成因类型的铁矿,对不同地质位置上,不同时期的岩浆活动应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伴随着构造运动,岩浆和矿化活动以晚期和东部为最强。认为东部几个纵向控矿带上,特别是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构造带相接的位置上,是最有远景的地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航磁异常与纬向构造的关系,了解到基底构造上存在纬向构造。它为岩浆侵入提供了通道。盖层上的新华夏构造带与北东向的正,负磁异常带吻合较好。矿床明显地受构造控制。通过研究负异常带切割正异常带,证实了本区的新构造运动。高空(飞行高度1600米)航磁异常对查明深部岩体的产状、形态、延深及岩体间的关系,提供了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当我们研究华北地震带时,发现处于燕山隆起的南斜坡带是个独特的构造地块和重要的次级构造单元,有别于其南的华北平原区。根据地震地质、地震工程及矿产勘查的新成果,对这一地区的构造格局与地震活动应重新认识,以往学者将斜坡带作为北西西向的断裂构造带与以弱震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的地震带对待。应指出这个带既是活动构造带又是强震带,处于津京唐经济发达地区,也是首都地震活动监视圈的范围,因此对其详细  相似文献   

14.
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岩控矿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胶东构造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划分,指出胶东中生代主要发育新华夏体系和华夏式构造系,而纬向构造体系,即EW向构造不发育的资料。在此基础上,对胶东金矿集中区构造控制矿带、矿床、矿脉、地球化学分布和物理化学条件等不同层次特征加以分析,提出的胶东金矿成矿期构造具有多层次控矿特点,新华夏系NEE向(泰山式)伴生构造控制胶东区域金矿带的展布;新华夏系NNE向区域剪切带控制金矿田产生部位;构造带断裂性质控制金矿矿床类别;构造断裂带的产状控制矿床矿体的倾伏侧伏规律;剪切构造两盘的运移特点和断裂组合形式控制矿脉的分布规律;构造变形岩相带控制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构造控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认识。  相似文献   

15.
以21世纪初滇中大姚—姚安一带接连发生的4次Ms6.0~6.5级强震为例,通过分析该地区构造类型及其演化历史,结合川滇块体的现今运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提出滇中构造区运动模型和特殊的孕震模式,探讨褶皱节理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这些地震序列均有规律地沿北西方向展布,具有高度一致的沿北西向节理面右旋走滑的力学破裂机制。该地区断裂不发育,而是以北西向中生代褶皱构造为主。野外调查发现,该地区广泛发育与褶皱伴生的北西向纵向节理及北东向横向节理,前者较后者更为发育。这些节理密集成带,呈不等间距排列,带宽30~50 m,带内节理密度20~30条/m。节理面上发育有方解石脉和辉长岩脉,同时发育挤压片理化带、新鲜的水平擦痕和松软的断层泥,说明这些节理不仅与深部地壳有关联,而且近期有着新活动迹象。分析认为,在滇中块体南南东运动的背景下,这些地震是在现今北北西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北西向纵向节理发生构造强化、贯通、破裂的过程中产生的。"活节理"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等构造一样,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活动构造之一。在特殊的构造环境和特定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节理构造会演变为一种构造强化带或活化带,进而成为一种特殊的孕震构造。  相似文献   

16.
试论西藏活动构造带及其对地震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西藏地区分布有一系列近南北向的活动构造带。本区地震绝大部分属于浅源地震。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和复发周期短的特点。地震震中主要分布于活动构造带的边界断裂附近。但在边界断裂转折或交叉部位,震中分布的密度最大,震级较小;而边界断裂的其它部位,一般密度小,震级大。地震断裂带的力学性质主要与其走向有关。北西向为右旋走滑断裂,北东向为左旋走滑性质;近南北向为张性正断层性质。本区控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发震构造应是活动构造带中的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17.
一、网络构造体制及其成生机制和地震活动性中国及外围地区莫霍面深度分布图(1/1500万)呈现出以准经向与准纬向为主、深层隆坳相间与浅层基底盆山构造耦合共轭、构成不同走向与不同形态规模的网络构造体制相互拼接的空间构造态势。图1为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及邻区莫霍面深度和构造体制(系)分布。可见:Ⅰ、东亚滨太平洋经向为主的新华夏网络构造体制;Ⅱ、亚洲大陆中部纵贯南北的青藏高原—西蒙古高原网络构造体制;亚洲大陆南部与印度洋之间,以纬向为主的青  相似文献   

18.
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6  
文中研究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和活动块体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全部 8级、绝大部分 7~ 7.9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块体边界活动构造带内 ;但对内部有次级活动构造的块体而言 ,少数 7~ 7.9级地震和部分 6~ 6 .9级地震也可能发生在块体内部的活动构造带上。大地震与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的关系十分紧密 ,70多次 7级以上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及其位移参数与活动构造完全一致 ,7~ 8级地震均发生在活动断裂、活动褶皱和活动盆地带内 ,仅个别地震由于发生在高原和高山区 ,情况不明 ,6~ 6 .9级地震则大约有 5 %~ 15 %发生在活动构造带外或者情况不明。由于中国各断块区应力环境的差别 ,各区活动构造变形和地震发震构造类型也有所不同 ,文中对不同构造区走滑型 ,逆断裂褶皱型和正断裂拉张型活动构造和地震发震构造模型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某斑岩型钼矿床分布于秦岭东西复杂构造带东段的某一复向斜的北翼。区内新华夏构造体系复合于东西向构造系之上(图1)。多期构造体系的复合对区内岩浆活动。金属矿床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 矿区内出现的地层属中一上震旦系,为一套海相沉积为主的岩系,包括砂质、粘土质、碳酸质岩石夹少量的火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正在勘测设计中的小湾、漫湾大型水电站的区域工程地质问题——区域稳定性作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文中论述了区内的构造体系的归属,构造体系的复合关系,形变史和各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等问题;判定了本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根据区内及外围地区的震中分布特点及其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方向与活动性断裂的关系,提出了电站区域内存在地震“空白区”的填空条件,并对南汀河断裂的活动规律、发震机制以及发震强度提出了看法;从中得到“断裂的发震位置与作用力的方向有关”、“发震强度则取决于构造应力及岩石介质条件”等认识。同时以地质构造背景为基础,结合地震活动规律、断裂各段的活动差异、介质条件等因素,对本区进行区域稳定性区划。从而对小湾、漫湾两电站的区域稳定性分别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