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全、规范的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数据信息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分重要,而普查作为数据信息获取的有效手段,其成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历史建筑和历史风貌区本身的价值。本文深入研究并阐述了如何根据成果特点创新地运用质检标准,确定错漏计分与质量评定的方法,从而对历史建筑普查成果进行质量检验,并展望了该质检方法在普查类项目成果的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传统建模方式在古城复原过程中存在偏离历史原貌以及建模工作繁杂冗余等问题,为最大程度上复原古城历史原貌,该文基于多种来源数据的协同处理,对古城三维信息进行有效的挖掘、整理和数字化,分析古城建筑特征,从古城建筑群中抽象出建筑局部构件,采用CityEngine规则建模的方式,构建出古城构件规则模型库,通过对模型库中各构件的调用与拼接,实现大场景下的批量三维建模工作.该文以赣州古宋城为例,运用此方法完成了古宋城的三维数字化重建,实验表明,该方法在真实还原大场景三维模型工作中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地形图广泛应用在城市规划、城市市政、轨道交通、城市建筑等领域,是开展设计和施工工作重要的参考资料。本文通过研究,将北京市地形图服务库使用情况数据转换到空间数据库,利用统计分析和制图技术,绘制了北京市近十年地形图使用情况数据分布图,同时结合北京城市建设历史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地形图使用情况真实反映了城市建筑时间节点的历史特点,一定程度上记录了北京城镇化区域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4.
正8月26日,北京中轴线实景三维测绘在先农坛启动,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方式,精确测定中轴线遗产点的空间位置和三维立体数据,为打造"实景三维中轴线"、服务中轴线申遗奠定数据基础,这项工作将于今年11月底完成。此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建设了天安门地区基础设施三维立体实景信息管理平台,计算确定了北京中轴线的空间方位,并对天桥、北上门等部分已消失的遗址进行了考证和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5.
结合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以重庆市为例探讨了历史建筑普查方法,普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GIS技术,结合区县申报、专家推荐、市民推荐、相关历史文献与线索以及实地踏勘等形式,实现历史建筑普查工作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夯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础工作,提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作为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文化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建设脱节,导致历史建筑破坏事件频频发生;省市层面对各地历史建筑保护的监管工作缺乏高效机制。针对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难点,综合运用高精度终端应用、网络平台、新型数据等多项技术,以全过程的信息互通、数据处理和管理手段规范管理历史建筑信息数据,便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规划实施与管理,实现妥善保护。  相似文献   

7.
刘永轩  董明  蔡磊  李程程  张冲  潘笑  甄艺津 《北京测绘》2023,(10):1327-1331
地名是一种具有地理位置指向性与历史文化内涵社会性的重要信息资源。北京市地名管理工作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全面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传承古都优秀历史文脉,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数据时代下,应充分利用好地名数据资源,挖掘提取有效信息,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辅助决策。文章分析了北京市地名大数据的特征,分别从地名管理、文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做了论述,为地名管理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服务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历史文化街区内建筑、场景的高精细的点云数据,将点云与1∶500比例尺的DLG平面文件进行匹配,获取建筑的平面及高程信息。根据获取成果制作天津市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建筑、场景的高精细三维建模,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建筑、场景的三维仿真,建立数字化档案库。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数字化档案信息,可以永久的记录城市面貌、建筑风貌以及文化底蕴,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复原、修缮、规划及研究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外业调查与核查是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可帮助内业解译,更好地完成工作。本文介绍了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与核查工作的具体内容,从北京市实际需求出发,研究制定了一套面向北京市的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与核查的技术方案,保证了北京市国家基础性监测和市情专题性监测的合理有效开展,为今后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外业工作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永轩 《北京测绘》2022,36(4):503-506
随着微信小程序的应用与普及,其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本文结合2021年度北京市地名信息数据更新项目,研究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地名信息外业采集系统,实现了地名信息数据采集.与传统离线的采集方式相比,该系统简化了外业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硬件和人力成本,为北京市进一步提升地名信息服务能力提供了有效...  相似文献   

11.
周玉岑  魏益友 《测绘》2023,(6):283-286
历史建筑对于维护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作用,许多历史建筑因年代久远得不到修缮而毁坏,精确有效的历史建筑测绘工作是历史建筑保护的关键。针对传统测绘技术在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中精度低、成本高、真实性差等劣势,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点云配准、点云降噪、点云坐标系转换等方式构建直观展现历史建筑结构的三维点云模型,在点云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际作业基础之上,深入总结历史建筑三维点云模型的精度影响因素及解决措施,为历史建筑测绘建档保护工作积累宝贵的社会生产实践经验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铅山县第一批历史建筑测绘建档项目的实践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GIS技术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在历史建筑保护领域,GIS主要用于建筑的空间信息展示及空间分析;在历史建筑信息采集方面,传统调研方式在调研前期缺少GIS技术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后期数据入库以及统计分析等功能上。本文介绍了基于GIS移动终端的历史建筑信息快速采集技术,通过统一的内外业采集系统,改变了以往内外业工作割裂的模式,并依据统一的数据标准,将外业现场调研的数据直接导入到内业数据生产平台,以缩短中间环节,实现内外业一体化,提高了历史建筑保护数据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正为了更好地展示北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供严密的决策依据,在满足北京对外宣传及古都保护需要的同时,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权威完整的公共服务。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承担开发的"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已于2015年8月1日起正式上线试运行。该系统侧重于近现代的历史文化信息收集,由内及外,一期完成旧城数据整合,二期拓展至全市域范围。其中,一期的建设内容可概括为一个数据库、一个平台和一个网站。系统通过将基础地理底图数据库、  相似文献   

14.
李东雪 《北京测绘》2021,(2):F0004-F0004
由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北京四季美食地理》和《中国大运河?北京》手绘地图于近日正式出版。两版地图立足于北京,聚焦于人文,定位于地理,以北京历史文化等内容为主题,串联起散落在北京的“精华”建筑及历史遗迹,全方位、多尺度地展现了城市框架,手绘出北京特有的历史人文质感。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技术的北京市山地平原界线勘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市山地平原区划行业间差异较大,且和北京市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图不一致等问题,以研究区最新大比例尺地形数据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遥感和3维虚拟技术,对北京市山地平原界线进行重新勘定。在勘定过程中,借鉴历史区划方案,主要以海拔100m为界线,同时参考坡度数据和地质数据来确定界线位置。最后,对山地平原界线利用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和DEM生成的3维景观进行验证和局部调整。此次划分结果为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为形成北京市各职能部门一致认同的区划数据做了前期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方法在效率、精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项目实践,本文提出直接基于点云数据的历史建筑形变信息提取方法,通过对基座、柱子等承重结构的点云数据进行拟合及计算提取历史建筑形变信息。经实例验证,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形成了完整的内外业作业流程,可高效地为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于2010—2012年开展了第一次面向境内的水务对象普查工作,普查对象涉及河流湖泊、水利工程、供排水等共11个专项,成果涵盖了十几万个水务对象。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北京市水务家底,为助推首都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行政体制、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不一致难以整合共享,业务之间难以协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开展了"基础水信息服务平台"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该平台基于Web GIS和元数据等技术,通过梳理普查基础数据和空间数据,结合已有数据及基础测绘数据,建成水务综合库,绘制完成水务一张图,搭建北京市基础水信息服务平台。平台的建成,实现了"一张图、一个库、一套表、一个平台"的"四个一"普查成果目标,初步形成"水务百度"雏形。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重庆已公布的历史建筑相关数据和空间分布情况,利用GIS技术,以历史建筑空间格局、风貌特征、建筑类型等为切入点,分析了重庆历史建筑的现状特征,为研究重庆地域文化特征和社会发展变迁情况提供了分析支撑,也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辅助。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历史建筑现状格局和特征为范围覆盖全面、分布离散,整体呈西多东少、主城向周边发散的态势;建筑风貌以传统巴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风貌为主;建筑类型丰富多样,居住建筑和公共服务建筑为主要类型,但不乏大量具有重庆特色的桥梁、渡槽、粮站、碉楼等特殊类型建筑,充分体现了重庆历史建筑丰厚的个性与内涵。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大气质量监测信息系统中ArcView GIS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 GIS的原理和方法,以北京市大气质量监测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大气质量监测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分析,对数据库的建立、界面的设计、多媒体信息表述以及和其他应用程序的结合等关键技术做了分析和探讨。该系统能完成进行数据管理、数据查询、空间分析、趋势分析、制图制表等功能,具有界面友好、形象直观、使用方便、易于操作和维护等特点。该系统的建立将为北京市大气环境的管理提供高效、科学的信息支持,从而提高管理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历史文化街区及其房屋建筑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同时又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持续的更新和发展。本文从历史街区保护的角度着眼,以北京市老城范围内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物肌理及第五立面特征为研究内容,对建筑物的第五立面色彩及形态特征、临时建筑的分布及演变等进行了分析。加强对第五立面的规划管控,在对历史文化传统风貌保护、实现旧城有机更新,提高北京老城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的目标等方面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