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神农架林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由房县、兴山、巴东三县边缘地带组成,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总面积85%以上,森林覆盖率69.5%。区内居住着汉、土家、回等民族,人口近8万。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开展以来,十堰市精心组织、科学规划,迅速开展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截至目前,十堰市所属的郧西、房县两县,茅箭、张湾两区已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乡(镇)共安装大门牌2315块、小门牌30余万块、村牌360块、乡(镇)道路牌210块,一举改写了过去乡(镇)无地名标志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12):36-37
盘锦市地处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北岸,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是全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在域内设置房县,西晋撤销。南北朝时期,属北魏的营州,后为高句丽侵占。唐平定高句丽后,归渤海国显德府。辽代,本境属显州奉先军。  相似文献   

4.
在湖北省境内,大致以均县、谷城、南漳、当阳、宜昌、松滋一线以西为鄂西山区,理论上以海拔500米的等高线为界。本区包括来风、丰咸、宣恩、鹤峰、利川、恩施、建始、五峰、巴东、长阳、宜都、秭归、兴山、神农架、保康、远安、房县、竹山、竹溪、十堰、郧西等22个县市林区的全部和均县、谷城、南漳、当阳、宜昌、松滋5个县市的一部份。鄂西山区面积广大且重山迭岭,一般在海拔1000—2000米,大神架海拔超过3000米,相对高差达500—1000米,是湖北省的大山区。由于地形起伏,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下中国南北过渡带的动态变化及地域范围探测是识别农业生产敏感区、研究农业适应行为的基础。前人基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划界指标对中国南北过渡带的范围进行了探索,但对气候变化下南北过渡带范围的地理表达及其地域范围的定量探测较少涉及。采用1951—2018年2400多个国家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的逐日观测数据,以800 mm等降水量线、1月0℃均温、日均温≥10℃积温、日均温≥10℃日数和干燥度指数0.5为划界指标,运用ArcGIS栅格计算和均值-标准差对中国南北过渡带进行地理表达。结果表明,中国的南北分界是一条宽窄不一的过渡带,各划界指标的等值线在气候变化下变动明显,各气象要素的大致变动范围西南段较东北段更为稳定,日均温≥10℃积温和干燥度指数的变化幅度大于800 mm等降水量线和1月0℃均温。确定的中国南北过渡带的极端最北界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礼县、耀县、韩城、安泽、涉县、静海县;极端最南界自西向东依次穿过北川、宁强、西乡、房县、淅川、罗山、商城、定远、临安县。该范围内提取的637个县域中,位于南北过渡带气候变化稳定区的县域256个,位于气候变化敏感区的县域187个。研究可为中国南北过渡带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认真做好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从2008年以来四川省宜宾市民政局按照省民政厅的安排部署,全面开展了省界、市州界和区县界的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目前,全市共完成了省界1条(宜宾县与水富县),市州界4条(宜宾县与沿滩县、江安县与纳溪区、江安县与江阳区、屏山县与沐川县),区县界11条(翠屏区与宜宾县、翠屏区与南溪县、翠屏区与高县、宜宾县与屏山县、南溪县与江安县、南溪县与长宁县、江安县与长宁县、长宁县与兴文县、高县与筠连县、筠连县与珙县、珙县与兴文县)。  相似文献   

7.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具有掌握地理知识、运用地理技能、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地理问题、关爱乡土、关爱祖国、关爱全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与学会合作的地理素养及可持续发展的素养。这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衔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桥梁,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是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升华。它们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之中。新课程教学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更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引导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方法,培养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将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到位。由此我们应当认识到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无论知识与技能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要通过过程与方法来实现。因此,要使新课程三维教学目标能够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必须注重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唐承丽  吴艳  周国华 《地理研究》2018,37(2):292-306
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梳理了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机制。认为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产业集群和开发区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市群为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生产要素、服务和市场;开发区是城市群的创新创业高地与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群的重要生产功能区;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动开发区和城市群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共享着城市群的资源与服务,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创新,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延伸、耦合与创新,与城市群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交易、创新与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相互作用,最终实现三者的协同发展。基于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规模、结构、职能和创新等4个方面的17个指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案例区,对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两大变量组进行了互动因素与强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长株潭城市群、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已形成有效互动。其中,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城市结构、创新投入与产出、服务职能的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产业集聚、经济效益与产业创新,以及开发区的建设品质、产业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发展。开发区通过产业集聚与创新效率的提高,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规模、效益协同开发区效率的提升,强化了城市群规模、结构、创新与职能的发展。② 长株潭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结构、创新与服务四类因子,对产业集群与开发区产生了全面的促进作用,但产业集群与开发区并未完全协同地促进城市群发展。③ 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效益与开发区的效率,加强其对城市群发展与繁荣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三者的多维良性互动,提高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漠》2022,(5):258-258
《中国沙漠》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沙漠学与相邻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沙漠科学论文。设置的栏目有沙漠与沙漠化、古气候与环境演变、生物与土壤、天气与气候、水文与水资源、生态与经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地理》2012,(3):526
《干旱区地理》1978年创刊,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植物生态学与动植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不仅是海南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转型以及应对国际竞争与挑战的重要措施与战略部署。相关研究就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模式与实施对策进行了初步分析。为构建自由贸易区的学术研究体系,完善海南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集中几位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地理、经济与规划学者,就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类型与功能、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政策与监管以及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决策者与学术界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境外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快速发展,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有助于服务业节能减排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查阅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概述国外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研究历程,将其分为萌芽探索、起步发展与快速发展三个阶段;从投入产出法、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法、因素分解法、生命周期评价法与资源流理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情景分析法等分析评述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然后从能耗与碳排放测度、能耗碳排放效率与强度、影响能耗碳排放的因素、情景分析与节能减排等5个方面综述国外服务业能耗与碳排放的主要研究内容。最后根据国外研究成果,提出我国服务业节能减排的研究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三大分支学科之一。1940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以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经历了萌芽、上升、成熟、波动和大发展等几个重要阶段,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和显著成效。经济地理、农业地理、工业地理、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乡村地理、旅游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学科领域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就,带动了中国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整体创新和发展。研究所主持完成了系列国家重大任务,在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工业基地建设与交通布局、城镇体系建设与城镇化、区域发展与规划等领域取得了系列重大成果,为服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引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80年来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科的建立与成长历程、研究领域、研究队伍和学术成果,以及在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遴选地理资源所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发表的6216篇文献(中文文献4576篇,英文文献1640篇),梳理分析了几个主要阶段的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其学术成果。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战略,亟需创新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前沿理论、创建交叉新型学科体系,对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治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地系统科学与国家现代化地理学创新等重点研究领域和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大学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新建的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开始了地貌与第四纪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标志着北大地貌第四纪学科的建立。65年来,在新构造活动与构造地貌、气候地貌与沉积、流水地貌与沉积、沉积相与比较沉积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第四纪地层与年代学、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迁、海洋地球化学过程与环境演变、环境考古与古代人地关系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一些领域发挥了创新与引领作用,解决了一系列国家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为中国地貌第四纪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地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北大地貌第四纪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将以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加强地貌学与自然地理学各分支以及地球科学其他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深化不同宏观时空尺度演化与现代过程关联的研究、以及影响地貌演化的地球系统各要素及相互作用研究,系统展开气候变化、环境演变与地貌过程的模拟研究,加强地貌第四纪理论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中国地貌第四纪科学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地理》主要刊载干旱区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具体包括:自然地理、全球变化及大气科学、水文与水资源、生物与土壤学研究、环境变化、生态及其生态系统建设、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的应用、动物生态学与动物地理学、区域地理与可持续发展、灾害与防治、资源开发与利用、干旱区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最新的重大研究成果,将优先发表。本刊还刊载干旱区研究成果,研究报道、学术活动、消息和书刊评价等内容,同时还免费刊登有关国际地理学合作研究信息、国际会议通知、英文版新书介绍、地理专业招聘、招生启事等消息。  相似文献   

19.
对沙家浜湿地景观进行了分析,并从湿地总体布局、地形与水系、水质净化、湿地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科学研究与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的探索与规划,为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规划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进展及地理学研究议题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由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多样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以及人类使用的选择性,在人为活动和自然因素作用下,服务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此消彼长的权衡、相互增益的协同等变化。理解服务权衡与协同的表现类型、形成机理、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对于制定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政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从相互作用与联系、类型与形成机制、研究方法与工具、尺度效应以及不确定性等方面评述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局限性,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提出从地理学视角研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的主要议题,包括服务供需的时空异质性、权衡与协同的形成机制、尺度依存和区域差异等。可为拓展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地理学综合研究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