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专业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8,28(2):134-138
专业镇是构建主导产业群体系的建制镇,是一个最基层的行政区域.主导产业群体系是产业集群等产业组织的高级形式,是专业镇成为乡镇和中心镇高级形态的根本体现.专业镇实施产业经济、地域城乡一体化、生态环境、和谐社会等建设协调发展,使它有别于各种产业园区的发展.镇域"根植性"和"集群文化"是主导产业发展的莺要人文因素.镇政府在培育主导产业、根植性、集群文化三者互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专业镇发展是镇政府执政治理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2.
赵勇  张捷  李娜  梁莉 《地理科学》2006,26(4):497-505
历史文化村镇是我国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从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遴选了15项指标构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在对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首批名镇(村)的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证明了环境风貌、建筑古迹、民俗文化、街巷空间和价值影响是决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状况的主要因素。最后,运用聚类分析法按照保护状况将首批名镇(村)划分为4种类型并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鱼米水镇。根据沙家浜镇广泛分布的河网水系所展现的"乡镇湿地"这一地域特征,探讨了长江下游农耕文化保育,并提出了湿地生态保育恢复策略。沙家浜湿地小镇的规划可追溯历史、提炼文化、挖掘精髓,力求将湿地生态保育与文化保育相互协调统一,并使湿地产业特色得到显著提升。通过现状及案例分析,重点阐述"沙家浜湿地小镇规划"及"产业发展对策",从而实现湿地产业发展与湿地生态重建。  相似文献   

4.
从岭南园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岭南园林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探讨,分析了岭南园林形成的地理背景、岭南园林的地域特征及岭南园林的时空发展特征,得出地理环境对岭南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变迁起决定性作用的结论.提出当代岭南园林应以地方文化为底蕴,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因地制宜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余国扬 《热带地理》2003,23(4):366-370
专业镇是在行政镇区域内主导产业和配套产业协调发展,产业专门化体系化,形成具有国内外产业竞争优势的区域.它是经济地理学科研究的新对象.它起源于"一村一品"活动,借助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而发展,是城镇化体系和县城经济发展创新性增长点,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最好表现形式.广州市狮岭镇皮具皮革专业镇是其成功的代表.  相似文献   

6.
赵焕庭 《热带地理》2005,25(3):289-292,F0003
自秦朝至宋朝(221BC~1279AD),古广东经济与文化发展深受中原与海外的影响,利用本地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业和文化事业,在中国占有重要的地位。粤中广州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在广东乃至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促进广东乃至岭南其他各地区的发展,而粤北自宋至隋经济文化处于广东领先地位说和唐宋时期除粤北外岭南大部分地区还比较荒凉落后之说都不能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7.
粤北区域经济地理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简述粤北区域的政区建置沿革,指出从历史经济地理角度,粤北的发展大致分为秦汉以降至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三大阶段.秦汉以降至唐,粤北开发较早,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岭南领先地位.至唐宋,粤北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成为仅次于广州的要州大郡.但两宋后,珠江三角洲崛起,粤北则逐渐衰落,成为岭南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之一.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粤北应该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变交通通道优势为现实的竞争优势,促进粤北区域整体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正永陵镇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新宾满族自治县中部。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她以"青山叠翠、风光如画"的山村景色闻名遐迩,以"启运之地,清前故里"的文化内涵享誉四海。"霭霭兴王地,风云莫可攀,潆洄千曲水,盘迭百重山"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永陵富有神韵的环境风貌。永陵镇辖25个行政村、3个城镇社区、2个国营林场,镇域面积52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3.3平方公里。总人口4.5万人,满族人口占75%,被誉为"中华满族第一镇"。1994年,永陵镇列入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8年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4年列入全国重点镇、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名》2011,(11):9-9
富田是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的前沿阵地,也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相似文献   

10.
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在广东五邑侨乡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广东五邑侨乡自然和人文历史地理背景基础上,阐述以华侨为纽带引进近代西方城镇规划布局制度,营建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骑楼、碉楼等所体现中西规划与建筑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特质和风格,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创新,说明华侨文化是一种时代先进文化,应予继承、弘扬和发展,为今天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发展与布局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环渤海地区14座港口城市,从城市规模分布、城市经济发展外向性水平和城市空间结构3方面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体系的发展与布局。选用1993—2003年年末城市总人口数据,应用位序—规模法则探讨环渤海港口城市的规模分布;采用外贸出口额、外商直接投资额、出口依存度3个指标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测算城市体系中各城市间的直线距离,应用分形理论分析环渤海港口城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1)环渤海港口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型,接近位序—规模分布形式;2)在城市体系中,城市经济发展的外向性水平具有层次性,青岛、天津、大连3市相对突出;3)城市体系空间布局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12.
13.
14.
We examine the sequence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geosystems of the Primorsky Range (Baikal region) for the last 6000 years, based on a continuous recording of fluctuations of the vegetation reconstructed from spore-pollen complexes of a high peat bog. We determined the chronological timeframe of paleogeographical event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re occurred a radic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osystems in the mid-late Holocene, along with a recurrence of similar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caused by the instability of natur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的开发区模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我国许多城市通过开发区建设,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产业和人口的集聚,实现了城市地域空间和人口规模的跳跃性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转型。由于在这种城市空间增长过程中,开发区建设起了决定作用,因此,这种以开发区带动整个地区城市化的方式可称为"开发区模式"。开发区驱动城市化的机制表现在开发区自身区域的城市化和开发区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城市化两个层面,并具有快速跳跃性、外驱性和不稳定性、人为性、经济增长模式的单一性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高标准性等特征。针对开发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今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北极地区逐渐发展为世界政治的一个热点,北极地缘政治局势处在快速的变化发展之中。地缘政治格局是控制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一个结构因素,分析地缘政治格局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变动的地缘政治现实关系。本文在地缘政治格局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以此分析了冷战后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Roger Keil 《Urban geography》2013,34(10):1589-1602
ABSTRACT

This paper offers reflections on a body of work that has been produced under the label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This term has its roots in speculative work by French writer Henri Lefebvre in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and has recently been popularized by a new generation of critical urban theorists. In this commentary, I propose that Lefebvre’s idea of planetary urbanization (and the aligned concepts “complete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ociety”) offer a way to think productively about post-capitalist possibilities. Making reference to early writings by Marx and Engels about communism and the end of human pre-history, I argue that planetary urbanization presents a terrain for liberation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capitalist histories. Given that this terrain is currently defined by the domains of neoliberalism and climate change a new politics is necessary to unlock the possibilities of urban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19.
松嫩平原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文章论述了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资源潜力和生态功能,针对资源开发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了不合理资源开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表明: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对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合理开发湿地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只有合理开发利用湿地才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区域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河下游垦区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许英勤  徐曼 《干旱区地理》2004,27(2):193-198
以塔里木河下游垦区为研究区,对其1986~2000年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变化主要体现在:(1)随着人类土地开发利用的程度提高,区域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主要是以人类活动造成的灌木疏林地、低质草地和草地的退化为主;其次,人工绿洲的开垦多在这三类用地上;此外,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淹没了部分这类用地。(2)从斑块的绝对面积来看,始终是以荒地和低质草地为主,且荒地、水浇地、水田、水域和沼泽在两个灌区都是逐步增加的,荒地面积的增加反映了研究区生态退化趋势较为严重。(3)从斑块转移概率来看,研究区居民地、荒地、低质草地以及水浇地至少有94%以上的面积是保持其原来状况的;而沼泽的转移概率达到84%以上,主要转移为水域。反映了区域绿洲景观的主体仍然是以荒漠为背景的强烈人为干扰的人工绿洲景观.以及人工绿洲对水资源的依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