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雯娟 《地球》2012,(12):68-69
玛雅,一个曾经活跃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热带雨林中的古老民族。1200多年前,在中美洲现今危地马拉地区,出现过一个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公元七八世纪时的玛雅社会已具有高度发展的、完善的阶级制度,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阶层组织。玛雅,像神一样美丽的名字,我们用探望星空的目光与它接触,我们喜欢它被层层迷雾包裹的样子。它站在那里,关乎人类、历史和智慧,它欲言又止,  相似文献   

2.
可作为地震短临前兆的一种地电阻率加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心恒  周郧生 《地震学报》1991,13(2):243-247
在地震预报研究中,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固然需要,但更有实际意义的应是短临预报的探索.以往人们对地电强度与方向变化的研究已较多,但对短临预报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甚少. 一、资料处理的物理依据与方法 从地球物理角度来看,要研究一个地下介质物理量的变化,首先要研究的应是它的幅度、方向与变化速率.对地电中最主要的地电阻率ρs变化的研究,前两者已研究较多,下  相似文献   

3.
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及洪水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万荣荣  杨桂山 《湖泊科学》2004,16(3):258-264
干旱与洪涝灾害已成为全球关心的重大问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雨水的截留、下渗、蒸发等水文要素及其产汇流过程,并进而影响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加大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深入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和总结已进行的有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及洪水响应研究工作进展,讨论了其研究内容、方法及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4.
袁立明 《地球》2012,(7):56-57
由于公众的普遍关注,电磁环境问题已从单纯的科学和医学问题,扩展为更大范围的社会问题。从高压线、变电站等极低频电力设施,到手机、无线基站等射频设施,再到日常生活中的汽车、节能灯及防辐射产品等,我们似乎身处一个"电磁辐射"无处不在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引言本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已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人口和基础设施的增加,以及居民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显著变化成为当今城市的典型特征。最近数10年地震造成的数以千计的严重伤亡事故和数以百万美元计的经  相似文献   

6.
1989年洛马普列塔地震提供了一个检验某些设想的机会,这种设想认为地震前可能会出现固体潮应变幅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已被当作测定孕震带中弹性参数的前兆性变化的有效方法而提出来。我们分析了位于震中40公里内和破裂带南端约10公里内的两套钻孔应变仪连续运行所得的数据。一份关于其中部分数据的初步报告错误地推断,在地震前的一年内曾发生过重要的潮汐导纳变化。现在我们不能确定M_2和 O_1波潮汐幅度中的任何前兆性变化,并推测杨氏模量的任何大尺度的改变都必定在2%以内。如果这些结果带有普遍性的话,我们断定,地震前弹性材料特性的这种变化不会发生在未来震源区的整个实体内。此类固体潮幅度的变化不能视为有实用价值的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7.
M.  Stupazzini  J.  de  la  Puente  C.  Smerzini  M.  Kaiser  H.  Igel  A.  Castellani  袁美巧 《世界地震译丛》2010,(2):54-71
在19和20世纪,地震观测者主要记录地震引起的平移波场,而缺乏对旋转运动的观测和研究。我们的目的是进一步认识地面旋转运动及其与平移波场的关系,着重研究离震源几个波长的近场,在那里可能需要考虑与旋转运动有关的破坏。通过收集大量已公布的强旋转运动数据,得到了一幅包括可获得的旋转振幅及其变化值的基本图件。为了得到更加详细的图件,我们对在格勒诺布尔谷发生的一个走滑型地震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维数值研究,通过对那里的地形、震源和场地效应相结合,从而产生了逼真的波场。根据旋转和平移的峰值振幅,以及它们与土壤非线性和震源方向性这两个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了合成数据集。在软土层上测得MW6.0级地震的峰值旋转运动量是1mrad,峰值旋转速率是10mrad/s。这些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震源位置、场地条件和地形特征,这些因素会导致20km内的值发生几乎一个数量级的变化。最后,我们利用峰值地面速度(PGV)和峰值地面旋转量(PGω),对数值模拟的结果和类似条件下通过台阵技术得到的野外资料(帕克菲尔德)进行对比,以研究浅源中等大小地震在近场所预期的平移与旋转运动振幅的关系。我们的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过去研究中的观测值拟合良好。再有,PGV/PGω比值的空间变化呈现出一个趋势,而这个趋势与研究所选择模型的速度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8.
地震保险净费率之厘订的工程学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探讨了国家赈济地震灾害的模式、保险业的营运特征以及工程项目抗震防抗的基本着眼点之后,本文认为开展法定的地震保险业务应具有巨大的宏观与微观社会经济效益,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震害预测技术业已取得的成就为基础,本文提出了一个地震保险净费率之厘订的工程学方法,它不仅可以为将来可能产生的地震咻险业务服务,而且也可以用来透视在目前企业与家庭财产“一揽子”保险体制下,保险公司已承担地震责任,我们希望此法具有  相似文献   

9.
全球气候突变已成为全世界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准确地预测全球温度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度,我们必须对全球大气温度进行更为广泛更为精确的测量,研究和发展测量大气温度的新方法。由于全球年平均温度变化不过零点几度,相当于其绝对温度的千分之几,由直接测量全球数千个测点的气温来准确估算全球大气平均温度及其变化是困难的。因此,找出一些依赖于气温的涨落而非线性变化的物理参量是很有用的。这样,测量那些参量的明显变化可以准确地确定温度的细微变化。同地球一电离层谐振腔以及全球范围的闪电活动相联系的舒曼共振的振幅就是这样一种物理量。舒曼共振是一种全球性的电磁现象,它能敏感地反映整个热带大气的温度变化。这就是说,在全球任何一个背景噪声较低的地点设置一个舒曼共振台站,可由这一台站纪录的舒曼共振幅度的明显变化推断全球热带大气气温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10.
探究了地震构造区内地震相对震级大小分布或b值系统地取决于断裂类型的假设。因为b值已被证明与应力成反比,我们希望发现b逆断〈b走滑〈b正断。我们针对意大利的例子检验这一期望。我们首先建立了地震构造分区模型,它包含10个不同的构造区。然后基于震源机制用初动和全波形的矩张量之和表述每个构造区断裂类型的特征。我们计算了每个构造区的b值,发现逆断层区的b值最低,在0.75~0.81之间,正断层区的b值最高,为1.09,走滑区的b值居中,介于0.9~0.92之间。我们的结果表明,b值作为所有地震危险性评估的一个关键参数,应该根据当地的断裂状态确定。另外,地震构造分区模型中应将b值的变化作为一个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11.
地球科学的新使命——认知和发现非传统矿产资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非传统矿产资源是指受目前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尚未发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及尚未被看作矿产,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矿产资源,面对矿产资源需求供给日益严峻的局面,认知、发现和开发利用非传统矿产资源是一个十分重要、但目前尚不被广泛重视、也未开展系统规划和研究的领域。作者指出:(1)“新的地球物质资源观”,即地球的一切固、液、气体物质均为资源,只有已认知、已发现及已利用资源和尚未被认知、尚未被发现和尚未被利用资源之分,资源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甚至资源已不仅局限于地球物质,(2)地球物质资源是随时间、空间而变化的技术、经济、环境、市场、人文等因素的函数,资源是一个随时间推移和空间不同而变化的动态概念,“传统”和“非传统”资源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概念;(3)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与开发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是一种更长远的资源战略储备;近期研究目标主要包括非传统矿产资源发现和矿产资源非传统方法研究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探究了地震构造区内地震相对震级大小分布或b值系统地取决于断裂类型的假设。因为b值已被证明与应力成反比,我们希望发现b逆断b走滑b正断。我们针对意大利的例子检验这一期望。我们首先建立了地震构造分区模型,它包含10个不同的构造区。然后基于震源机制用初动和全波形的矩张量之和表述每个构造区断裂类型的特征。我们计算了每个构造区的b值,发现逆断层区的b值最低,在0.75~0.81之间,正断层区的b值最高,为1.09,走滑区的b值居中,介于0.9~0.92之间。我们的结果表明,b值作为所有地震危险性评估的一个关键参数,应该根据当地的断裂状态确定。另外,地震构造分区模型中应将b值的变化作为一个输入参数。  相似文献   

13.
根据地方地震台阵和瑞典地震台网的记录,我们对1974年8-10月间瑞典中部格林基斯伯格(Grangesberg)铁矿山中总共469个事件的岩爆序列进行了调直研究,这些事件的震级在0.5到3.2之间(包括所有M_L≥1.1事件),因而已允许建立一个可靠的频度-震级关系,岩爆的时间历程、能量和应变释放都证明:反映岩爆本质的序列及一般的余震序列与区分得很清楚的活动性变化的四个阶段相似,主岩爆发生在1974年8月30日,震级M_L3.2,在间隔为38个月的调查研究期间,其余震序列实际上已趋于结束。本文讨论了震源机制(包括触发效应)。这是瑞典的第一个岩爆序列,已有可能对该余震序列的模拟进行详细的研究。除了所关心的该矿地震部分外,我们还希望所得结果对矿山规划和矿山开采具有实际意义,即该序列的分析结果也可以在瑞典的其他矿区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地震成因的核反应堆假说地震成因问题是一个复杂问题,我们应从各个方面去探讨,自1965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地震考察队成立我国第一个震源物理组以来,我们已从力学、热学、电学、磁学诸方面讨论了震源物理问题,在该短文中我们简要讨论核物理在震源物理方面的应用。如所...  相似文献   

15.
在一条正好位地东北日本的活动大断层上的一个灵敏测点测到了地震有关的地下水氡变化。成功地应用基于贝叶期统计方法的时间序列分析,消除了水氡观测资料中的背景变化,使我们能够详尽地检验与地震有关的变化。对水氡资料中测到的氡值异常,我们建立了变化幅度和续的着据;并氢氡值变化保持在大于2δ(δ是整人观测期间的标准偏差)水平,而且特续在1天以上的定义为异常。其中的大多数异常被证明与日本东部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大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简述当前在太阳坐标系中分析太阳风观测,研究太阳风三维结构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太阳风参量太阳磁纬变化的概念,即在新的太阳磁坐标系中组织太阳风观测资料,分析太阳风参量相对于行星际电流片(而不是相对于太阳赤道)的空间分布。我们已做的1974年飞船观测资料分析和1976年行星际闪烁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存在着一个一致的合理的太阳风流速太阳磁纬变化规律。由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太阳风参量随太阳磁纬变化的背景太阳风模式。这模式不同于以前的各种无结构背景风模式(低速、平均、高速等)。文章最后讨论了这一背景结构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发生前后,观测到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已不乏其例。但亦有许多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表面上看与地震的发生并无直接联系。1984年5月山东菏泽地区发生的一组地下水事件,虽然其特征与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下水异常变化有某些共性,但之后并未在当地发生较强地震。5月地下水事件表现在地下水物理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化学成分的变化上,以井水位升降、发浑、冒气泡、翻花为主要表现形式。一般井孔异常变化持续了半月左右,个别井孔持续时间长一些。在这组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对事件的具体内容、环境条件、可能的气象、水文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地下水事件的特征,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1975年辽南地震曾被我国地震工作者预报了。然而1978年5月18日的强余震在震前却毫无觉察。我们发现强余震与主震位于同一个震源断裂带上,震源深度相近,震源机制也几乎是相同的。这些共同点决定了它们在预报指标上必然也有共同之处。本文应用调制模式,较好地解释了辽南主震和强余震的时间预报。调制模式指出,在大地震前,包括震源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已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因能够调制震源区和其附近的过程。这种被调制了的震源过程所产生的前兆与外因是同步的。当发现这种同步性时,我们就应当警惕地震的发生。文中用水氡、地气和水位变化与外因的同步性,具体讨论了主震和余震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9.
天气指某一个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大气中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可表现为各种瞬息万变的天气现象,这些天气的分布和变化是由不同时空尺度的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与民生息息相关,其发展演变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点领域.天气学的发展与观测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数值模式的发展密切相连.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建设观测网,到目前已建成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地基、空基和天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特别是新一代稠密雷达网以及风云卫星系列的发展以及多次大型野外观测试验的实施使我们对天气的认识从宏观的天气形势深入到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精细热动力、云微物理结构和演变特征.观测系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理论、数值模式和模拟的发展,中国已由初期主要以引进国外模式为主发展为目前主要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模式系统,基于高分辨数值模拟结果对不同尺度天气的发生发展机理和可预报性有了深入理解.此外,天气学已由初期的独立发展逐渐向多学科交叉方向转变,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与天气演变之间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大气科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文章重点回顾过去70年来中国在对天气演变起重要作用的天气现象及其短期变化过程的物理本质、演变规律和预报方法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科学和技术成果,主要根据正式发表的文献从大气动力学、天气尺度天气特征、台风及热带天气、强对流天气特征、数值天气预报及资料同化,以及天气与气候、大气物理及大气环境等交叉领域六个方面分别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改革开放25年,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每隔十年经济社会发生一次大变化。第一个十年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以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的台阶。第二个十年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中国经济社会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重要的动力源,迅速地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到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量已达到4.16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大国。第三个十年,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