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减隔震技术作为结构抗震主流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多项相关规定[2]-[3],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以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在民用建筑工程也有较多的应用,特别是超高层等对地震敏感的建筑,对减隔震技术有比较迫切的需求。相比较而言,目前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以云南电网省级计量检定中心业务用房项目中实际应用的减隔震技术为例,介绍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分析过程,为后续电力工程中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及住院楼进行了隔震分析与设计计算,主要内容包括隔震层支座的布置与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的计算、隔震层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和拉应力的计算、隔震层支墩及支柱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分析。通过隔震与非隔震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说明隔震设计是合理可行的,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的阻尼比,减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建质[2014]25号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加强宣传指导,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4.
张富有  刘汉龙  崔艺斌 《岩土力学》2006,27(11):1927-1930
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分析了地震作用下并联基础隔震结构层间最大位移的概率统计特性,导出了其均值和均方差的计算公式。选用一个采用并联基础隔震的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作为数值算例,通过地震随机响应分析,得出了隔震结构各层层间最大位移的均值及均方差响应,通过增大上部结构自振频率与隔震结构自振频率的比值以及增大隔震层的摩擦屈服剪力都可以降低隔震层最大位移的均值响应。  相似文献   

5.
隔震技术在防震减灾中心大楼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是十五期间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体系工程的一个项目 ,也是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大楼主要承担全省地震监测、预报中心 ,通讯网络中心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 ,地震科普宣传中心等功能。为了保证大楼各系统安全 ,大楼设计施工采用叠层橡胶支座隔震技术 ,通过设置水平柔性隔震层使结构体系柔化 ,以达到减少或改变结构的水平地震力作用。不仅能在强地震中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和地震值班人员的安全 ,而且能够保护结构的装修和仪器设备免遭破坏 ,从而确保人数整体功能在紧急状态下能得以正常运行 ,为应急指挥、抗震救灾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有限元软件YJK,以某高层框剪结构隔震设计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出发点,着重研究高层隔震建筑设计中隔震层布置位置问题,通过分析隔震层布置在不同位置时的周期与楼层剪力等隔震效果,为大底盘结构隔震层布置位置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以期为隔震建筑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7.
科学地利用建筑加层技术解决既有建筑物的扩容,并保证建筑物后续使用安全,同时,更好地实现既有建筑节能,已成为政府和相关企业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既有建筑加层加固改造的同时建筑寿命也得到了延长,建筑寿命的延长是最大的节能。本文重点介绍既有建筑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加层的选择原则、加层形式以及隔震托换技术在加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富有  常业军  朱玲 《岩土力学》2006,27(Z2):743-747
并联基础隔震结构是由橡胶隔震支座与摩擦滑移隔震支座并联组合形成的隔震结构,结构中两种型式的隔震支座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效地降低隔震结构的造价。由于两种隔震支座竖向刚度的不同,在地震作用下,隔震层发生水平位移时,将引起轴力由橡胶隔震支座向摩擦滑移支座转移,这种轴力的重新分配对整个系统是有利的,使系统可以根据水平地震作用的大小来改变系统本身的耗能能力。根据合理的假设,推导了该种结构隔震支座的轴力随水平位移的变化关系,得出摩擦滑移隔震支座的力与位移曲线呈蝶形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隔震技术     
通过对地震的应力分析,建筑物抗震设计应该考虑对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控制。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采用减震调整结构应力特性,使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显著减小,因此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控制地震反应的技术。  相似文献   

10.
针对常规摩擦阻尼器的起滑力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CFDS),它由非线性硬弹簧和摩擦阻尼器串联而成。当地震较小时,摩擦阻尼器处于附着状态,非线性硬弹簧发挥作用,防止隔震层位移过大;当地震较大时,非线性硬弹簧的变形则保持不变,摩擦阻尼器处于滑动状态,通过摩擦阻尼耗散能量。建立了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指出摩擦阻尼器处于附着和滑移2种状态下边界条件。据此研究了常规强震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复合摩擦阻尼装置对橡胶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仿真分析表明:安装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显著降低隔震层位移的同时,对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均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并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阻尼器会在附着和滑移2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详细研究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3个参数对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由于摩擦阻尼系统参数的变化导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因此最优参数的取值与输入地震波类型和地面加速度峰值有关,并且不存在使隔震层位移和上部结构加速度同时达到最小的最优参数,因此需要设定合适的控制目标以确定适当的阻尼系统参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三维模型基础上,设置所在不同的隔震层位置,对所建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输入选定的不同地震波,通过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层间隔震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减震效果,同时讨论不同位置的隔震层对结构变化规律和减震效果的影响,从而验证层间隔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资讯     
关键词抗震防灾隔震减震技术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召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昆明组织召开了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勘察设计》2014,(3):32-33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4.
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召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昆明组织召开了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5.
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及地基处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分析了地基失稳,计算震陷值及差异震陷等地基失效形式和液化土层的隔震作用,研究了液化指数、地基失效、液化土层隔震与多层房屋震害的关系,根据液化土的双重作用原理划分了液化危害等级,并提出了建筑场地地震液化危害评价方法和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液化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了土−桩基−隔震支座−核岛结构和土−桩基−核岛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采用橡胶铅锌支座作为基础隔震,放置于桩基承台和上部核岛结构之间,地基土采用某工程场地的均匀粉质黏土,试验输入的地震动时程,是由美国核电设计的 RG1.60 反应谱拟合而成。试验结果表明:隔震支座不仅可以改变上部结构频率、减小加速度和反应谱幅值大小,还可以减少下部桩的弯矩,起到降低上部结构的反应的隔震作用。但隔震支座的使用会改变桩基础的弯矩分布,核电工程采用隔震支座时应对桩基受力和变形进行特殊抗震设计,以保证土−桩−上部结构整体系统的抗震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基础隔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隔震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应用基础隔囊技术在中国已建造了数百幢建筑结构物。综述了基础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和在深入推广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楼作为省政府的地震应急指挥场所 ,必须确保地震时大楼内呼项功能和技术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和工作 ,采用隔震技术将对此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4月 2 9日 ,省建设厅在福州召开防震减灾中心楼隔震技术论证会 ,就防震减灾中心楼地下室柱顶设橡胶隔震垫的隔震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根据评审专家组的意见和有关隔震设计的规范要求 ,省建设厅要求设计单位对设计图纸进行修改完善。 5月 1 2日 ,防震减灾中心大楼设计单位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再次邀请了国内隔震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并对设计图纸进行了再次修改防震减灾中心楼完成…  相似文献   

19.
映秀—卧龙公路沿线汶川地震地质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映秀—卧龙公路是汶川地震灾区距震中最近、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条公路,本文对沿线地震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依据震害特征,将沿线震害划分为斜坡中上部强风化岩体及土层失稳、结构面切割岩体崩滑失稳、滑坡、泥石流等4类,并分析了沿线震害发育规律。调查表明:龙门山后山断裂两侧地震地质灾害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深大断裂的消震隔震效应,地貌放大效应,地质结构等三方面因素决定的。通过134条实测剖面分析,研究了地震失稳斜坡坡度和失稳部位。地震诱发失稳斜坡坡度在33°~84°之间,主要分布在41°~65°之间,可以认为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灾害主要发生在40°以上的斜坡。斜坡失稳部位主要分布在斜坡中上部以及地貌突出部位,主要失稳部位在0.4坡高以上。从研究斜坡动力失稳的角度,将沿线斜坡划分为基岩-土层及强风化层斜坡地质结构、不利外倾结构面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状构造基岩斜坡地质结构、块碎石土层斜坡地质结构等几种地质结构模型,分析论述了各种地质结构相应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及特点。  相似文献   

20.
<正>著译者:庄海洋于旭,版次:第一版,出版时间:2016年3月,开本:小16开,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装帧:平膜,标准书号:978-7-112-19056-0,页数:136。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完成的专著。隔震技术是结构抗震领域中的一个热点。作者通过本书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在此领域的研究高度和深度。本书共包括10章,第1章绪论;第2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第3章土-桩-隔震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第4章刚性地基上隔震结构动力反应的模型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