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地质》2012,(4):17-17
究竟什么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大轨道?为什么中国大地空间距离如此之大,气候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物产禀赋差异如此之大,却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成许多小国?甚至仅就汉族来说,成分如此复杂,源流五花八门,说话口音差异如此之大,却能将文字统一起来?为什么各民族生活习俗不同,  相似文献   

2.
汤冰 《湖南地质》2011,(1):52-52
根据有关统计,从2007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就落实保障住房供地连续发布了12个文件,最新一个涉及到此方面的文件正是204号文。就同一主题连续发布政策的频率如此之高在国土资源部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国內加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地质研究程度的时刻,介绍国外近一、二十年来区域地质工作的一些重要进展,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因为,世界地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总结全球的地质历史和发展规律,不了解中国这一重要局部的地质情况及其特征是办不到的,而要深入探讨中国的区域地质特征并正确阐明其发展规律,不了解全球地质和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工作概况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科学》1976,11(2):116-119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已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  相似文献   

5.
孙枢 《地质论评》2002,48(6):576-584
中国地质学会已有80年历史,中国地质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近代地质学在华夏大地上扎根成长,成为中华民族近代科学技术和近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质学已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学科体系,它已成为数以十万计的地质工作者和数以百万计的地质队伍职工宏伟实践活动的基础,它的奠基和发展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回顾过去、审视现在,还是展望未来,都不是一篇短文能以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板块一词在板块构造中原指岩石圈的运动单元,此处借来用以指一个在物质,年龄,演化,构造上具统一性质的地质体——大陆岩石圈板块。本文是作者《中国板块的年龄结构模型》一文的铺垫,先对板块的定义,类型,生长与年龄等问题作一理论上的探讨。 标准大陆 如果存在一个物质-年龄-构造-演化统一地质体——大陆岩石圈板块,那么什么时候,什么样子算做它的形成?根据流  相似文献   

7.
张之淦 《中国岩溶》2007,26(1):1-10
就岩溶圈系统做了几点较为展开的讨论。回顾了近代岩溶学三种“范式”的更替历史。从生产实践需要和认识论两方面论述了当前物化岩溶学研究对象的必要性,认为建立岩溶圈概念有助于妥善完成这一变更。阐述了岩溶圈的结构、边界、分类和认识方法。确信用系统论指导认识岩溶圈,不仅可以提供一个有效的认识框架,还能够整合岩溶学历史上演化论和解析论研究的全部成就,更好地服务生产,并使岩溶学走向成熟。同时,也寄希望于它能够提供一个契机促进中国人文- 自然地理和地质- 地貌两个岩溶研究方向合并为统一的岩溶学科。   相似文献   

8.
中国第四纪冰期历史、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研究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历了初创阶段、以研究东部为主的争论阶段和以研究西部为主的创新阶段3个发展时期,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系列,深入地认识了冰川的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否定了长久以来的“中国东部第四纪古冰川”和“青藏高原统一大冰盖”两大争论问题.中国第四纪冰期最早可能起源于早更新世的...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质》2013,(4):495-495
云南盛产宝玉石和精美矿物晶体,历史上一直是中国与南亚商贸交流“珠宝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国内外罕见在一个省域范围内发现如此绚丽多彩、种类繁多宝玉石的省份。至今,与宝玉石、矿物晶体相关的论著不下几十本,但大多数偏重于鉴赏、科普、评价,很少全面、系统介绍云南宝玉石资源产地、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以及成矿规律、代表性矿床(点)。2013年5月,由云南省资深地质学家、宝石专家、珠宝行家吴世泽撰写,云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璀璨之美——云南的宝石及矿物晶体》一书弥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0.
蒋丰 《河南地质》2008,(3):36-36
人类从原始氏族社会开始,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社会不断进步,尧、舜、禹三代之后,禹的儿子启废除统治权禅让的传统,夺权成立父子相承的国家——夏。夏也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我们今天对于夏朝的了解相当贫乏,只有少数文献中一些零星的记载。如果能找到夏朝的国都遗址,我们就不会对夏代如此迷茫,但作为华夏第一都的夏都到底在哪里,是长期困扰历史学家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法定计量单位,是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用法令形式颁布的统一计量单位。我国从1959年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以来,全国推广米制、改革市制、限制英制和废除旧杂制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适应我国四化建设和扩大国际交流的需要,1984年,我国发布了一系列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法令和文件,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计量制度的重  相似文献   

12.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中国古建筑主要是木石结构,我称之为木石的史书,综合的艺术,历史的见证。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中国历代的各种建筑,宫殿、园林、寺庙、民居等,都是实物的历史,历史凝聚在了这些实物身上,它们也验证了历史。——罗哲文  相似文献   

13.
1918-1927年,放在当时烽火连天、波涛汹涌的背景下,这实在是算不上一个重要的时段。 可是,正是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看似不那么重要的9年,实际上却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整个方向,改变了今后的整个中国。  相似文献   

14.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中。应该说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它不仅表现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变化 ,而且也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创新的时代 ,科学文化的时代。创新不仅要求我们物质上创新 ,理论上创新 ,而且必然导致科学文化的创新。现在这一切是如此静悄悄的 ,但却像深层流一样的已经到来。使我们曾习惯于暴风骤雨式的变革的人们 ,在这个时代里 ,对现实的感觉不是那种“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胫警悟 ,而是“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警觉。历史的好处就是因为它是过去的现在。在…  相似文献   

15.
地质历史上的二叠纪、三叠纪,正是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多样辐射的时期,也是低等四足类相互更替的时期。那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盘古大陆,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南海北陆的格局。山西位于华北古陆上,这片土地出露着大面积的三叠纪陆相地层,无数的科研机构、专家学者都曾来这儿工作过,并在这里发现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肯氏兽动物群"。本文简要介绍了该动物群的研究历史、多样性概况、时代讨论及在生命演化史上的意义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跨世纪的中国地球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展之中的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历史最为悠久的科学分支之一,也是最早引入中国的现代科学之一。作为一门已有数百年历史的科学分支,地球科学在今天的发展状况,是每一个关注地球科学进展的人都十分感兴趣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17.
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本文试图根据已出版的文献和一些同事们的手头资料(图1)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我们对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特征和板块活动轮廓的一些初步设想。川西和滇西在地质上是青藏高原的东南延伸部分,其发展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在这里把两大地区加以统一考虑,换句话说,我们试图分析整个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发展史,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8.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增滑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三、利用和争取优惠政策的渠道。(一)合规性资产评估。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但是,目前各单位无论在说法上还是做法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处理不好既有国有资产流失之嫌,又有背历史包袱之苦。根据先走一步单位的经验教训,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是当前全球变暖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古鉴今,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现代人类应对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宝贵的借鉴。总结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研究领域的成果,归纳得到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若干认识及其对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主要结论是: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总体特征是"冷抑暖扬",但影响与响应存在区域差异;社会经济的衰落与百年尺度的气候由暖转冷呈现同期性,与暖期相伴的社会快速发展会增加社会对资源、环境需求的压力,导致社会脆弱性加大;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因时、因地、因主体而异;而以政府为主导的主动因地制宜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