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将21世纪的新世界秩序称之为‘共生秩序’,或是‘共生的时代’。"[1]——黑川纪章黑川纪章(Kisho Kurokawa)(图1)[2]是战后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建筑师之一,他与矶崎新、安藤忠雄并称"日本建筑界三杰";黑川纪章不仅在日本建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也是国际建筑领域的一颗璀璨之星。黑川纪章的一生无论在建筑设计实践领域还是在建筑理论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他凭着出色的建筑成绩,一生获奖无数,主要包括:1965年获得Takamura Kotaro设  相似文献   

2.
正建筑是人类生活的固定舞台,充满着代代相传的情感,是公共性事件、私人的悲剧以及新旧的人工物的剧场。[1]——阿尔多·罗西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图1)[2]是一位集理论家、画家、作家、哲学家于一身的建筑大师,在建筑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罗西一生笔耕不辍,致力于城市建筑学的研究,他的理论涉及到文化的不同层面,并受到世界建筑界的广泛重视,被视为真正的革新家,同时  相似文献   

3.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图1)[1]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同时也备受争议。卡拉特拉瓦是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逐渐闻名于世的,他设计了众多桥梁,较为著名的有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同时,他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等极具艺术感的火车站。卡拉特拉瓦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以及因经济危机被迫停工的芝加哥螺旋塔[2]。虽然,他还未获得建筑界的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但在他设计的2004年雅典奥林匹克中心荣膺第61界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后,他的名字便开始倍受世界建筑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4.
正"光一直在我的作品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我很喜欢早期的立体派雕塑,没有了光,就无法欣赏它们,建筑也一样。对我来说,光对建筑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贝聿铭贝聿铭(I.M.Pei,图1[1]),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贝聿铭荣获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在颁奖典礼上,评委给予了他这样的获奖词:"贝聿铭向我们展示了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建筑形体,他作品的意  相似文献   

5.
正对我而言,真实的魅力就是一种"炼金术",它将客观物质转化为人类的感知,即在建筑空间中获得某种情绪或感受到材质、物质和形式存在的瞬间。[1]—彼得·卒姆托彼得·卒姆托(图1)[2]是—位令全世界同行钦佩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是聚焦性的、毫不妥协并量身定做的。他所有的建筑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无限的存在感。他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把清晰、严格的思考和诗一  相似文献   

6.
<正>"克服建筑的存在性,推出一种永久性的,怎么看都是建筑的建筑,打破形式与功能之间所谓的必然联系,是我建筑设计中的重点。"[1]——彼得·艾森曼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图1)[2]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理论家和建筑师之一。同时,他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是当今国际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有颇高的评价。他首创性地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  相似文献   

7.
正"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1]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图1)~[2]是20世纪现代建筑有机功能主义代表人物,他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均有所成就。"埃罗·沙里宁的父亲伊利尔·沙里宁是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之一"~[3],他在接受父亲建筑设计影响的同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成为现代国际主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George Rogers)(图1)[1]在建筑界拥有显著的全球影响力。作为"高技派"[2]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设计的伦敦洛伊德大厦、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欧洲人权法院、香港汇丰银行等都成为上世纪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9.
<正>"赋予生命的形式需要反映潜在的物理现实。建筑只有植根于建筑的生活传统才能成长。"[1]——西萨·佩里(Cesar Pelli)(图1)概 述西萨·佩里是当今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主要以设计摩天大楼而被人熟知,曾经被《纽约时报》称为"最致力于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摩天大楼建筑师"。他最初因为对玻璃幕墙的创造性设计而声名鹊起,因其代表性作品——太平洋设计中心,而成为"银色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西萨·佩里  相似文献   

10.
正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图1)[1]是当代炙手可热的女建筑师,她在设计中将空间认识以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典范,向竞争激烈的日本建筑界证明了自己。1995年,她和比自己小10岁的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一起成立了SANAA事务所。他们合作默契并不断获奖,2004年设计完工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2010年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奖。妹岛认为,"建筑是一  相似文献   

11.
正矶崎新是日本著名的艺术家、建筑思想家和建筑大师,他荣获了2019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作为一位引领世界建筑创新潮流的建筑大师,他在后现代建筑思潮中,表现出了从根本上反对教条形式设计的倾向。他在建筑界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他甚至被日本建筑界誉为可与传奇革命家切·格瓦拉相媲美的人。他的建筑思想极具探索性,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他始终希望自己是一个"自由人",在参加竞赛时,他每次都会将作品前面代表国籍的牌子拿掉,他希望别人将他当作一位世界国籍的人。在日本,矶崎新被称为"传奇",他与当时的日本建筑大师黑川纪章和安藤忠雄被合称为"日本建筑设计界三杰"~([1])  相似文献   

12.
1 吴良镛、王澍分别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我国建筑界首次获得这两项殊荣 2月14日,两院院士、著名的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为其颁奖.2月28日,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揭晓,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第34届普利兹克建筑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出席了5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颁奖典礼.这是我国建筑界首次获得这两项殊荣,这也表明了中国建筑的成就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可.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师再也不能被正统现代主义的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慑服了。我喜欢建筑要素的混杂,而不要‘纯净’……我赞赏凌乱而有生气甚于明确统一。我容许违反前提的推理,我宣布赞成二元论。"—罗伯特·文丘里[1]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图1)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思想对国际建筑设计行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1966年出版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及1972  相似文献   

14.
正我通过可以体现建筑物周遭各种颜色的白色来体现自然。天气晴朗的日子,你会看见建筑物的白色反射天空的蓝色;而在阴天,建筑物则反射出灰蒙蒙的颜色。[1]——理查德·迈耶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图1)[2]是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感觉清新、脱俗。他善于利用白色来表达建筑  相似文献   

15.
2月28日,对于中国建筑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49岁的建筑师王澍教授,荣获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他成为中国公民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人,也是该奖项最年轻的获奖者之一。今年5月25日,王澍将在北京领奖。对于普通杭州市民来说,王澍的作品早就诗意地与杭州山水融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16.
<正>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图1)[1]。他的建筑设计哲学从康德的思想中获得启发,认同日本禅宗和中国传统哲学,讲究万物归本,终究回归混沌。在他的著作《新建筑入门》中,其"反造型"的建筑哲学已基本确立。此后,他将自己对于哲学的体会赋予建筑作品中,致力于建造"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2]。他的作品也许不以极具标志性而出  相似文献   

17.
<正>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图1)[1]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独具个性的品质以及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洞察而受到普遍关注和认可。西扎的作品遍及欧洲各地,获得过普利兹克奖、欧洲建筑奖、哈佛城市设计奖等一系列建筑界重要奖项,并在柏林、里斯本、威尼斯、萨尔兹堡等地的多项设计竞赛中胜出。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一名建筑师,我设计了美丽的建筑物。但同时,建筑师应该有社会责任[1]。—坂茂坂茂(图1)[2],日本建筑师,现年59岁,目前在东京、巴黎和纽约设有工作室,被称为建筑界的奇才。他不仅为私人客户设计优雅且富于新意的作品,而且将同样具有创造性的众多设计方法,广泛运用于人道主义事业。20年来,坂茂奔波于世界各地的灾害现场,同当地民众、志愿者合作,为灾民设计  相似文献   

19.
正建筑就是建筑。它不可能像书一样被阅读,它也不可能像画廊里的画一样有致谢名单、标题或标签。建筑的力量在于观者看到它时的直击人心的效果。[1]——雅克·赫尔佐格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师雅克·赫尔佐格(Jacques Herzog)(图1左)和皮埃尔·德·梅隆(Pierre de Meuron)(图1右)是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二人合作创办了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并共同获得了2001年第23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筑界喜迎两大盛事: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荣获2012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无疑为中国建筑界送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同时萌发的还有对中国建筑创作方向的思考。藉着春风,本刊专门策划了"中国建筑创作往何处去"专题,集结建筑界多位专家、学者的思考,对当前如何树立正确的中国建筑文化、形成主流建筑设计风格以及确立建筑创作方针等问题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