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解大兴安岭北段晚中生代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信息,利用电子探针对晚侏罗世霍洛台铜钼矿床和早白垩世宝泉矿床成矿岩体中的黑云母开展了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黑云母均为镁质黑云母,成矿岩浆为活动陆缘构造背景下壳幔熔体混合的产物.黑云母温压计计算结果显示,霍洛台和宝泉黑云母的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38~761℃、67~95 MPa和725~749℃、102~141 MPa,对应的深度分别为2.55~3.60 km和3.85~5.33 km.黑云母氧逸度位于HM缓冲剂附近,指示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而黑云母适中的lg(fHF/fHCl)、lg(fH2O/fHCl)和lg(fH2O/fHF)等卤素逸度比值,指示岩浆具有同时产生Cu和Mo矿化的条件.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大兴安岭北段地区晚中生代良好的构造和岩浆条件触发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岩背花岗岩黑云母矿物化学研究及其对成矿意义的指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岩背火山-斑岩型锡矿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和含黄玉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矿物化学研究表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属于富铁黑云母,含黄玉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属于铁叶云母。含黄玉花岗斑岩的成岩温度为720℃~730℃,logfO2为-15.5~-15.7;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温度为510℃~550℃,logfO2为-19.2~-18.7。含黄玉花岗斑岩成岩温度、氧逸度高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成岩温度和氧逸度。与含黄玉花岗斑共存热液流体log(fH2O/fHCl)fluid值为4.29~4.99,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共存热液流体log(fH2O/fHCl)fluid值为3.15~3.67。因此,相对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含黄玉花岗斑岩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出的流体富F和Sn,即岩背含黄玉花岗斑岩岩浆演化过程分异出的原始流体以富F和Sn为特征,结合有关岩背Sn矿成矿流体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出岩背Sn矿成矿流体为岩背含黄玉花岗斑岩岩浆演化过程分异出的岩浆热液,相对于含黄玉黑云母花岗岩,含黄玉花岗斑岩与锡成矿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3.
《地学前缘》2017,(5):265-282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西藏特提斯构造域拉萨地块东段中南部。拉抗俄斑岩铜钼矿床黑云母分为岩浆黑云母和热液黑云母。岩浆黑云母和绢英岩化带的热液黑云母属于镁质黑云母,钾化带的热液黑云母属于镁质黑云母和金云母,具有富镁的特征,是斑岩铜多金属矿床的一个典型特征。成矿岩体花岗闪长斑岩,属于造山带钙碱性岩系,具壳幔混源的成因特点,并且其黑云母与角闪石共生。与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的热液黑云母相比,岩浆黑云母具有较高的BaO和TiO2含量。与岩浆黑云母和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相比,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具高Si和Mg(XMg),低Fe;而绢英岩化带的热液黑云母又比岩浆黑云母较高Mg(XMg)。岩浆黑云母温度为706~746℃,平均值725℃;钾化带热液黑云母温度为396~453℃,平均值422℃;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278~372℃,平均值331℃。拉抗俄矿床黑云母氧逸度较高,均为NNO,有利于铜钼矿化形成;从岩浆黑云母到钾化带热液黑云母氧逸度升高,有利于铜钼成矿物质的运移,而从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到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氧逸度降低,温度和氧逸度的变化可能是铜钼沉淀的一个原因。岩浆黑云母和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遵循"F-Fe avoidance"结晶化学规则,而钾化带热液黑云母F与XMg不遵循"F-Fe avoidance"结晶化学规则。岩浆黑云母、钾化带和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Cl与XMg均不遵循"Mg-Cl avoidance"结晶化学规则。黑云母化学成分记录了岩浆结晶过程中流体成分的变化。从岩浆黑云母到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再到绢英岩化热液黑云母,Ⅳ(F)和Ⅳ(F/Cl)逐渐减小,Ⅳ(Cl)逐渐增大。岩浆向热液演化过程中,F和Cl含量不断增加。岩浆-成矿热液F和Cl的含量的变化,对成矿物质运移和沉淀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岩浆黑云母到钾化带热液黑云母,再到绢英岩化带热液黑云母,lg(fHF/fHCl)逐渐减小,lg(fH2O/fHCl)和lg(fH2O/fHF)逐渐增大。岩浆熔体和热液流体存在很大差别;并且绢英岩化热液流体与钾化热液流体也不同,黑云母卤素化学也不代表一种单一的流体;绢英岩化热液流体混合大气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黑云母化学成分可以反映岩浆的性质和化学成分以及结晶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4.
浅成-次火山岩黑云母Cu,Au成矿示踪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浅成-次火山岩是许多斑岩型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矿质和流体的重要来源,斑岩体初始岩浆的Cu,Au丰度,CI,F含量及岩浆结晶时的氧逸度是其能否最终形成含Cu,Au流体的关键因素。黑云母是浅成-次火山中酸性侵入体中最常见的铁镁矿物,含有较丰富的Cu,Au及挥发分CI,F其Fe^3 /Fe^3 (Fe^3 Fe^2 )比值可以反映其结晶时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尤其是斑晶黑云母往往形成于岩浆流体出溶和去气作用发生之前,它能灵敏地指示其母岩浆的初始Cu,Au丰度和CI,F含量及氧化还原状态,因此,可以作为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的理想示踪矿物,并可用于浅成-次火山侵入人体的成矿潜力。在一些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分布区开展浅成-次火山侵入体黑云母的成矿示踪研究,对于解决矿床成因和指导找矿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相山铀矿田为中国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田,其中北部花岗斑岩型铀矿床资源储量占总储量的36.65%.虽然前人对相山矿田北部花岗斑岩进行了系统研究,但是关于花岗斑岩中矿物化学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相山北部花岗斑岩中黑云母及绿泥石进行了矿物化学分析,并探讨了成岩成矿意义.结果表明:(1)相山北部产铀花岗斑岩黑云母为铁质黑云母.花岗斑岩岩浆结晶温度为721~753℃,平均737℃,氧逸度lgf(O2)为?14.8~ ?15.7,形成压力为112~147 MPa,侵位结晶深度为4.1~5.4 km.岩石成因类型为A型花岗岩,形成于板内拉张构造环境,物质来源于上地壳部分熔融;(2)相山北部绿泥石为蠕绿泥石,属于富铁绿泥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绿泥石形成温度为230~271℃,平均值为258℃,属于中温热液作用范围;(3)花岗斑岩中铀的载体主要为黑云母包体中含铀副矿物.矿前期,热液流体交代黑云母形成绿泥石,使得黑云母内含铀副矿物中的铀活化转移为分散吸附状态的铀,被绿泥石等矿物吸附于矿物晶格表面或矿物裂隙,为成矿期热液提供了铀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报道了西范坪斑岩铜矿床原生和热液黑云母的矿物化学研究结果。通过对西范坪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成岩过程中岩浆挥发性组分演化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出富碱侵入岩成岩与西范坪斑岩铜矿床成矿之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即成矿流体来源于富碱侵入岩成岩过程中分异出流体。  相似文献   

7.
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东段,矿体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角岩型和独立金矿体4种类型。矿床中酸性侵入体中广泛发育岩浆黑云母,部分岩体较发育角闪石。本文在全面开展矿区地质调查和详细的钻孔岩芯编录的基础上,对含矿二长花岗斑岩和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以及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角闪石开展了矿物学及矿物化学研究,以揭示其成岩成矿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具有富镁高钛、高铝低硅、富钾贫钠的特点。与花岗闪长斑岩相比,二长花岗斑岩中的岩浆黑云母具有较低的TiO2、FeOT、MgO、MnO、Na2O、BaO含量,较高的Al2O3和SiO2含量。花岗闪长斑岩中的角闪石属于阳起石,具有高硅低铝钛、富镁钙贫钠钾等特征。黑云母和角闪石温度计计算结果显示,含矿二长花岗斑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40.1~783.8℃,平均为762.4℃;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50.3~766.9℃,平均为757.2℃;含矿花岗闪长斑岩中角闪石结晶温度为654.1~698.9℃,平均为680.3℃。黑云母和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指示,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为造山带钙碱性岩系、Ⅰ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NNO以上)及水含量,有利于铜、钼等成矿物质进入成矿流体中。  相似文献   

8.
王勇  唐菊兴  王立强 《岩矿测试》2016,35(4):440-447
热液黑云母的化学组成对于揭示早期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流体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邦铺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东段一个大型的斑岩型钼(铜)矿床,其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内热液黑云母广泛发育,本文对采自该矿床闪长玢岩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内的热液黑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热液黑云母的SiO_2、TiO_2、Al_2O_3、FeO~T、MgO和K_2O等主要氧化物的平均含量为38.95%、1.42%、13.55%、14.22%、16.23%和9.77%,具有明显的高镁低铁、高钾低钠钙等特征,且异常高的K/Na值(82.5)可能是指示斑岩型钼矿化的重要指标。依据化学组成估算热液黑云母结晶时流体的氧逸度和温度,显示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内早期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氧逸度特征,且深部流体平均温度(458℃)明显高于浅部流体(366℃),成矿流体从深部向浅部运移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力逐渐降低,导致钼、铜硫化物从流体中析出从而成矿。该成果为进一步研究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和成矿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黑云母化学成分差异可反映出岩浆岩的性质(全岩铝饱和指数、I/S型花岗岩)、氧逸度、挥发分特征并指示岩浆源区。为了探究不同岩浆体系的性质对成矿差异性的影响,本文选择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武山铜矿和江南造山带的竹溪岭钨(钼)矿相关的花岗闪长斑岩中的黑云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岩相学、主量元素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两地黑云母均富镁贫铁,竹溪岭岩体中的黑云母相对富集Li、Nb等不相容元素,而武山岩体的黑云母富集Ni、V等相容元素。基于黑云母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成岩体系与成矿体系的联系:武山铜矿与黑云母相平衡的岩浆体系具有高Cl、高氧逸度特征,有利于Cu富集成矿;而竹溪岭钨(钼)矿的岩浆体系具高F、低氧逸度特征,有利于W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0.
阳储岭斑岩型W-Mo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中部,是华南地区最早发现的斑岩型钨钼矿床。已探明WO3资源储量6.13万吨(平均品位0.2%),Mo资源储量1.69万吨(平均品位0.03%~0.06%),其成矿作用与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区内发育早期花岗闪长岩和晚期二长花岗斑岩,钨矿体以细脉状和浸染状产于二长花岗斑岩体内,而花岗闪长岩内未见矿化。两期岩浆活动与钨成矿的关系尚不明确,制约其含矿差异性的因素尚不清楚。本文以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两类岩浆结晶分异程度、氧逸度、岩浆流体卤素浓度,探讨其对钨成矿的制约。黑云母主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阳储岭两类岩浆岩均为壳源,但显著不同于S型花岗岩的Mg/(Fe+Mg)和AlVI值,指示其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黑云母的微量元素信息显示,相对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黑云母(类型一),二长花岗斑岩中的黑云母(类型二)显示低的K/Rb、Nb/Ta比值,高的Rb、Cs、Nb和Ta含量,表明其分异程度较花岗闪长岩更高,更有利于钨的富集。两类黑云母所指示的岩浆氧逸度均在NNO缓冲线附近,表明其母岩...  相似文献   

11.
Biotite is an important hydrated ferromagnesian silicate mineral in igneous rocks and porphyry deposits. The determination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biotit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oth igneous petrology and ore forming process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research results of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biotites exemplified by the Lakange porphyry Cu–Mo deposit and the Qulong porphyry Cu deposit in the Gangdese porphyry–skarn metallogenic belt, Tibet. Biotite mineral chemistry can provide critical insights into classification, geothermometer, geothermobarometry, oxygen fugacity, petrogenesis and tectonic setting, evaluating magmatic-hydrothermal process by halogen and halogen fugacity ratios, and distinguishing between barren and mineralized rocks. Biotite provides the latest mineralogical evidence on metallogenic prognosis and prospecting evaluation for porphyry Cu polymetallic deposits or magmatic hydrothermal deposits.  相似文献   

12.
华南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基地,以花岗岩相关的稀有和稀土金属成矿作用而举世瞩目。其中,铌的成矿作用一般与过铝质高分异花岗岩有关,稀土元素则随岩浆演化程度增强而富集程度降低,而江西铁木里含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体同时富集铌和稀土元素,矿化组合极具特色。本文在详细的矿物岩相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飞秒激光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对铌和稀土矿物进行了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借此对铁木里碱长花岗岩中铌和稀土元素的富集机制进行探讨。铁木里岩体由肉红色含黑云母碱长花岗岩(r-G)和灰白色含黑云母碱长花岗岩(g-G)组成,发育暗色包体。r-G中的铌矿物主要为岩浆期形成的铌铁金红石,稀土矿物包括岩浆期形成的硅钛铈矿、独居石、磷灰石和热液期形成的独居石和氟碳(钙)铈矿。g-G中的铌矿物包括岩浆期形成的铌铁金红石和热液期形成的铌铁金红石、易解石、铌铁矿,稀土矿物包括岩浆期磷灰石和热液期磷灰石、独居石、氟碳(钙)铈矿。暗色包体为岩浆混合成因,内含磷灰石、独居石和零星的硅钛铈矿、金红石。矿物组合特征显示,铁木里碱长花岗岩中的铌和稀土元素经过了岩浆和热液两个时期的富集。应用金红石、磷灰石、绿泥石等矿物成分特征约束了岩浆-...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的驱龙巨型斑岩Cu-Mo矿床以发育大量的硬石膏为特征.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发现:驱龙矿床不仅发育热液脉状的硬石膏,含矿斑岩中还产出岩浆成因硬石膏,这在国内系首次报道.观察表明,在岩浆演化早期的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岩浆硬石膏以矿物包体的形式产于斜长石、石英中;在主成矿期的二长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中,岩浆硬石膏以矿物包体产于斜长石斑晶中,局部以斑晶形式产出,并伴有富S的磷灰石(SO_3含量为0.11%~0.44%)、磁铁矿发育.后期热液活动也形成了大量的硬石膏±石英+硫化物脉,是矿区主要的矿化类型之一.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后期的热液硬石膏与岩浆硬石膏相比,在微量成分上明显富集Sr(分别为0.24%和0.03%),可能是由于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Sr的不相容性或者/以及粘土化蚀变造成的.岩浆硬石膏以及与之共生的富S磷灰石的出现,明确指示驱龙矿床成矿岩浆具有富S、高氧逸度的特征;同时也为研究S在斑岩型矿床岩浆演化过程中的状态、行为,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因民铁铜矿区深部辉长岩类中金红石、黑云母、碳酸盐和绿泥石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以探讨赋存于辉长岩类中的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化)体的成岩成矿环境。金红石由岩浆结晶和多期蚀变作用形成,其结晶温度为820~1 082 ℃,多期蚀变温度为444~730 ℃,金红石与黑云母密切共生;黑云母可划分为原生高钛镁质黑云母、热液蚀变镁质黑云母和铁质黑云母,形成温度分别为653~750 ℃、525~619 ℃和551~577 ℃,氧逸度均位于Ni NiO缓冲剂附近,表明黑云母形成于高温强氧化环境,有利于金红石化;铁白云石-菱铁矿化揭示了强还原环境,交代蚀变金红石;绿泥石多由铁镁矿物蚀变形成,形成于中低温(174~243 ℃)、低氧逸度(-4468~-5142)和高硫逸度(-1442~-1976)的强还原环境,有利于金属硫化物形成。本区岩浆结晶演化和黑云母-金红石化蚀变具有高温强氧化地球化学岩相学特征,有利于钛、铁矿化,后期叠加中低温强还原地球化学岩相,为IOCG矿床成矿的有利地球化学岩相学类型。  相似文献   

15.
矿床的形成与其成矿地质体的成因和岩石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对岩体碱度与成矿关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甘肃省沃尔给花岗岩体的采样测试,并对国内52个各类矿床中与成矿有关岩体中黑云母的主量元素化学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进行寄主岩石碱度判别。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与Cu、Au成矿有关的岩体位于高碱度区域内,而与Sn矿形成有关的岩体均属于低碱度岩石系列。岩浆熔体早期至岩浆后期热液阶段,氧逸度的变化由高到低,介质的碱度逐渐增强,Cu、Au矿床的形成大致经历上述的成岩成矿过程。岩浆结晶过程早期低氧逸度、高碱度有利于Sn的活化迁移,岩浆期后热液阶段的高氧逸度、低碱度有利于锡石的沉淀,但是由于锡石沉淀过程中不断消耗O2,致使其较高的氧逸度显著降低。认为碱度与氧逸度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而引起矿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沱沱河地区赛多浦岗日二长花岗岩中黑云母具有富MgO、SiO_2、(Na_2O+K_2O),相对贫Al_2O_3、FeO~t的特征;镁质率(M=0.60~0.65)高,∑Al值(1.30~1.39)偏低,中等Fe/(Mg+Fe)(0.42~0.44)比值,为镁质黑云母;估算其结晶温度为580℃~645℃,且岩浆体系具有较高的氧逸度。黑云母的成分特征显示其寄主岩体为造山背景下形成的钙碱性花岗岩,其源区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Titanite (sphene, CaTiSiO5) is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xygen and water fugacity, and fluid composi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he nature of hydrothermal fluids, various types of titanite from Cu ores at the Baogutu reduced porphyry Cu deposit were chosen for detailed study. Magmatic titanite is associated with biotite, plagioclase and K-feldspar, whereas hydrothermal titanite occurs with K-feldspar, chlorite, actinolite and calcite. The formation of hydrothermal titanite was related to hydration of igneous minerals under high fH2O, whereas the widespread replacement of ilmenite by titanite (without magnetite) indicates a relatively low oxygen fugacity. Magmatic titanite has low Al, high Fe, Y, Sn, Zr, Nb and REE contents, relative to hydrothermal titanite. On the basis of the Zr-in-titanite and Al-in-chlorite geothermometers, formation temperatures for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titanite are estimated to be 687–739 °C and 250–670 °C, respectively. The gradual decrease in REE, Y and Sn contents from magmatic to late hydrothermal titanite was probably caused by precipitation of REE-bearing minerals.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titanites have similar chondrite-normalized REE patterns with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relatively flat HREE. Randomly selected titanites have 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similar to the host rocks. Thus, both magmatic and hydrothermal titanite are believed to have been predominantly derived from a mantle source.  相似文献   

18.
火山-侵入杂岩带的成岩-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岳书仓  徐晓春 《地学前缘》1999,6(2):305-313
成岩成矿关系问题,特别是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的专属性问题,一直是矿床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粤东地区热液脉状锡、钨(多金属)矿床产于中生代花岗质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的火山侵入杂岩带中,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一致,但矿床地质、矿床矿物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没有相对标准来区分这些来源于岩浆作用不同阶段、不同产出状态岩浆岩的成矿物质特征,使得人们对于区内矿床成因的认识不一。文中运用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方法,着重探讨和对比了矿床矿石、蚀变岩石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的稀土元素特征和配分型式,并进一步根据在不同压力条件下Cl-在熔体和热液间的分配系数实验数据和不同压力条件下热液与相应熔体平衡时的稀土元素分配系数实验结果,分别计算了厚婆坳锡矿床和莲花山钨矿床与矿区有关岩浆岩熔体平衡的热液中的稀土元素浓度并制出配分型式,再与矿床矿石及矿石矿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比较,从而确定成矿与侵入阶段的花岗岩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区内矿床为岩浆热液矿床。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作为热液流体来源的示踪剂能有效地确定火山侵入杂岩带的成岩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19.
岩浆 热液过渡型矿床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林新多 《现代地质》1998,12(4):485-492
摘  要  在内生成矿作用中成矿流体有 3 种:岩浆、 热液和岩浆 热液过渡性流体。 从地质研 究、 矿物包裹体、 成矿实验 3 个方面简介了岩浆 热液过渡型矿床研究的进展。 指出岩浆 热 液过渡性流体有 2种形成方式:一是在岩浆结晶过程中挥发分不断集中而形成, 另一是由熔 离作用所形成。 并从矿体与岩浆岩的关系、 矿体与围岩的关系、 矿石的结构构造、 围岩蚀变、 分带现象、 矿物包裹体 6 个方面总结了岩浆 热液过渡型矿床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软玉矿床类型及其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飞  余晓艳 《矿产与地质》2009,23(4):375-380
文章将中国11个产地的软玉(透闪石玉)矿床分为岩浆热液型和变质热液型两大类。其中岩浆热液型又根据侵入体的性质分为中酸性岩型、基性岩型、超基性岩型;变质热液型根据母岩特点分为碳酸盐岩型和蛇纹岩型,并从围岩和侵入岩体特征、矿体产状及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对比分析了软玉矿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总结了各产地软玉的品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矿物学特征;简单分析了软玉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