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纳雍玛瑙红樱桃种植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玛瑙红樱桃生产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找出樱桃高产优质的气象因素,对不利的气象因素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贵州高原马铃薯生态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马铃薯生长发育的特性和优质高产所需的气象条件,分析了贵州高原马铃薯的生态气候条件,概述了贵州高原栽培马铃薯的气候优势及主要的气象灾害,提出贵州马铃薯优质,高产,稳产的农业气象适用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3.
2001年小麦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琪珍 《山东气象》2002,22(1):33-33,36
通过对2000-2001年度小麦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发现不良的气象条件和气象灾害、病虫害等是导致平阴县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评价了气象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为小麦的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近50年谷子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大同市1961—2010年谷子单产与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谷子的气象波动指数为0.3292,占谷子产量波动的94.4%;谷子生育期内温、光、水的变化趋势与谷子生长发育的需求基本吻合。造成谷子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在时间分配上的不合理,同时谷子全生育期的总积温和关键生育期平均气温也通过影响谷子所需要的水分严重地影响谷子产量。  相似文献   

5.
首先介绍了豌豆生长对气象条件的要求;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豌豆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最后在分析豌豆生长期间易出现的气象灾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豌豆优质、高产的建议:一要选择优良品种。二要注意预防冻害、春季低温、干旱和暴雨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章丘大葱高产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章丘市气象局1982-1992年6-11月的地面气象资料,对章丘市统计局提供的1982-1992年的章丘大葱产量进行了分析,发现大葱商品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热量、光照的需求不同。适宜的降水、较大的气温日较差和良好的光照,是章丘大葱优质高产的主要气象条件。在实际生产中,充分利用有利的气象条件扩大种植面积,可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巨野大蒜优质高产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6—2005年巨野气象资料,对大蒜生长发育期各个阶段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总结了大蒜在巨野大面积种植的有利气候条件以及影响大蒜优质高产的主要灾害。  相似文献   

8.
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义洋 《贵州气象》2005,29(1):29-30
气象条件对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稻田水稻各生育期小气候的调节,可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关中地区冬小麦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李兆元,陈建文,王秀琴(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西安·710015)1冬小麦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1.1播种~苗期~越冬前关中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平均气温12.3~15.8℃,北部和西部较东部、南部为低。越冬前≥0℃积温...  相似文献   

10.
周清  朱保美 《山东气象》2006,26(2):46-46
对2005年齐河县夏玉米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分析,发现各生育期适宜的气温、水分和充足的光照是夏玉米增产的有利气象条件,评价了气象因素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根据贵州省84个气象观测站的资料,分析2018-2019年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季内的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对气象的要求,并与历史同期气候条件进行对比,评估2018-2019年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季内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论为:小麦主产区大部光温水条件匹配较好。油菜生长季前期光热条件较差,生育期明显推迟,长势差于2018年,但后期天气转好,利于推进油菜生育进程和产量形成。春播马铃薯气候条件明显好于冬播马铃薯,利于全年马铃薯产量的稳产,冬播马铃薯主产区受阴雨寡照天气影响明显。夏收粮油作物全生育期内无大范围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农业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属于较好农业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2007年酸雨特征分析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五台山、大同、太原、长治、侯马5个酸雨观测站2007年1月~12月的酸雨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五台山酸雨出现频率最高(85.96%),大同酸雨频率最低(36.36%);侯马站年降水pH值最低(4.09),酸雨强度最强,大同的年降水pH值最高(5.36),酸雨程度最弱;各站pH值最低值一般出现在秋、冬和春季,说明与采暖期燃煤有关。山西酸雨的成因主要与工业结构以及气象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区生姜栽培中气象问题与高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姜生产对气象环境的要求,分析了大别山区岳西县适宜生姜生长的有利气象条件,即充足的热量、水分资源和较长的生长期。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播种期低温连阴雨、幼苗期的高温强光照、旺盛生长期的伏秋旱和生长后期的早霜冻。结合2006—2007年气象科技扶贫试验,提出了高产栽培对策,以期为当地姜农提高生姜产量和产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估2022年贵州省气象条件对主要粮油作物的影响,该文利用84个观测站的气温、降水、日照3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点,结合作物生物学特性及生育期,并与历史同期气象条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夏收粮油作物播种以来气象条件利大于弊:油菜播期受干旱影响推迟,但生长后期气象条件好于前期,尤其是油菜产量形成关键期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产量形成及成熟收获。(2)秋粮作物生长期内农业气象条件利弊相当:玉米、水稻等秋收粮食生长季光热条件优良,降水分布不均,水稻生长期前期气象条件好于后期,后期夏伏旱和高温灾害偏重发生,影响总体粒重水平;玉米灌浆期大部地区光温条件优良,利于粒重的形成,收获期晴热少雨利于收晒。因此2022年贵州省粮油作物生长期内气象条件利弊相当,属于正常气候年景。  相似文献   

15.
气候条件是一个地区是否适宜茶树生长以及茶叶品质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为揭示重庆市名优茶产品巴南银针的主产区茶树生长的气候优势,本文以巴南银针茶叶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气候条件与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统计,分析茶叶种植区气候可行性;综合气象因子对茶树生长与品质形成的影响,分析春茶生长期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特点;基于气候适宜度理论以及气候品质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巴南银针茶叶产区茶叶生长的气候适宜性以及气候品质等级。结果表明:巴南银针茶叶产区热量条件优越,无早春冻害,能够确保茶树安全越冬以及春茶的早采高产;春茶生长期,从一芽一叶开采期开始计算,气候适宜度平均值0.75,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气候条件适宜茶树的种植以及茶叶生产;春茶气候品质等级维持在2级到1级,气候条件利于春茶品质成分积累,保证了优质茶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大同市2006—2009年、榆社县2006—2008年PM10质量浓度数据,使用趋势分析、后向轨迹模拟不同高度的PM10的传输路径,可以看出:PM10浓度的日变化特征为"两高三低";PM10浓度日际变化不明显,只在典型日PM10浓度值明显增大;PM10浓度月变化特征为1、5、12月浓度高,春季5月份由于为沙尘期浓度高。PM10浓度季节变化规律与采暖期和非采暖期变化相符合,即采暖期的冬春季浓度高、非采暖期的夏秋季浓度低;从2006—2009年间,两站PM10质量浓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气象要素与PM10浓度的相关性,按相关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露点温度、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其中露点温度和PM10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性,气温与PM10浓度呈较弱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应用相关系数分析了大同国家基准站2003年-2005年自动站和人工站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尝试探讨了二者相互对比的差异。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基准站在长期、连续的观测中获取更准确、更及时、更有效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8.
承德春玉米需水量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了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了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水分盈亏分别为522.5mm和69.4mm。在生育期内,春玉米逐日需水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春玉米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2009年气象资料和发育期资料,采用FAO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逐日需水量,研究承德春玉米需水量、水分盈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分析气象因子对春玉米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承德春玉米生育期平均需水总量、水分盈亏分别为522.5 mm和69.4 mm。在生育期内,春玉米逐日需水量的变化规律表现为先缓慢增加后减小;春玉米需水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变化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在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的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在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探讨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