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魏振江  武玉林 《地球》2010,(3):54-57
神农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西北34公里处的太行山南麓,辖九山两河二十八峰136个景点。据专家考证,这里是炎帝神农遍尝百草、登坛祭天之所。主峰紫金顶海拔1028米,号称“中天玉柱”。位于峰顶的神农祭坛以其海拔之高、时间之久而被文物专家誉为“天下第一祭天坛”。与之呼应的“炎黄子孙祭祖坛”已成为炎黄子孙拜蔼人类祖先炎帝神农的圣地。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7,(3)
<正>鸡自古就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清晨的鸡鸣意味着天明,提醒人们一天的开始。它是兼具信、仁、勇、武、文多项佳名的“五德之禽”,不管阴晴,无论寒暑,守信报晓,为人所信赖。而“鸡”与“吉”谐音,更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在民俗评论中,给酉鸡冠以“十全十美”之美誉。 为迎接农历丁酉年的到来,首都博物馆“金鸡唱晓——博物馆里过大年”生肖  相似文献   

3.
李祥 《地球》2009,(6):92-97
这里,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漫长的地质演变历史,形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相似文献   

4.
邓瑞生 《地震研究》2001,24(1):92-93
世纪之交 ,应《地震研究》编辑部之邀写此短文以填补本期编余之空页。吾事地震研究 30余年 ,在本刊发表文章不多 ,适当填空或许不是多余的。世界的地震研究始于 2 0世纪初 ,我国地震研究始于三十年代末、发展于新中国建立以后 ,而云贵川地区的地震工作则展开于六十年代中期“三线”建设 ,以任务带学科 ,系统开始了地震及其灾害的研究。 2 0世纪人类已“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基因工程、纳米技术 ,将改变人类的生活空间。然而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进展缓慢。地震成因有板块运动之理念所支撑。历史上发生强震的地区还有重复发生的危险 …  相似文献   

5.
董得红 《地球》2021,(2):40-45
提起可可西里,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里是“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更让世人惊叹的是,那里是无人区,海拔在4600米以上,那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人类无法长期生存。那里却生活着数以万计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白唇鹿和棕熊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6.
王琦 《地球》2009,(4):42-45
地质学业知识于我来说,那就是一部天书。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已经度过了大约46亿年的漫长岁月之历史,我更是知之甚少。翻开那尘封的地质历史“史卷”,我似乎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藏洞。眼前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7.
段雯娟 《地球》2013,(11):36-38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来源,是社会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这个“最大的材料库”,就像俗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类不仅无法进行任何生产活动,也无法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有土斯有田     
刘凯 《地球》2020,(3):18-21
土是土壤,田是农田,陆地覆盖了土壤才成为土地,而土地在人类的耕作活动下成为了农田。有土斯有田土是田的物质基础,自古都毫无疑问。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中对“土”的解释是:土者,地之吐生物者也。现代土壤学也把土壤描述为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这都公认了土壤是提供植物生长的基本物质。  相似文献   

9.
当层状介质中存在低速层的时候,实际提取到的Rayleigh波频散曲线往往会发生“之”字形回折.已有研究表明,“之”字形回折与各模式的激发能量有关.特别的,“之”字形回折的“起跳点”(发生“之”字形回折的点)与介质参数有一定关系,因此在应用中它反映了介质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一关系是怎样的还没有人进行详细研究.本文计算了三...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人口越来越多,超过了五十亿大关,为维持这么多人的生存所必需的资源日见短缺,同时,由于人类某些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的加剧,又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因此,人口、资源和环境成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问题,三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人口超过十一亿,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强,从一些绝对数字来看,我国虽然也称得上“物博地大”,但奈何人口太多,按人口一平均,就变为“物薄地小”了。例如我国人均陆地面积只为世界人均陆地面积的1/3;人均耕地面积也大体与之相当;人均林地更少,只相当  相似文献   

11.
陈晓云 《地球》2009,(1):41-42
气候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对人类历史有着深刻的影响,了解过去的气候使我们对人类历史演变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而现在我们能够直接测量的气候历史才几百年,只是气候变化中很小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该如何了解历史的从前的气候变化呢?在科学技术充分发达的今天,科学家是通过各种“岩石”的记录来了解地球气候系统过去的变化。这些“岩石”包括海洋沉积物、冰堆积物、风尘堆积物、珊瑚、……。  相似文献   

12.
文登,位于山东半岛东端,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因秦始皇东巡至此“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建置至今已有1400多年。绵延千年的发展史,为这座秀丽滨城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里是“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是中国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19,(9):1-1
人类对光明的渴求,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远古时期原始部落的不灭篝火,帮助我们祖先照亮了身边的一小片黑夜,驱逐野兽,烹妊取暖。到后来的钻木取火、燧石取火、火炬、蜡烛、油灯、灯笼,乃至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古人的照明手段虽然不断发展,但仍属于“小打小闹”,萤烛之光难与皓月争辉,农耕时代的多数人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徐峙 《地球》2011,(1):76-79
在土地的所有形态中。沙漠是最让人类痛苦的一种。但人们“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沙坡头地区土地沙漠化的形态,让人类在与沙漠的千年博弈中难得地占了上风。  相似文献   

15.
预防原则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领域 ,近来提倡将预防原则作为决策的指导原则。然而 ,关于预防原则的陈述却是各不相同的 ,所以本文的首要任务是对之提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起因是 1 998年在威斯康星拉辛召开的 Winspread大会的公告。该公告的中心意思是 :“当某种活动增加了有损人类健康或环境的可能性时 ,即使不能从科学上完全确定其因果关系 ,也应采取预防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说 ,活动的倡导者而不是大众应承担起验证的责任。”在此 ,我想重申一下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预防原则 :“凡是有可能发生危害人类安全和建筑环境 ( builtenvironment)的地震的地方 ,都应…  相似文献   

16.
王奇奇 《地球》2023,(1):49-52
<正>灵璧石与太湖石、昆石、英石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灵璧石主要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词源》记载:“磬石,山名,在灵璧县北,泗水之南”。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年,零璧县改称灵璧县,取“山川灵秀,石皆如璧之意”。灵璧县因石得名,也因石闻名。灵璧石由颗粒大小均匀的微粒方解石(主要成分Ca CO3)组成,因其击之能发出类似磬产生的声音,故又称磬石、八音石。作为曾被乾隆皇帝御封的“天下第一石”,灵璧石不仅以其婀娜的造型和清脆的声响促进了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更是一部记录亿万年地质过程的不朽史书,蕴藏着很多关于自然科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尹超 《地球》2014,(7):104-105
当几千年前的古人凝视着繁星点点的苍穹,倾听着大江东去的波涛声时,他们已经在思考一个至今仍然未被完全破解的谜题:“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在中国,创造人类的神灵被赋予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她能够用七彩神石缝补破损的天空,还用泥土创造了千千万万个小人,这就是女娲。当然中国的道教也宣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方,有亚当夏娃的故事,有美丽的伊甸园,很多人至今仍然相信是上帝把人类带到这个星球上的。  相似文献   

18.
刘焕启 《地球》2014,(2):30-33
民以食为天,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粮食。粮食是燃烧人类生命之躯的最为重要的能源。中国的历代帝王都重视粮食生产,每年都要“祈谷于上帝……天子三推、三公五推”。毛泽东时代还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口号。现在没有这样的口号,并不等于粮食在国计民生领域中地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地球》2017,(6)
<正>在古人眼中,什么是“美”?是崇尚自然的原始之美,还是古典纯朴的礼乐之美,亦或是大统一格局下的仁爱之美?近日,在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地球》记者找到了答案,300余件具代表性的精品文物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同时期对“美”的不同追求。21省360件精品文物  相似文献   

20.
《地球》2020,(3):12-17
在很多人看来,土壤是田野里不忍沾身的泥巴,是地面上一文不值的尘土,司空见惯、不值一提。然而,就像空气、水和阳光一样,土壤在维系人类生存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能生长农作物、提供食物,土壤还有许许多多的“特异功能”。它可以调蓄洪水,一遍遍地上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戏码;可以将能够产生温室气体的碳封存在自己体内,成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富豪”;也可以作为土壤动物、微生物甚至人类的栖身之所,不信你看那一排排的陕北窑洞;还可以保存珍贵的文化遗产,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沉睡千年,始终护其周全;另外,有些土壤还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如云南土林、甘肃彩丘,吸睛无数。甚至,它还可能是一味良药,不少地方都有食用黏土棒治疗肠道疾病的传统。如若离开土壤,人类文明将失去生机、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