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这是人类的又一场灾难,也震惊了全世界。悲伤过后,我们痛定思痛,在科技发展到今天的21世纪,人类对地震科学的预报仍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尽管科学家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精确预报地震的发生,但是,面对地震,我们不能坐等地震预报的奇迹瞬间发生。我们要发挥所有潜能主动出击,在地震预报上尽全力做得更科学、更理性。本期我们刊登美国和日本的地震预防经验,以期对我们的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已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约80万字。 第一篇,绪论。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是具高度复杂性的世界科学难题。以我国50余年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以其揭示的自然现象为依托,从科学哲学及方法论视角,回顾经验归纳、还原论动力学、归纳-演绎和复杂动力系统等方法。通过汶川、唐山等震例探讨认识论因素在预测预报中的重要作用。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建议以大陆变形复杂动力系统演化及其地震行为、经验与数值预测桥梁的图像(斑图)动力学作为地震预报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它们虽不完善,但更贴近大自然的整体性、进化性和非线性本质,又能包容连接多种思路与方法;既具前瞻性,又具可操作性;地震具可预测性,又具预测的不完全确定性;预测→预报→减轻灾害尚存在颇大的可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4.
始于1966,巅峰1975:从要预报到预报成功 中国地震预报,开始于1966年.那一年发生了邢台大地震,8000余人丧生,3.8万余人受伤.当时有一位老人对周恩来说:"出现这么大的灾害,能不能做到在震前给老百姓打个招呼呢?" "研究出地震发生的规律来."周恩来把那位老人的期求转给了年轻的学者们.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进入为期十年的强震活跃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无法研究本学科,地震研究却颇有"显学"之态.包括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石油系统的权威翁文波等都被抽调来搞地震.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工作在我国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对此 ,我们相信在地震预报的研究中 ,只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博采众长 ,宏观微观结合 ,对人口稠密地区 6级以上强烈破坏性地震 ,漏报、虚报的可能性都会大大降低 ,唐山一类的地震惨害有可能避免、减轻 (人员伤亡 )。所以普及地震知识 ,提高全民族科学精神对防震减灾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观测技术是地震研究的基础。地震预报的突破取决于完善的观测系统、精确可靠的实测资料以及在统计概率和理论模式基础上得出的预报判据。因此,在各国的地震预报研究计划中都把发展观测技术,建立观测系统放在首要地位。 虽然迄今对地震孕育和发展的整个物理过程还了解不多,对其成因的描述也各不相同,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和断块边界非常一致,大地震大都发生在板缘和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分析讨论了1989年10月和1991年1月两次中强地震前后重力异常变化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对1991年1月29日(代县至原平一带)5.1级地震的探讨性分析预报,说明流动重力测量在中长期地震预报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壳形变测量学之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首先简述了当代地学前沿交叉新学科--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的形成和内涵。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开拓了现今地壳运动与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新领域,使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促进地球动力学等地学基础研究,证实地壳动力学的基本状态不是“SOC”而是“SO”,因而地震是可能预报的,有助于击破制约地震预报的“瓶颈”,从根本上推进地震预报。然后对当前的研究工作提出了7项建议,包括:将地壳形变监测系统建设为真正的“四维”快速测地系统,加速推进形变和重力的结合,地表与深部研究的结合,推进地壳运动“暂态信号”和“暂态过程”研究,研制和发布“数字形变信息产品”,深化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和现今地球动力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地震动力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等。最后提出了对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现今地壳运动、现今地球动力学和地震预报未来发展的预测。地壳形变大地测量学正有力地推进地球科学创新和地震预报破关,激动人心的研究还仅仅是开始。  相似文献   

9.
为了将台站地形变测量资料更有效地用于地震预报,本文提出了处理台站地形变测量资料的一套系统的方法。这一系统方法包括由测量、数据处理到预报地震的多个环节,从而构成了一个“测报”动态系统。该系统具有信息反馈功能,初步形成了自身优化的多层次的良性循环,不断对各子系统、各元素进行优化组合寻找系统的最佳输出。文中给出了初步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
精彩点映     
《国土资源》2005,(10):1-1
喜马拉雅山是一条处于活动时期的造山带,直到近代我们才清醒地认识到她的存在对人类的深远意义.她的任何“躁动”都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日前,南亚次大陆发生的地震就与她的活动有关.因此,当代科学重大课题之一就是解读喜马拉雅运动.  相似文献   

11.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汶川地震后出现了对立的声音。其实,这种对立始终存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是存在于客观中的自然现象。有发生发展过程,自然也就有了规律。认识了规律地震就可以预测,对于人类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单台地震预报6年报准了12次5.2~7.3级地震。总结了反映孕震过程的矢量凹形、应力凹形、地电凹形等3种凹形震兆,阐述了水汞、水氡突跳,形变相关系数和地磁最大相关系数等前兆图像及其预报作用。认为:按照以场求源的思路,追踪孕震过程,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地震前兆的判据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报的基础,这个基础是由一些个案构成的.应该把地震前兆研究放在地震预报研究之前.对地震前兆的识别需要判据.不能把权威学者的只言片语或者流行的假说当作判别地震前兆的最终凭据,而且目前不具备进行地震前兆统计的基本条件.综合人们以往的认识,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有3个自然判据:1)有正常背景;2)非干扰影响;3)与地震相关.其中,与地震相关是核心.可靠的地震前兆判定需要精确的观测资料.对地震前兆判据的研究对制定地震研究规划和观测规范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87年1月24日新疆鸟什东北发生了6.4级地震。震前,我们主要根据RZB-1型压容式钻孔计观测到的前兆异常,进行了预报。本文主要介绍了6.4级地震中、短、临前兆异常特征、预报思路方法;同时,就迭加前兆异常、异常量级、单台预报地震三要素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云南省跨断层短基线短水准流动测量资料,总结了越南莱州地震(1983)的形变异常,说明了该手段的监测预报作用,且阐明在地震预报中,须用形变场与形变传递相结合的观点来解释与地震有关的、大范围内的形变异常及某些断裂不产生异常的原因。同时,分别计算了莱州地震、禄劝地震(1985)以及澜沧、耿马地震(1988)前各断裂的位移矢量,反推出大震前应力方向的变化,从而说明该手段在研究应力场动态变化中的作用。本文还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上讨论了地震发生时间研究中常见的指数分布、Gamma分布和 Weibull分布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反映的地震序列的特征。同时 ,对工程地震和地震预报中常见的危险函数所反映的地震特征作了分析。指出了指数分布、Gamma分布所反映的地震序列的内涵及统计时应注意的问题。利用华北地区历史地震资料 (M>4 .7)进行了分时段齐次统计的示范实例化分析 ,结果表明 :对地震序列分时段齐次化统计能表述地震发生的不均匀现象 ,且处理简便。  相似文献   

17.
正宇宙浩渺,目前的科技和研究结果表明,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唯一场所。色彩斑斓的地球,百花吐艳、层林尽染,她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必需的粮食、水、能源和矿产资源,维系万物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如火山、地震、海啸等灾难。只有精细了解地球深部(尤其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表层)的物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才能充分了解资源、能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全面认识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机理,从而更准确、更快捷发现资源与能源,预报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然而,要获得对地下物质、结构和  相似文献   

18.
花重金打造地震预防预报系统 为加强地震监测和研究,日本气象局在全国设置了3000个检测点,形成了严密检测网络.日本在部分海域水下2000米处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地震预报计算机专家系统”的思想对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每一前兆异常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以每一异常的最可能发震时间来计算发震概率 ,利用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了系统熵值与地震的关系。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前兆综合加权信息熵研究表明 ,在大同 -阳高 Ms6 .1地震前 ,信息熵出现了明显的减熵有序变化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然而关于地震的争议远没有停止.中国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水库是否诱发了地震……地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地质专家不断研究和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