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用北京天文台兴隆60厘米镜于1977年取得此星960个黄光光电测光观测点,光变曲线呈大陵五型。1978年发表了Russell-Merrill测光解。1982年在美国用Wilson-Devinney程序算得10组测光解,解的残差对于质量比很不敏感。为了解决测光解的不定性,1985—86年用加拿大1.8米镜测得两子星视向速度曲线;得质量比为0.53±0.01。重新求测光解并结合分光解得F型主星和较冷伴星的质量各为1.43±0.05和0.76+0.02M_⊙。虽然是不接双星,但伴星只比其临界等位面稍小一点。这对双星像是不久前才由大陵五型半接双星演化而来的新阶段品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以下内容: (1)对在1963年5月18日到8月8日拍摄的7条武仙座1963年新星的光谱作了发射带相对强度的测定(表2)。 (2)按新星光度变化的统计规律得到上述新星的距离模数值(10~m),用平均消光法求得目视总吸光值A_v=0~m.23,距离900秒差距,井由此得到改正星际选择吸光后的谱带的相对强度(表3)。 (3)由新星绝对星等M_B和发射带的相对强度求得了谱带的绝对强度(表4)。 (4)对于一些发射带的绝对强度作Δm-lgt图,发现发射带绝对强度的变化也存在Δm=blgt的线性关系。对于不同的谱线,系数b是不同的。 (5)根据测定的相对强度,用安巴楚勉和斯托伊两种方法求得核星温度,它们分别在150000°—160000°和30000°—60000°之间,由于前者是上限,后者是下限,真实的核星温度应当在两种方法求得的值之间。 (6)用H_β的绝对强度和[OⅢ]5007+4959对[OⅢ]4363的强度比两种方法分别求得不同电子温度T_e相对应的电子密n_e。并且用由上述两个方法求得的T_e—n_e曲线的交点,同时求得了T_e和n_e的值。由此法求得的结果是:在所讨论的期间内,T_e由10800°K逐渐上升到17500°K,然后又下降至13000°K。n_e则单调的由5.0×10~7cm~(-3)逐渐下降到7.0×10~6cm~(-3)。 (7)求得壳层质量约为2.3×10~(-5)M_⊙。 (8)初步分析了一些壳层物理参数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使用加拿大自治领天体物理台(DAO)的视向速度仪及光栅摄谱仪,获得了分光双星HD144515和HD178428的新的视向速度。结合文献中前人的观测资料,HD144515的轨道运动周期测定为4.285439±0.000009天;HD178428的为21.95582±0.00032天。HD144515的速度曲线的半变幅K有重要的改进。两双星的轨道偏心率e获得显著的修正。  相似文献   

4.
使用像管摄谱仪和Reticon探测器获得了食双星AA UMa的高色散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光谱,并用交叉相关函数法测得其视向速度。从光谱特征来看,AA UMa是一对W UMa型食双星。本文首次给出了AA UMa的分光轨道解。在圆周运动的假设下,轨道根数测定为:P=0.468171天;T_0(相应于测光主极小时刻)=HJD2,446,520.4448;K_1=124.0公里/秒;K_2=227.7公里/秒。像其他一些使用本方法获得分光轨道解的食双星一样,AA UMa系统的质心速度没有能够唯一地确定,但是V_0=-34.8公里/秒可能是一个较好的估值。根据分光轨道根数,本文给出了新的测光历元公式:HJD Min I=2,446,520,4448(8)+0.468171(48)·E。AA UMa两子星的光谱型十分相似,与变星总表(GCVS)所列的GoV相一致。两子星的质量比为0.54,星等差为0.36(~B)  相似文献   

5.
使用像管摄谱仪和Reticon探测器获得了WUMa型食双星BD+37°2356的高色散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光谱,并用交叉相关函数法测定了视向速度。本文首次给出了BD+37°2356的分光轨道解。在圆周运动的条件下,轨道根数测定为:系统的质心速度V_0=-5.3公里/秒;与测光主极小相应的时刻T_0=HJD 2,446,491.8518;视向速度曲线的半振幅K_1=105.1公里/秒;K_2=257.3公里/秒。两子星的光谱型十分相似,在MK系统中分类为F9V,小质量子星的光谱型略早些。两子星的质量比(m_2/m_1)为0.41,星等差(~B)为0.73。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前文[1]研究的基础上对判断分光双星自转的同步性在理论上做了进一步改进.对双谱分光双星用视向速度曲线的半振幅K_1和K_2代替质量比q.对单谱分光双星除前文给出一种判断同步性方法外又给出两种方法.另外,用改进的公式对6对分光双星的同步性做了计算和判断.最后对所得结果做了讨论并用结束语对此项研究工作做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1.本文从一种测纬用星星表所列440颗测纬用星的赤纬改正值中,发现誤值大于或等于003的有21颗星;其中誤达1″的有5颗星。根据核算结果,将有关数据详列于表1,并探讨了致誤原因五种。 2.由星表取第五和第六观测纲要的每组星的赤纬改正值和1935—1940年、1955—1960年纬度观测所得相应的赤纬改正量此较,认为似有系统差Δδ_α存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在苏联克里米亚天文台122厘米望远镜上取得的四对目视双星:γAriAB,γAndAB,ν~1ν~2Dra 和βCygAB 的光谱片,用氢线的轮廓及等值宽度和金属线的生长曲线方法求得了它们的大气的一些物理数据,最后并对所得的结果作了筒短的讨论。本工作的目的在于利用我们有的几颗目视双星的光谱片进行分光光度测量,试图获得关于它们的大气的物理数据。但由于光谱片的色散度过小(见后文)以及星数不多,所得的结果只能看成是初步的,而且只关系到本文所提及的几对星。  相似文献   

9.
1982年至1984年,我们用北台施米特卡焦摄谱仪,对EW Lac星进行了光谱观测。我们发现其巴尔末气壳吸收线,在短时间内,由单一吸收核心变为双重吸收核心,后又变为单一的吸收核心。 我们测量了巴尔末气壳吸收线的视向速度,未发现明显的巴尔末渐进,而双重吸收核心的视向速度,特别是其中V成分的视向速度随时间有显著变化。 我们认为,此星气壳吸收线的变化,可能是反映了气壳层的物质抛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发表了WUMa型相接双星SW Lac的1984年视向速度观测,它给出的新的分光质比q_(sp)=m_2/m_1=1.255±0.011。通过光变曲线观测和视向速度曲线观测的联合分析,得出改进了的双星绝对参量:M_1=0.78M_⊙,M_2=0.96M_⊙,R=0.91R_⊙和R_2=1.00R_⊙,在此基础上,对SW Lac双星的周期变化,可能的质量交流和损失,以及黑子活动等作了详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