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1953年-2006年共54a逐日灰霾天气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厦门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市出现灰霾日数的年代变化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出现日数也呈跳跃式的增长。1990年-2004年灰霾天气出现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两年来出现灰霾的天数呈跳跃式增多的趋势。厦门市灰霾天气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1月、3月和4月是灰霾天气的高发时段,7-9月是灰霾天气的少发时段。厦门市的灰霾天气过程持续性特征不显著,在秋冬季较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灰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2.
灰霾天气对厦门市城市能见度影响问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3年~2006年共54a逐日灰霾天气的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探讨厦门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厦门市出现灰霾日数的年代变化呈逐渐增多的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出现日数也呈跳跃式的增长。1990年~2004年灰霾天气出现缓慢增多的趋势,但是这两年来出现灰霾的天数呈跳跃式增多的趋势。厦门市灰霾天气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1月、3月和4月是灰霾天气的高发时段,7~9月是灰霾天气的少发时段。厦门市的灰霾天气过程持续性特征不显著,在秋冬季较易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灰霾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4-2013年肇庆市高要测站灰霾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灰霾的气候变化特征,使用M-K法和累积距平曲线分析了灰霾日数的趋势变化和突变特征。结果表明:肇庆年灰霾日数总体呈显著的增加趋势;12和4月灰霾最多,7和8月最少;高要、四会、广宁的灰霾总体比其他台站要严重,封开处于全市最低水平;M-K检验和累积距平曲线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灰霾日数显著增加,灰霾天气发展趋势历经了3个阶段,第3阶段从2003年开始,与2002年是气候突变年的结论相吻合;肇庆2012—2013年逐月灰霾日数与平均能见度、风速的变化趋势相反,与PM2.5质量浓度相同;冬春季节肇庆地面常为冷高压脊控制,风速较小,低层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容易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4.
2001—2007年兰州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兰州市2001-2007年空气污染指数资料为基础,对每日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API)、空气质量级别和PM10浓度等的年、季、月变化特征以及采暖期和非采暖期污染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甘肃省地面气候资料集兰州市日观测资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相关分析,找出不同季节对PM10浓度有显著影响的气象要素,得到不同季节与PM10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的气象因子。结果表明:(1)兰州市的首要污染物仍以PM10为主,其中冬季和春季污染最严重,PM10浓度在冬季12月有一主峰值,在春季3,4月份有一次峰值;(2)近年来,兰州市污染天数有减少趋势,并与兰州市烟、粉尘年排放量减小趋势一致;(3)采暖期PM10浓度有明显减小趋势,而非采暖期PM10浓度减小趋势不明显,污染日越来越集中在采暖期;(4)与PM10浓度呈显著线性相关的气象要素存在季节差异,但总体上风速、气温和湿度(或降水)是影响兰州市PM10浓度的主要气象因子,因此湿度、温度和风场条件的改变将对兰州市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1年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及自动气象站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大气成分资料,分析了深圳市区和郊区灰霾特征、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灰霾天气市区多于郊区,春季、夏季、秋季是短历时灰霾出现频次最高,而冬季是长历时灰霾出现频次最高,主要是由于冬季易产生灰霾的大尺度天气系统影响时间长造成的。市区和郊区的年总灰霾时数日变化规律不同,市区呈“双峰型”,在早晚交通高峰期出现最大值;郊区呈“单峰型”,在午后出现最大值 ,主要原因是市区和郊区气溶胶可溶性离子日变化特征不同。午后,郊区年总灰霾时数竟然比市区多,原因有两方面:(1) 由于郊区沿海海盐粒子在午后强烈的氧化作用下,通过氯损耗产生了更多的气溶胶细粒子 ;(2) 郊区沿海午后湿度明显高于市区,细粒子的吸湿增长比市区更强,因此灰霾出现概率比市区大。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青海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青海省近44a来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04年青海气温变化较全国气温变化明显,且位相超前5~6a;年降水量呈现出微弱的增多趋势,降水在年内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冬、春两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而夏、秋两季呈减少趋势。由于受干旱气候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青海的生态与环境明显恶化,对此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对策,以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与环境的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利用汕头市国家基准气候站1980—2012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对汕头市灰霾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找出灰霾天气出现时的主要气象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33年来,汕头市灰霾日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呈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特征;出现灰霾天气主要以轻微灰霾为主,轻度灰霾次之,没有出现重度灰霾;汕头市共出现176次灰霾天气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连续3 d或以上的灰霾天气过程明显增多,而连续灰霾过程大多持续3~5 d;偏东风向比较容易出现灰霾天气,在较小风速和较高相对湿度的条件下有利于灰霾天气的形成和维持,同时降水量与灰霾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王裕文 《四川气象》1995,15(4):27-30
通过分析研究表明近40年来重庆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水平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日照增多、平均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均可使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提高,并给出了在30年气候振动范围内各类气候情景对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程度;大气CO2浓度增加,治理大气污染,减少烟尘排放量,有利于重庆年,季农业气候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东部近54年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4个代表站1951—2004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从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基本气候状态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演化趋势等方面,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54年来东部区温度呈显著的升高态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缓慢的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属于气候自然波动的范围,而1998年至本世纪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存在11年和22年的周期性变化。(2)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目前都处于高的气候基本态和高气候变率时期,致使极端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气候的变干、变暖以及变率的增大,加剧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干旱化的程度。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3)从示范区卫星遥感资料获悉,固定沙地面积的增加,说明科尔沁沙地沙漠化整体出现生态良性好转,但各类沙地图斑数的增加,表明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沙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沙漠化局部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10.
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吴兑 《广东气象》2009,31(2):1-3
我国28年前在粉尘污染时代建立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描述新型复合空气污染类型,尤其是不能描述细粒子污染的情况,能见度(vis)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关系比较大,而与气溶胶的质量浓度关系不大。vis与PM2.5,尤其是PM1有非常好的关系,因而目前用vis来描述灰霾天气是最好的指标。2008年珠三角灰霾的减少与大气环流形势有关,东亚环流径向度较大,冷空气影响岭南地区较为频繁;与2008年下半年爆发的金融海啸引发的加工业开工不足、物流减少亦有关联;另外各级政府对大气环境的治理收到成效也是灰霾天气减少的重要原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长较快,沿海工业城市灰霾天气增多与海盐气溶胶粒子的氯损耗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52  
刘爱君  杜尧东  王惠英 《气象》2004,30(12):68-71
根据广州气象观测站1961-2002年观测资料,对广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州灰霾日数12月最多,6月最少,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总数的70%以上。年灰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年灰霾日数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其中,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80年末期至90年代中后期是灰霾的两个急剧上升阶段。灰霾日数年际变化多与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有关,而月、季的分布多受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所控制。灰霾能够降低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减少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12.
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地区水环境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郜永祺  高登义 《高原气象》2007,26(6):1276-1279
喜马拉雅山高大的山体和特殊的局地环流系统大大加强了该地区地面环境与区域尺度乃至全球大气过程的联系.本文采用1975年以来珠峰北坡绒布河水样品,对该地区30年来水环境变化过程进行研究.对绒布河水中12种化学元素含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珠峰北坡地区的水环境受到全球大气环境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该地区逐渐增加的人类活动的影响.1992年中东石油大火排放的污染物使得珠峰地区绒布河水中的12种化学元素总体含量达到30年研究期间中的极大值;2004年以后人类无序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珠峰北坡绒布河水环境不断恶化,2006年12种化学元素总体含量达到近30年研究区间中的第二大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沈阳地理位置、地形特点和区域环境及气候环境等,对沈阳大气成分站所处站址环境进行探讨。并利用2004—2006年逐时气象观测数据对周围地物影响以及周围大气污染源对观测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大气成分站的站址设置基本符合建站要求,颗粒物和黑炭浓度的观测数据可以反映出沈阳地区大气环境特征与大气成分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大气对污染物承载能力的变化,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利用1961—2016年呼包鄂地区8个国家气象站降水量、风速、云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及大气环境容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大气环境容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呼包鄂地区大气环境容量1月的最小、4月的最大,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冬季的,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为62.4 t/d/km^2;月、季、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呈波动减小趋势,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减小趋势更为显著;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由城区向郊区逐渐增大,城郊差异冬季最为明显,夏季差异最小;大气环境容量与降水相关性差,与风速和日最大混合层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风速相关性更显著,与小风日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平原地区灰霾天气的年代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首次利用高时空密度机场逐时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的历史数据(1961~2006年), 对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灰霾天气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灰霾天气具有年代演变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该地区的灰霾天气从局地性演变为区域性;(2)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该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和石家庄)灰霾天气日数呈增加的趋势, 而中小城市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 而中小城市的灰霾却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这一现象从污染控制的角度值得关注和借鉴;(3)20世纪70年代以前, 北京与石家庄的灰霾日数基本相同(100 d左右), 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石家庄地区急剧增加并大幅超出, 超出的幅度近100 d左右;考虑到城市化对灰霾的影响以及北京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大于石家庄地区, 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南阳市灰霾天气污染特征及其健康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燕  薛旭  陈建新  易伟霞  温洛 《气象科技》2010,38(6):737-740
利用南阳市1971—2007年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2005年环境检测站提供的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和南阳市中心医院门诊逐日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了南阳市灰霾天气及其空气污染特征,并根据灰霾天气对应的门诊病历,分析了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阳市灰霾日数的年代际变化非常明显,37年来南阳市霾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都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秋冬是灰霾的高发季节。灰霾天气出现时空气污染程度加剧,特别是PM10浓度在灰霾出现日明显升高。就诊人群以呼吸系统为主的疾病发生率在灰霾发生当天明显升高,呼吸系统疾病门诊例数与PM10浓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119个国家站月降水资料,对大气可降水量、水循环次数、水汽通量及其散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四季平均大气可降水量均值为8~14 mm,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65年的年际变化上总体呈减少趋势,受锋区活动及大气环流季节突变影响,4月、6月分别出现了2次突然增长,10-11月出现1次突然减少;(2)水循环次数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呈自东北向西南递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受纬度影响量值及变率均明显不同;(3)内蒙古地区水汽输送以偏西风为主,但夏季偏南风输送的加强直接导致大气可降水量及水循环次数的增加;(4)各季水汽输入量均小于水汽输出量,导致内蒙古地区长期处于水汽收支失衡状态;(5)水汽通量散度的空间分布即水汽的辐合辐散与水循环次数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说明水循环次数能够客观反映大气可降水量的转化情况。  相似文献   

18.
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的气候特征I——40年平均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近年来广州地区的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0月~次年4月。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恶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该地区的能见度急剧恶化,灰霾天气显著增加,其中有3次大的波动,分别代表广州地区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粉尘污染、硫酸盐加粉尘污染、光化学过程的细粒子加硫酸盐加粉尘的复合污染时期。雾和轻雾造成的低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没有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或经济发展影响带来的趋势性变化,其波动主要反映了气候波动固有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广州地区能见度的恶化主要与细粒子有关,PM10有一半季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而PM2.5季均值全部超过美国国家标准的日均值浓度限值,细粒子浓度甚高。另外PM2.5占PM10的比重非常高,可达62%~69%,尤其是旱季比雨季更高。  相似文献   

19.
韩洁  庞翻  王婷  肖舜 《陕西气象》2014,(4):11-14
利用宝鸡市11个站的常规观测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81—2011年宝鸡市的年平均灰霾日和不同强度灰霾日的时空分布、线性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宝鸡市灰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川塬区东部的凤翔、岐山、陈仓、眉县,南北山区较少。②灰霾天气易出现在11月—1月,4—7月较少。全区灰霾日冬季最多,其次是秋季,春、夏季较少。在各年代中,1990年代灰霾日最多,1980年代最少。③轻微灰霾日和轻度灰霾日呈"东多西少"分布,与总灰霾日的分布一致,而中度和重度灰霾日呈"西多东少"分布,表明宝鸡市灰霾天气主要为轻微、轻度灰霾。重度灰霾在市区周边出现多,与市区附近重工业企业多、汽车尾气等造成污染物含量较高,特殊地理地貌特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关,在气象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易出现重度灰霾天气。④总灰霾日、轻微和轻度灰霾日除陈仓外总体呈增加趋势,陇县、扶风、岐山增加趋势明显;中度、重度灰霾日的线性趋势基本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兴海县国家气候观象台1961~2005年气温、降水、蒸发等资料,通过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从气候要素变化趋势、基本气候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演变趋势等方面,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45a来兴海地区温度呈显著的升高态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缓慢的增加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属于气候自然波动的范围,而1998年至本世纪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存在11a和22a的周期性变化。(2)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目前都处于高的气候基本态和高的气候变率时期,致使极端气候事件呈增加趋势。气候的变干、变暖以及变率的增大,加剧了兴海地区干旱化的程度。由此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草场退化、河水流量减小、有毒有害植物增加、沙化严重,局部地区已形成黑土滩等。(3)从海南州草原站牧草产量资料获悉,兴海地区草地资源整体出现生态良性好转,但各类黑土滩仍在增加,表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沙地破碎化程度加剧,黑土滩、沙漠化局部有所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