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下水位短临异常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对1976年唐山地震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下水位异常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水位短临前兆异常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震前水位短临异常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一定范围并沿活动断裂带展布,且不均匀;大部分地震的水位短期异常较临震异常多;震前水位短期异常向临震异常过度时,分布区向震源区收缩,但在震中距100km左右以内这种现象不明显;震级与短临异常展布范围、短期异常幅度有一定关系,而与临震时期异常大小的关系不明显;地震发震时间与异常的超前、持续以及等待时间有关;地震发生地点与异常分布特征有关,震中往往不在短临异常集中区的几何中心,而是在异常范围内的某一侧或异常迁移方向附近。  相似文献   

2.
张立  申玻  官致君  周挚 《地震》2007,27(2):121-129
在分析了滇东北地区2006年7月22日、8月25日2次盐津5.1级地震前近震区和外围观测井点地下水物理、化学及断层气CO2异常基础上,总结了地下流体异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近地震发生的短期阶段,流体前兆异常数量有增多的趋势;短临阶段在近震区附近出现宏观异常,异常点分布在距震中120 km范围内;从异常点的时空演化特征来看,距震中180km以内的观测井在震前异常显著,异常演化具有扩散、收缩现象;距震中180 km以外的2个二氧化碳观测点均表现为中短期异常,短临阶段有加速转折特征。由此可见,在地震孕育的短临阶段,地下流体微观异常与宏观异常的配套性综合分析是提高预测能力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MS6.1地震,震前距震中290km的湖州地倾斜台观测到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距震中240km的宁波地倾斜台也观测到短临异常.这里简单介绍了地倾斜异常的演化过程以及地震三要素的预测.震前我们进行了中短期预报,取得较好效果,但没有提交短临预报意见,这主要是由于短临异常出现较晚和台站资料报送不及时所致.  相似文献   

4.
缅甸7级地震的远场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平  沈斌 《地震研究》1994,17(2):120-129
本文分析了1991-1992年云南西部缅甸境内4次Ms≥6.8级地震中,距震中300-800公里的云南地震台站测到的前兆异常。研究认为,这些异常具有中期和短临异常性质,并具有异常时间同步,中期异常向短斯阶段过渡,特征清楚等特点。作者将距震中300-800公里内的异常变化与多次7级地震震例中震源区的异常进行比较,发现其异常形态及中期异常向短期阶段转折的特征甚为相似,因而认为这些异常是地震前兆。最后对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3年云南大姚6.2级、6.1级地震中短期地震学特征的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大姚地震孕育过程中的短期阶段,震中附近的地震学异常以中小地震活动增强为主,表现为震区附近中小地震频度增加,4级震群活动、A值、GL值出现异常,同时震源深度加深等;在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过程中,震源区异常消失相对平静,使多种地震学异常收缩至震源区附近;地震孕育进入短临阶段,震中附近地区再次出现了3~4级小震活动增强的特征,云南省地震活动出现向震中附近迁移的趋势。整个孕震过程,地震活动体现了活动-平静-活动的动态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1976以来华北地区Ms≥5.0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和地下水位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了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下水位短临异常间的关系,假如把相距不超过70km的一组形变与水位异常称为一个异常对次,则有:①临震异常对次远远小于短期异常对次;无论是短期异常还是临震异常,形变异常开始时间大部分早于水位异常开始时间;②住短期异常过程中,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升、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升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不高;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降、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降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较高,且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降占优,在临震异常过程中,变形压或压缩与水位升的异常对次所占比例远远大于变形张或膨胀与水位升的;③地壳形变短临异常与地下水位短临异常的关系可表示为Y=a0x+a1,其中y和x分别为地下水位和地壳形变短临异常规测值。最后提出了判断短临前兆异常的新方法,即异常放大法。  相似文献   

7.
汪清7.2级深震地下流体动态异常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6月29日汪清7.2级深震前,吉林省地下流体观测网部分井孔观测到一组从趋势到短期前兆异常。本文阐述这些异常出现的特征和时空演化过程。认为异常出现的时间与震中距密切相关,其空间展布具有迁移性,中期异常由外围向震中收缩,其速率很小,进入短期阶段,岩石处于失稳、临失稳状态,水位异常由震中向外围发散,速率迅速加大。同时发现了异常盲区即深震的震中区,它对预测深震中有非常实际的意义,同时对研究板块运动、地球动力学过程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朱自强  张立  王世芹  官致君  李军 《地震》2004,24(1):119-125
施甸和永胜二次地震前均有长达半年以上的流体趋势异常, 震前短期内还出现了显著的流体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 在震前短期阶段, 异常的数量及动态在时间上有起伏, 临震前出现“相对平静”状态; 异常在空间上有迁移演化现象, 表现为随着地震的临近, 异常由初期的分散状态转为向未来的震中迁移和集中。 以地下流体为主的宏观异常的出现, 可作为强震的短期信息, 但宏观异常与区域地震地质构造关系密切, 分布的位置距未来震中可能很远, 持续时间也可能较长。  相似文献   

9.
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乐海域发生Ms6.1地震,震前距震中290km的湖州地倾斜台观测到中期异常和短临异常,距震澡240km的宁波地倾斜台也观测到短临异常。这里简单介绍了地倾斜异常的演化过程以及地震三要素的预测。震前我们进行了中短期预报,取得较好效果,但没有提交短临预报意见,这主要是由于短临异常出现较晚和台站资料报送不及时所致。  相似文献   

10.
卢双苓  曲保安  蔡寅  张明  赵瑞  于澄  李铂 《中国地震》2015,31(1):141-151
通过对《中国震例》中所辑宏观异常的统计分析认为,随着震级的增大,震前出现宏观异常的概率逐步增大,震级大的地震震前宏观异常数量也相对较多。宏观异常大多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多数发生在距震中100km的范围内。在时间上,宏观异常开始时数量较少;随着时间的推进,异常不断增多;越近临震,异常数量越多,直到发震达到高潮。在地域上则表现出始于震中、然后向外围发展、最后震中爆发式增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赵和云  杜学彬 《地震》1993,(2):15-20
景泰6.2级地震前,震中300km范围内虽有9个地电台,但有短临异常的台站仅三个,且异常时空分布规律性差。由于这些特点,尽管震前已发现了这些异常,但终因不认识其复杂图象而未作出短临预报。本文利用地电异常与断裂展布、发震应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解释了景泰地震前地电短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这种异常图象是特定构造格局下的真实反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震前作出地震三要素预报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罗平 《地震研究》1991,14(1):41-49
本文研究了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7.6和7.2级地震的水氡异常,认为:1.震前中期、短期及临震各阶段异常均有显示;2.中期异常是趋势性上升的高值异常,它占全部异常的比例,与国内其它几次7级地震相比较略偏低;3.短期异常中有高值和低值异常,位于震中区及北西向腾冲-耿马地震带上的水氡观测点,以氡浓度降低的负异常为主要特征;4.震中周围300公里内未发现临震异常,它多出现在300—500公里范围内,特别集中在小江断裂带上。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洛泽河一带5.7、5.6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和前兆异常及地震活动特征、流体和形变动态变化和预测指标分析发现:地震前4级地震活动水平增强、出现小震活动空区;前兆异常开始于震前1年左右;短期异常有由外围向震中迁移的现象;临震异常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在震前一周内。对该地区5.0级以上强震的预报和研究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何跟巧  常秋君 《内陆地震》1990,4(4):367-373
观测断层气体的动态,研究它的异常变化与地震的相关性,是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1990年青海茫崖6.7级地震、共和6.9级地震前,断层气Rn、Hg的异常变化特点是临震突变幅度大、异常反应范围广。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震例所提供的短临异常的整体行为,归纳出地震短临预报动态跟踪技术决策,提出短临阶段的标志、预期异常、跟踪方法和内容等。考虑到决策的完整性,增加了中期异常的再审查和认定、行政干预等部分。  相似文献   

16.
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的临震信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震前电磁波异常信息进行地震短临预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大庆地震台经过近两年多的观测及实际震例验证,基本说明了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监测的时变曲线图、日变曲线图等七种图件与地震三要素密切相关的规律性以及使用MDCB型地震前兆监测仪资料进行地震短临预报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汞临震异常的前兆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立平 《地震研究》1993,16(4):359-366
本文从震源临震状态、传播效应、台站地球化学参数三方面的综合,导出均匀介质中震源进行粘弹体后的汞量异常与源内应用增长之间的数学关系。通过理论异常曲线和实测震例对比,证明汞量临震异常,是震源体进入粘弹状态后的震源内应力变化在测点的具体表现。文章讨 论了汞量测量用以预测地震的可能性。指出震中预报在理论上相对容易;大多数情况下,发震时刻只能预估;震级将是地震预报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伽师—阿图什6.7级地震阿图什地倾斜异常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 年3 月19 日新疆伽师—阿图什地区发生了6.7 级强烈地震。震前阿图什地震台倾斜仪记录的中短期和短临前兆异常特征为:中短期趋势性异常的方向向背离震中的方向倾斜,持续了13个月;震前两个月趋势异常出现短期恢复,之后加速异常;临震前5 天异常快速恢复,并伴有观测值的临震突跳现象,地震发生在异常的恢复之中  相似文献   

19.
对6.8级地震的中期和短期以及短临阶段异常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从新疆大区域范围到震源区,对这次地震前地震活动图像和前兆观测资料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不同孕震阶段各类异常的基本特征。结果认为,6.8级地震前异常的中期阶段,新疆中强地震平静显著;短期阶段中等地震显著增强.震源区出现前震活动;同时全疆定点前兆观测资料出现较为明显的短期异常,并观测到少量的临震异常。异常具有准同步性、显著性、突发性和响应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加卸载响应比(LURR)是根据岩石应力-应变关系的动态演化规律提出的地震预测方法。以Benioff应变为响应量,分析青海玛多M_S7.4地震前震中及其周边400 km内的LURR异常的演化特征发现,在震前一个月LURR值达到最高值,半个月之后出现高值回落的现象,说明此时孕震区岩石介质已进入屈服阶段的末端。在此基础上,利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分析高值回落后(5月14—25日)地面长波辐射值的短临异常演化规律。结果显示:震前在空间上仅仅在震中北部出现OLR显著且连续的短临异常变化并呈现向震中扩展的趋势,在时间上整个演化过程经历了初始增温-异常扩展-达到峰值-异常减弱-地震发生-异常消失等6个阶段。LURR和OLR震前短临异常特征说明,回落前的LURR高值反映了岩石介质屈服阶段的结束,OL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处于临界状态的活动断层的构造应力累积状态,综合研究两种物理参量震前异常演化特征,有助于更准确评估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