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GPS位移场进行中小区域变形分析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局部区域相对全球框架不可避免地存在整体刚性平动分量,常影响对局部范围内地壳相对变形量级与特征的判读.对分离局部整体刚性平动分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对京津地区28个GPS连续观测站给出的位移速率场,整体平移法和欧拉矢量法都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但相比之下,对于类似的中小区域,整体平移法更加简单明了.  相似文献   

2.
利用奇异谱分析法对大坝变形数据进行分析,提取趋势和周期分量,分析影响因子与各变形分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坝变形主要与水位变化和时效因子有关,温度变化对大坝变形的周期成分贡献最大,其次为水位。另外在准确提取信号的基础上,利用奇异谱分析迭代法对大坝变形进行预测,并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和高斯过程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其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后两者。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局部均值分解(LMD)及加权核函数相关向量机(RVM)算法,构建多尺度变形预测新方法。利用LMD将变形数据分解成多个具有物理意义的变形分量,并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RVM对每个变形分量分别进行预测。将各变形分量预测结果进行叠加,最终建立多尺度变形预测方法,并应用于大坝变形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LMD-RVM方法的多个精度指标均优于BP神经网络方法、RVM方法和改进EMD-RVM方法,证实了新方法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中国大陆1999年以来3个时段的GPS速度场,研究了汶川8.0地震前的地壳动态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汶川地震发生在区域地壳挤压运动明显受阻的区域,孕震区附近存在一较大的障碍体,震中附近断层多年来处于强闭锁状态;2)随着地震发生日期的临近,震中西侧压性区表现出明显的向东逐步扩张态势,局部地区主压应变方向出现向北偏转,右旋剪切作用明显增强;3)汶川地震同震变形及6级以上余震分布表现出的区段性与断裂带及附近分段性运动变形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三维黏弹性有限元模型,采用标准线性固体本构关系,分析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控制作用。模拟结果显示:1)在高原地壳介质流变机制的控制下,青藏高原内部从西向东,东向位移分量逐渐增大。最大值出现在甘孜 玉树 鲜水河断裂带区域内,反映了青藏高原的物质东移运动;2)在菱形块体中南部,其东侧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而其西侧区域则转向西南方向运动;3)中地壳强流变模型与下地壳强流变模型给出的计算结果总体特征相似,二者均能较好模拟高原物质东流以及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转动;4)流变特性对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特征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粘弹变形模型,对东昆仑断裂带附近近百年来发生的6个M≥7地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该效应对区域地壳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 1) 离逝时间较短的1997年玛尼7.5级地震和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造成的震后松弛效应对现今地壳变形的影响最为显著,在2次地震发生10~20 a后(2010~2020年)仍能造成最大约7.6 mm/a的地壳变形,跨断层变形速率最大约8.4 mm/a; 2) 2021年玛多7.4级地震震后粘弹效应在未来10 a内(2021~2030年)预计能造成最大约3.9 mm/a的地壳变形,2025~2030年跨断层变形速率可达2.6 mm/a。模拟结果表明,强震的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对长期地壳变形和相关断层参数反演的影响不容忽视; 3) 考虑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采用跨断层GPS速度剖面反演的东昆仑断裂中段的滑移速率与地质学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的一致性,若不考虑震后粘弹性松弛效应,则会明显高估30%的断层滑移率。  相似文献   

7.
东天山秋黄韧性剪切带位于新疆东部两大板块碰撞接合地带,东西延长逾600km,由石炭系组成,规模巨大,分带明显,宏微观变形标志清晰,石英C轴组构呈点极密型,分为四期变形,序列演化明显,应变测量属平面单剪,剪切位移量达75km以上,存在脆韧性变形转换,变形时代为海西中晚期,强弱应变相间排列的标度不变性特征明显,变形机制属地壳中深层次塑性流变和韧性剪切,与板块间的俯冲碰撞构造演化密切相关。控制着金铜矿分布。  相似文献   

8.
一、韧性剪切带中的脆性构造 韧性和脆性构造变形之间存在本质的差别:韧性变形以连续的塑性流变为特征,其主要变形机制包括晶体塑变、质量传递(如扩散、压溶等)和晶界迁移3种。变形产物为糜棱岩系列岩石,而脆性变形则以不连续破裂为特征,其产物是各类碎裂岩。大量证据显示这两种构造形变及产物可在同一构造带中共生,韧性剪切带中的脆性构造可分为同期和后期脆性构造两种。  相似文献   

9.
基于跨断层及邻区地壳形变资料,结合板内断层震间、同震错动变形活动、多断层错动变形活动实际,构建从单一断层震间整体视错动变形分析模型、沿断层视错动变形空间分布分析模型、同震视错动变形整体与空间分布分析模型,到多条平行断层视错动变形整体分析和沿断层视错动变形空间分布分析等系统性分析模型。实例表明,该系统分析模型可从不同角度全面揭示震间断层及邻区视错动变形活动的整体与细部特征、变形活动状态或阶段、多断层系统彼此间的关联性活动以及同震及震后调整视错动变形等。  相似文献   

10.
同震变形分析中不同地球结构模型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及地球结构的非均匀性、分层和球体特性,定量研究了球体分层模型、球体均匀模型、半空间均匀模型分别作用于地震断层(走滑断层,逆冲断层)产生的地表同震变形的差异。计算结果显示,相对实际地球模型,利用半空间均匀位错模型计算的同震变形差异很大,大大超出现有高精度测量技术的精度。如果利用实测资料(例如GPS,VIBL,InSAR等高精度测量数据)进行反演研究,必须根据实际地壳构造情况考虑地壳分层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提出了直接利用GPS测量资料建立地壳运动与形变模型的方法。把整个中国大陆视为由无穷多个微元集合而成的连续介质体,并假定每一个微元体的转动矢量服从统一的、连续的泰勒级数分布,由此引进一组待定参数,称之为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利用全国网1994年和1996年的两期GPS观测数据,组成矛盾方程组,应用阻尼最小二乘方法,经迭代解算,得到所需要的地壳运动与形变参数。依据这些参数模拟地壳水平速度场及应变场,并将GPS结果与地质、地球物理的研究成果作了对比分析,这些结果基本上一致,能相互印证。最后初步探讨了周边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α??????????????????????????????????????????????????????α??3?????? ??б????б??????α?????????????,???伸??????????????????????????б???峱??????????????????????????????????????С?????????????????????????з???????????????????б?????????????????????????????????????й??????????????????????????????????б???м?????????  相似文献   

13.
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环境及监测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环境的考察发现,某些监测场地中(近20%)存在一定的非地震因素影响。 为减少非地震因素的影响,跨断层流动形变水准和基线应该同桩观测;测量仪器应该由具有更高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DiNi电子水准仪代替Ni002光学水准仪,用Di2002甚至TC2003和TCA系列仪器代替传统的24 m基线尺。  相似文献   

14.
����Ӧ����ƹ��ڵؿ��α�����е�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α????й???????????ó??淽??????????????Щδ???????????????????????????????α???????????????????????????????÷??????????????ε??????????仯?????????????????????????????????δ?????α???????????????????????????????Э?????????Э????????Э??????????????????????????????????????????????????????????????????????????????????????????δ??????????????????????????????α??????????α?????????????????????Ч???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利用华北地区1992年、1995年、1996年和1999年4期GPS资料研究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刚性块体和GPS稳定点组概念,分别用1992年、1995年、1996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和1996年与1999年所得到的GPS速度场求出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的欧拉运动参数,反演计算各GPS观测点的背景运动速度,分析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的规律。采用双三次贝塞尔样条函数模型拟合华北地区应变率场,发现华北地区内部整体上处于张性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一个用形变资料预报大陆地震的基本模式:①用大面积形变资料进行地震背景的研究,确定地震危险区,并综合各种手段对危险区震情的发展进行监测;②在重点监视区内布设形变监测台网,寻找形变敏感点,利用形变测量手段(如跨断层短水准。短基线测量手段等)捕捉中短期地震前兆信息,进行中短期震情预测,为短临形变监测手段提供依据。③建立固定形变监测台站进行连续形变的观测(如连通管、倾斜仪、伸缩仪、应变仪等),以捕捉临震的形变前兆信息,用于震前的短临预报。本文对以上三个步骤以实例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简单地介绍了一些形变数据处理及提取形变前兆信息的方法,同时给出了预报地震的实例。  相似文献   

17.
在各种地形变的异常中,有些异常不能只归属于一次地震,而是一组地震的共同反映,我们称之为”地震组异常”。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三组强震的地形变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曲基本特征是:异常的时间跨度大,分布范围广,群体出现。异常的种类有两种:一种是速率异常,另一种是形态异常。地震组的地形变异常,可以作为地震组预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给出了地壳形变的普适表达式。对地面倾科的内在实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它具有剪应变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GPS?????????????????????????????????????????????????????????????????GPS????????????????????Χ????λ??????к??????????????????????????????????????????????????????????????ε?????????????ó????3???????????????????????????η?Χ????????????????λ???仯???????????????????Χ????????????????飬???????????????????С???????????λ????е??????????????????????????ο????????????????????????????????????????ο??嶫????γ????????η?????????????硪??????????????γ????????????????????????ο???????????ο??嶫????????????????й????????????  相似文献   

20.
���α���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α???????????????????????????????????????????????λ???????????????????????????λ??????????????t???????1/2????????????????t?????????????????????????????????????????????????????????????????????λ?????????λ???????????????????????????????????????????????????????λ??????????????????????????????????????????λ??????????????λ??????????????????????????????λ?????????????????????????λ?????????????????????????????????????????????????????????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