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降水(特别是暴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诱因这一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对地质灾害和对应气象资料的分析,探讨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套基于降雨量指标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作者综合考虑前期累积雨量、降雨类型和实时雨量等关键指标,建立了一定地质环境条件下灾害的气象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用先进的软件技术开发研制了贵州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并于2003午汛期投入业务试运行,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眼务。该系统实时运行在气象业务网络环境中,高效稳定、功能全面.自动进行全省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的动态监测和模型计算,利用精细化乡镇雨量观测网和地质灾害隐患点资料,可实现对全省各地到乡镇一级的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警,每日制作发布全省地质灾害气象条件预警报告,提供生动直观的预警图、表及相应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该系统经过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以应用全省精细化乡镇雨量观测资料和针对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的特色。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建立了汛期业务值班制度,向省委首政府、国土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服务,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地质灾害实例检验取得了较好的预警效果,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由于该系统的开发主要是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出发,虽考虑了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情况,但对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喷环境条件的分析应用还显不够。最后,作者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实践:2003-201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始于2003年,每年汛期(5~9月)向公众社会发布预警信息,警示群众注意防范降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本文概略介绍了2003-2012年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工作机制、技术方法和预警效果等方面的成就。工作机制方面,采用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分级运行管理方式,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了预警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技术方法方面,创建了隐式统计预警(临界降雨量判据法)和显式统计预警(地质环境与降雨多参数耦合判据)两代预警模型,并研发了相应的业务运行系统,有效指导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典型地区专业监测预警研究。预警成效方面,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多种媒体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使社会公众特别是基层社区居民的防灾意识显著增强,减灾知识逐渐增长,合理利用地质环境,主动防治地质灾害已在中国取得广泛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质量,文章从计算机系统制作的角度探讨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方法,论述了陕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运行环境、软件功能、空间数据库、模型方法等内容,并介绍了陕西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方林  罗永忠 《吉林地质》2007,26(1):76-79
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建立完善的省级国土、气象专门管理机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心。本文介绍了河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管理体系、技术支持、硬件设施等3个层面。同时介绍了预报级别划分及预报信息发布方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确定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寻找地质灾害发生与气象因素的耦合关系,建立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结合强降雨天气的预报,对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与气象因素的叠加评价,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以四川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为例,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和信息的评价、会商、签发、发布、接收、处理及反馈程序。2003年汛期应用证明,区域性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水平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汛期地质灾害督导信息网上填报系统框架结构,使用MS SQL Server数据库和C#语言建立基于WEB界面的督导信息网上报送系统,在地质灾害灾情报送、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反馈等工作中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浙江省是我国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省份。使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开发的浙江省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已经在两年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摸索出一整套完整的气象数据信息处理及发布工作流程,能完整的解决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在汛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四川雅安市雨城区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圣山  李昂  周平根 《地学前缘》2007,14(6):160-165
区域地质灾害的敏感性评价与诱发因素评价是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基础。文中以四川雅安市雨城区为例,系统介绍了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方法。在区域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及区域降雨监测的基础上,研究了降雨诱发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的规律,得出了地质灾害降雨阈值。研究了降雨诱发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方法,建立了大中比例尺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在四川雅安雨城区开展了系统运行。文中论述的方法可以用于县(市)级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模拟运行及实际运行效果表明,本方法效果较好,能够在类似区域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云南省地质环境条件、降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将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分为控制因素和诱发因素,并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差异将全省划分为11个预警区,建立了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使预警精度达乡镇级。在此基础上,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发研制了云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并于2014年汛期投入业务正式运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云南省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优化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紧抓影响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特征,通过调整易发度判别因子及其权重,建立基于有效降雨量和预报雨量的临界降雨量判据,实现江苏省突发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的优化。2013年汛期实践结果表明,效果良好,预警精度有较大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来地质环境以及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文章充分研究突发性地质灾害孕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人类活动以及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滑坡灾害“潜势度”、“发育度”、“易发度”和建立临界降雨量预警判据,采用GIS技术与数学模型整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江苏省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2004年和2005年汛期实践结果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记者从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信息中心了解到,该局在信息中心成立了地质灾害应急事务中心,并在汛期到来前推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提高了应对地质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了通过监管平台“一张图”空间数据分析系统预警。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是吉林省通化市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介绍了吉林省通化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方法,通过建立预报预警模型,然后制作预警预报产品,并在汛期及时发布,对吉林省通化市地质灾害预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湖南省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做了初步介绍,总结了工作成效、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的《北京市环境公报》(2004—2018年)和北京市水务局发布的《北京市水资源公报》(2004—2018年)进行了全面梳理,详细分析了近15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的类别构成和时空分布规律。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4种类型,其中崩塌是北京市发生数量最多的地质灾害。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规模较小,分布广泛。大部分灾害发生在汛期,表明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与降雨密切相关。极端强降雨发生后,不同类型灾害集中暴发。近年来,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相关的科研、监测预警技术等地灾防治工作仍需提升。本文的相关结论来源于真实数据的统计分析,可为北京市突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客观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始于2012年,是福建省第一个开展地质灾害预警的地级市。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基于显式统计模型,耦合了地质环境因素与降雨量因素建立预警判据,从而实现对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的预测预报。多年来,该系统在宁德市成功运行并不断升级完善,为宁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分析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应用现状与近年来的地质灾害防治成效,对未来预警工作提出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周明浪 《地质与资源》2017,26(3):303-309
温州市滑坡地质灾害预警以近似于点状行政村为预警单元,具有精细化程度高、预警对象明确等优点.基于该理论建立的温州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在政府防治地质灾害工作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期间,温州市滑坡地质灾害预警成功率较高,全市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让6起,避免了95人的人员伤亡和40万元的财产损失事件,是温州市"十二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成效最为明显的一次.本文结合台风"苏迪罗"期间温州市滑坡地质灾害特征及预警结果分析,对预警结果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河南省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研究,研究从区域预警的角度,依据全面性、时效性、适用性、可替换性等原则选取了预警评价因子,采用了单元内地质条件具有一致性的斜坡单元作为预警评价单元,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全省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潜势度,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的关系,建立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模型,从而建设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9.
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能力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四川省自2003年起率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于2019年开始重点在预警模型分析和建立、系统设计与实现、分级预警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创建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库、“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互联系统及分级预警机制。基本实现了基于雨量数据传输、预警模型分析运算、预警信息发布等“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及分级预警的闭环管理,初步解决了市县缺平台、缺经费、缺技术的三缺问题及多头发布预警信息对基层造成的干扰问题。2023年四川省成功避险的案例中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挥作用的占86%,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变化的影响下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明显上升,建设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对于保证地区生命财产安全十分重要。本文从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的设备布设、系统建设、平台功能、运行现状阐述其建设与实现过程。目前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达到地质灾害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灾害点信息统一管理动态更新,做到数据集成化、成果可视化、信息综合化、系统一体化。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系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等10个模块。现阶段所有的普适性监测数据可以同步发送到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平台,能够高效支撑地灾预警工作。监测预警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实时采集的监测数据自动进行分析,支持多种预警模型进行判别;当监测数据发生变化触及预设判别模型时,能够自动发送地灾预警信息。通过系统试运行,已经有了成果监测预警的案例,数据可靠能够满足监测预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