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承担,与国家海洋局二所、农业部东海水产所、青岛海洋大学共同完成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预研究”成果,日前由国家海洋局南极办组织的专家通过验收。南极磷虾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员,它的种群动态影响着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后者又制约着南大洋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系着全球变化。南极磷虾是现已  相似文献   

2.
“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洋,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的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其现存景的最新估计为6.5亿~10亿吨。南极磷虾的年可捕量可达1亿吨,相当于目前全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数学模拟专家与美国冰川学家以及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共同得出了结论:约14700年前,由南极冰川区进入南大洋海区的融化水巨浪,成为最近25ka来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剧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杨娟 《海洋世界》2010,(1):50-52
<正>科学家最近在南大洋海域又发现了大量的海洋生物物种。南大洋被认为是最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之一。这群生物的数量在南大洋非常丰富,尤其是在深水。南大洋又称南冰洋,是分布在地球最南部、南极周围  相似文献   

5.
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成果评审会”于1987年3月28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全国科研和教育等部门的25位专家学者在评审过程中一致认为,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在磷虾生物学及水文状况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达到了80年代前期第一次国际南极海洋生物系统及其资源考察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研究“八五”计划系统项目之——“南大洋磷虾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计划讨论会于1991年5月20~21日在青岛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所、青岛海洋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共25人。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8.
参加我国第十四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及120余名船队员,在重点实施“一船三站”的南极考察任务中,与风浪搏斗,与冰山周旋,连续奋战146天,总航程22883海里,圆满完成任务返回上海港。 这次南极考察的南大洋考察队,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所和厦大等单位的13位科技人员组成。这支坚强的战斗集体不仅  相似文献   

9.
在七大洲中,没有哪个洲像南极洲这样“从头到脚”到处都是资源,简直就是一个“万宝之地”,而且资源类型常常以天文数字来计算。在世界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南极资源的重大意义已日益显露出来。南极资源简要盘点先看构成南极洲主体的淡水资源。谈南极必谈冰,南极冰盖平均厚度有2000米,不少地方达到了4000米,最厚的达4800米,这是一个庞大的淡水库,储存了地球上72%的淡水。南极冰盖形成于几十万年或几  相似文献   

10.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0,(10):F0003-F0003
10月22日,青海省委、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在西宁共同举行“中国南极昆仑站”昆仑玉碑捐赠交接仪式。青海省人民政府将镌刻有胡锦涛主席题写的“中国南极昆仑站”站名的昆仑玉碑捐赠给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孙志辉局长与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骆惠宁交换了昆仑玉碑交接证书,并为昆仑玉碑揭幕。国家海洋局决定委派即将出征的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将此昆仑玉碑运往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放置在我国南极昆仑站永久矗寺。  相似文献   

11.
南极是南极洲和环绕着它的南大洋浩瀚水域的总称。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南极大陆是人类在地球上最后发现的大陆,也称第七大陆,它是我们星球上研究得最不够的地区。南极洲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为欧洲的1.5倍,几乎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洲的2倍。从面积上看,它是地球上的第五大洲。  相似文献   

12.
南大洋海洋环流系统由南极底层水AABW、南极绕极流ACC、南极表层水AASW、绕极深层水CDW组成,它们在全球气候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科考技术的进步,有关南大洋古环流研究越来越多,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度、盐度、流向和影响作用等方面。研究侧重内容不同所采取的手段和方法也有差别,南大洋古环流研究方法包括古生物法、地球化学法、数值模拟、沉积法、实测资料等。本文就这些研究方法做一简单综述,以期强调南大洋在全球大洋历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南极西部古冰盖(WAIS)形状和动态的了解是建立冰川学模式所必需的,该模式能预测冰盖的未来影响和定量分析末次冰消期间南极冰盖对海平面升降的影响。横贯南极山脉的冰川流曾经受到罗斯海湾中厚的搁浅冰的拦阻,那里现在只有浮冰架出现。在麦克默多海峡区域,由罗斯?..  相似文献   

14.
南极西部马里伯德地的3个大的碱性复合火山的晚第四纪火山活动以火山喷发为主 ,许多沉积火山灰层作为南极西部冰盖和南大洋海洋沉积物的区域时代 -地层层位。在Berlin山、Takahe山和Siple山的熔岩和熔合火山碎屑坠积物以及非熔合火山碎屑坠积物共记录了20次喷发 ,在组成上大多数为过碱性粗面岩。运用40Ar/39Ar激光熔融和反应堆逐步加热方法测得的喷发年龄范围为571~8.2ka。40Ar/ 39Ar测年的这些马里伯德地喷发中的火山灰可用1968年伯德站冰心的地球化学资料来鉴定。74ka的冰心记录…  相似文献   

15.
朱根海 《海洋学报》1988,10(5):646-652
南大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磷虾资源,南极磷虾的主要饵料是海洋浮游植物,它的盛衰直接影响着磷虾资源量。因此,分析南极大磷虾食性成分,对于研究南极磷虾的丰度和南大洋的生态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冰雪南极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仓库”,曾被视为导致本世纪海平面上升的关键因素。但英、美、荷兰等国科学家的一项新成果表明,大多数南极冰盖目前稳定度很高,过去100年间冰盖融化给海平面变化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很小。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英国伦敦大学温哈姆教授近日...  相似文献   

17.
南极冰盖是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对全球海平面有重要的影响。有必要测定冰盖在气候变化期中的波动以检测其行为模式。南极冰期的精确起始年代尚待测定 ,且对冰期前的生物数据所知甚少。有关目前南极冰盖随全球气候变暖是生长还是消亡资料并不多 ,特别是上新世和更新世期间的东南极冰盖的稳定性还存在争议 ,对南极冰盖更新世期间变化的了解仅限于罗斯海和横贯南极山脉区。本航次将依据南极大陆边缘钻孔的沉积记录建立冰盖生长和消减的详尽历史 ,并了解冰盖自身对毗邻大洋气候变化是如何响应的。正确地评估南极大陆不同历史时期被…  相似文献   

18.
南大洋是世界上第五个被确定的大洋,也是唯一一个完全环绕地球、没有被大陆分割的大洋。南大洋围绕着南极大陆,从地理上看属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部的海域,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向南极大陆的延伸,后因在那里发现了重要的不同洋流,国际水文地理组织才于2000年将其确定为一个独立的大洋。但由于南大洋不存在一个独立的大洋中脊,因此将它划作一个大洋是否恰当仍存在争议。又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极地和全球气候变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使得南大洋成为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19.
1989~1990年南极第六次考察,极地轮实施“一船两站”和南大洋海洋考察运输任务,需过东北季风区,两次穿越热带辐合带、东南信风带和咆哮西风带,还需在极区外缘进行长时间航行,高、中低纬天气系统都曾遇到,气象条件复杂。本文仅就航线天气,大风过程和南大洋考察有利天气形势进行分析讨论,以求丰富南极和航行天气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我国首次组队到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这次考察,是国务院于一九八四年六日二十五日正式批准的,因此也叫六·二五编队。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共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一、在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实验基地,二、进行南大洋科学考察。由南极洲考察队执行第一项任务;由南大洋考察队主要执行第二项任务。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向阳红十号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