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召开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在昆明组织召开了抗震防灾工作暨推广建筑隔震减震技术座谈会。会议强调,要切实做好建筑隔震减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工程质量监管工作,充分发挥隔震减震技术在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应用隔震减震技术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建质[2014]25号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加强宣传指导,做好推广应用工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高层结构隔震技术应用的难点,在上部结构形式和布置、隔震支座的改善、计算方法的改进、多种隔震技术和减震技术在高层结构的联合应用以及构造措施和管理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供高层结构工程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隔震技术     
通过对地震的应力分析,建筑物抗震设计应该考虑对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控制。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采用减震调整结构应力特性,使地震作用对上部结构产生的影响显著减小,因此夹层橡胶垫隔震技术是一项比较理想的控制地震反应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谢振乾 《陕西地质》2013,31(1):72-75,84
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是防震减灾工作的核心。只有把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核(批),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地震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因此,隔震、消能减震技术的研发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十分重大而意义深远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勘察设计》2014,(3):32-33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减震隔震技术(以下简称“减隔震技术”)研究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地震高烈度区开展了工程应用工作,一些应用了减隔震技术的工程经受了汶川、芦山等地震的实际考验,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证明,减隔震技术能有效减轻地震作用,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为有序推进房屋建筑工程应用减隔震技术,确保工程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层间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和变化规律,通过运用SAP2000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建立层间隔震结构的三维模型基础上,设置所在不同的隔震层位置,对所建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输入选定的不同地震波,通过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层间隔震结构的变化规律和减震效果,同时讨论不同位置的隔震层对结构变化规律和减震效果的影响,从而验证层间隔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太原市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及住院楼进行了隔震分析与设计计算,主要内容包括隔震层支座的布置与计算、隔震层以上结构的水平减震系数的计算、隔震层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位移和拉应力的计算、隔震层支墩及支柱结构的设计方法和参数分析。通过隔震与非隔震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说明隔震设计是合理可行的,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延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增大结构的阻尼比,减少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预期防震要求。  相似文献   

9.
隧道两种减震措施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隧道的减震措施主要有两种,即设置减震层和抗震缝。本文以黄草坪隧道为研究对象,应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对其进行地震响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分别从围岩和衬砌的应力、加速度及位移方面探讨了这两种减震措施的效果,同时对比不同抗震缝间距时围岩和初期衬砌的纵向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减震层和抗震缝的减震作用比较明显,应根据工程抗震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减震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王明年  崔光耀 《岩土力学》2010,31(6):1884-1890
现场调查表明:5.12汶川大地震共造成21条高速公路和16条国道、省道干线上总延长达20 417 m的24座隧道结构受损,严重影响了灾区救援和灾后重建。可见,传统的隧道抗震技术已不能保证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的安全。为此,在分析隧道震害特点及原因的基础上,建立了隧道支护体系内设置减震层的减震模型,根据这一减震模型,研究了减震层刚度、地震波输入频率和减震层阻尼等参数对隧道减震效果的影响。通过三维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该减震模型的减震效果。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减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同志们: 福建省勘察设计暨抗震工作会议今天召开,在此我代表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今年11月初,根据中编办《关于建设部内设机构调整的批复》,结合建设部“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能,建设部撤销原建筑管理司、勘察设计司,重新组建了建筑市场管理司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两司目前均已正式运转。这次调整是  相似文献   

12.
以某高墩大跨桥梁为例,将工程结构减隔震技术应用于高墩桥梁的抗震设计中。深入分析了在盆式橡胶支座和新型双曲面支座下,运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墩高的桥梁进行地震反应模拟的工作原理及力学模型,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新型双曲面支座的优点,为以后的高墩桥梁的减隔震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基础隔震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隔震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应用基础隔囊技术在中国已建造了数百幢建筑结构物。综述了基础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其发展前景和在深入推广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减隔震技术作为结构抗震主流技术之一,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1],特别是汶川地震后,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多项相关规定[2]-[3],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以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在民用建筑工程也有较多的应用,特别是超高层等对地震敏感的建筑,对减隔震技术有比较迫切的需求。相比较而言,目前在电力工程设计中应用案例较少。本文以云南电网省级计量检定中心业务用房项目中实际应用的减隔震技术为例,介绍屈曲约束支撑的设计分析过程,为后续电力工程中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展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对比研究了土−桩基−隔震支座−核岛结构和土−桩基−核岛结构的地震反应。试验采用橡胶铅锌支座作为基础隔震,放置于桩基承台和上部核岛结构之间,地基土采用某工程场地的均匀粉质黏土,试验输入的地震动时程,是由美国核电设计的 RG1.60 反应谱拟合而成。试验结果表明:隔震支座不仅可以改变上部结构频率、减小加速度和反应谱幅值大小,还可以减少下部桩的弯矩,起到降低上部结构的反应的隔震作用。但隔震支座的使用会改变桩基础的弯矩分布,核电工程采用隔震支座时应对桩基受力和变形进行特殊抗震设计,以保证土−桩−上部结构整体系统的抗震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正建筑隔震技术是通过设置在建筑物的底部或某高度的侧移刚度小、变形能力大的隔震装置组成隔震层,保持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隔离,以减小地震能量向隔震层以上的结构传递,从而降低隔震层以上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1]随着《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房屋建筑工程推广应用减隔震技术的若干意见(暂行)》[2]的颁布实施以及对高抗震性能建筑的需求不断增加,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常规摩擦阻尼器的起滑力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CFDS),它由非线性硬弹簧和摩擦阻尼器串联而成。当地震较小时,摩擦阻尼器处于附着状态,非线性硬弹簧发挥作用,防止隔震层位移过大;当地震较大时,非线性硬弹簧的变形则保持不变,摩擦阻尼器处于滑动状态,通过摩擦阻尼耗散能量。建立了带有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基础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指出摩擦阻尼器处于附着和滑移2种状态下边界条件。据此研究了常规强震和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复合摩擦阻尼装置对橡胶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仿真分析表明:安装复合摩擦阻尼系统,在显著降低隔震层位移的同时,对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加速度均有一定的减震效果;并且,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摩擦阻尼器会在附着和滑移2种状态之间来回切换。详细研究了复合摩擦阻尼系统的3个参数对隔震结构的减震效果。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波作用下,由于摩擦阻尼系统参数的变化导致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因此最优参数的取值与输入地震波类型和地面加速度峰值有关,并且不存在使隔震层位移和上部结构加速度同时达到最小的最优参数,因此需要设定合适的控制目标以确定适当的阻尼系统参数。  相似文献   

18.
跨断层的隧道结构在汶川地震中破坏严重,这说明传统的抗减震技术已不能保证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的安全。为此,研发了可变形抗减震措施。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考察了采用该类型措施的隧道结构地震响应特征与震后破坏形态。结果表明:跨断层隧道结构设置减震缝,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内力值和应变值;套管式可变形结构可以有效保护主套管上部结构和被套管,但主套管下部结构破坏严重;套管式可变结构提高了隧道的防水性且震后易于修复,整体性能优于减震缝;采用可变形抗减震结构的同时,必须提高衬砌混凝土的强度;不论采用何种抗减震措施,隧道结构的拱脚和仰拱是抗震加固的重点部位。研究成果可以为高烈度地震区隧道结构的抗震设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位于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的抗震性能,本文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利用有限元差分软件FLAC~(3D)对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不同位置施设减震层的减震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减震层施设于围岩与初支之间的横竖向位移减震效果为25.16%和6.82%,最大、小主应力减震效果为60.46%、54.65%,最大剪应力减震效果为66.97%,最小安全系数减震效果为45.90%~58.71%;(2)减震层施设于初支和二衬之间横竖向位移减震效果为0.79%和0.62%,最大、小主应力减震效果为68.14%、12.71%,最大剪应力减震效果为35.84%,最小安全系数减震效果为29.51%~51.66%。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抗震设防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设部近日发出《关于加强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破坏性地震对建设工程造成的震害与工程抗震经验,提高我国工程建设、城乡建设的抗震防灾水平。 《通知》要求,位于7度及7度以上抗震设防区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管理时,应将抗震防灾内容纳入城市的日常管理工作;要特别注重通过采用现代化技术提高城市桥梁、地下管线等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能力和水平。对面广量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应将重点放在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与地基处理上,提高工程的地基抗震稳定性,避免和减轻由于地震时沙土液化等造成地基失效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