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将跨断层场地的辅助测线应用于跨断层形变资料的数据处理中,引入谱减法对沿鲜水河断裂带的5个跨断层场地进行分析处理,试图将辅助测线与跨断层测线都包含的非构造因素的影响从跨断层数据中去除,从而突出与地震发生相关的断层活动信息。结果表明:利用谱减法处理过的跨断层测线在多数场地都表现出了时频成分上较明显的异常,异常出现时间与周期特点都有较好的一致性。由鲜水河断裂带附近地震活动性可得异常在时间上存在与后续地震活动性增加相关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北京南口跨断层流动水准监测场地布设于南口—山前断裂与南口—孙河断裂交汇处。运用前人地质构造研究成果、监测资料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等,研究了南口跨断层流动水准场地监测和布设状况、结果表明:(1)监测场地存在未跨断裂测线;(2)4号测点不为基岩点且可能在断裂带内;(3)测线巨大突变异常是大量降雨所致,不为前兆异常或断裂活动。  相似文献   

3.
针对山间盆地断裂复杂的特点,以山间盆地边界控制性断裂怀涿盆地北缘断裂为例,综合断裂活动特征、野外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勘探结果,并结合场地环境条件和相关技术规范,对3个跨断层测量场地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适宜作为跨断层流动形变的监测场地。  相似文献   

4.
<正>通过对安徽省中西部地区的金寨关庙、霍山杨树沟、肥东龙泉山、庐江柯坦4个场地进行跨断层的气体含量测量,分析气体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区域震情跟踪服务。以霍山杨树沟为例介绍测量结果,结合场地条件,在断层可能经过的位置,选择垂直于断层走向的3条测线进行测量,每条测线布设6个测点,平均点间隔约20 m,每个测点断层气含量如图1所示:3条测线中,土壤中氡含量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测线1和测线2中氡的高值点均出现在第3个测点处,最高值  相似文献   

5.
针对隐伏断裂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唐山活动断层探测成果,进行野外调查;依据相关规范,结合环境条件、自然条件,对6个场地进行了综合分析,优选出适宜于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的场地。  相似文献   

6.
首都圈断层形变与重力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鹤  刘天海  刘善华  张云昌 《地震》2010,30(4):98-105
本文利用首都圈跨断层形变观测和观测场地的综合调研结果, 对跨断层基线、 水准各测项的综合效能进行评估, 对断层整体活动信息进行分析提取, 对首都圈地区强震的映震效能进行分析研究。 利用首都圈地区流动重力区域测网的观测结果, 分析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对近期首都圈地区的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地震预报的紧迫性和跨断层形变监测短临预报的优势出发,发现目前跨断层监测网络布局的多个问题,并通过"面-线-点"的思路,对优化跨断层监测网络布局提出意见和思路,即以区域地震活动背景研究和活动断裂体系研究为基础,对相关断裂进行详细的分段性研究和活动性分析,然后结合现有观测场地的监测效能评估结果进行活动断裂调查,最终得出跨断层监测场地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6~2008年天马台的定点跨断层场地的水准测量资料分析长乐-诏安断裂带的现今活动特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W—E测段活动速率最高,S—E测段活动速率次之,W—S测段活动速率最小。断层各段以压性逆断为主,与地质考察结果基本一致。同时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认为3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布测现状及监测效能,继而依据跨断层流动形变测量规范及监测的可控性、均匀性、目的性以及监测场地监测效能等,结合该区域断裂活动及地震活动性研究结果,给出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监测场地拟优化布设结果。该优化布设结果消除了华北地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地震活动盲区,有助于提高该区跨断层流动形变网监测地震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使用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的方法对地震前兆异常进行识别和判定,利用1982—2019年云南地区5个跨断层场地(楚雄、丽江、永胜、寻甸、建水)的所有观测数据,通过计算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根据不同窗长提取可能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并结合历史震例,探讨云南及周边地区6.5级以上地震与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在5个跨断层场地的应用中总体是有效的,能够捕获到云南地区震前异常信息,可在实际跟踪分析中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断层形变协调比的断层形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文静 《中国地震》2014,30(3):454-461
基于唐山台跨断层短基线和短水准观测结果,综合应用不同测段的数据组合,分析断层运动状态和测段组合之间的关系,进而计算断层形变协调比参数序列,分析其与区域中等以上地震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最后获得两点认识:(1)与断层走向呈不同夹角的测段组合会对认识断层活动特征状态产生影响,因此在台站资料许可的情况下,要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组合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表明在建立跨断层观测时,要布置和断层走向呈不同夹角的测段,以便对断层状态做准确的判断.对唐山台的资料而言,据与断层走向夹角较小的两个测段所得结果相对更好,这可能和该断层以走滑为主、该区域应力状态以水平运动为主相关.(2)4个序列断层形变协调比的变化幅度虽然有较大差异,但其趋势特征基本一致,与正常背景有显著偏离的变化,且这种变化和唐山区域中等以上(M≥4.5)地震活动交替出现,且其间隔时间在2000年后逐渐加长.这可能反映了在20世纪80~90年代区域应力场还处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恢复阶段,局部应力场状态在不断地调整和变化之中,而在2000年之后,区域应力状态逐步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卫辉西代村跨断层短水准出现的趋势性变化与断裂活动间的相关性,在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布设1条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线,复测周期与跨断层水准测量周期基本一致,分别于2018年4月、7月、10月开展3期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量.同时,为增加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于2018年8月布设了1条与上述3期测线平行的测线并开展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量.4期土壤气H2浓度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气H2浓度背景值处于较低水平,H2浓度异常值所处位置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为断裂通过处.4期中Rn浓度最大值、背景值和均值的变化幅度均在正常范围内,Rn浓度异常值所处位置也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可能为断裂通过处.土壤气显示的断裂通过处与该区探槽显示的断裂位置一致.4期土壤气测量结果表明,近期汤西断裂带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与断裂活动之间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观测和对南通地震台跨断层水准N—S_1测线观测资料进行梳理,发现测站之间、测线观测值与气象因素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表现为:N—S_1测线高差变化规律总体呈年周期性质,2009年8月以来观测值具有整体变小趋势,反映了近期N—S_1测线断层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卫辉西代村跨断层短水准出现的趋势性变化与断裂活动间的相关性,在跨断层水准观测场地布设1条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线,复测周期与跨断层水准测量周期基本一致,分别于2018年4月、7月、10月开展3期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量。同时,为增加观测数据的可靠性,于2018年8月布设了1条与上述3期测线平行的测线并开展土壤气Rn和H2浓度测量。4期土壤气H2浓度测量结果显示,该区土壤气H2浓度背景值处于较低水平,H2浓度异常值所处位置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为断裂通过处。4期中Rn浓度最大值、背景值和均值的变化幅度均在正常范围内,Rn浓度异常值所处位置也主要集中在距起点150—210 m处,该处可能为断裂通过处。土壤气显示的断裂通过处与该区探槽显示的断裂位置一致。4期土壤气测量结果表明,近期汤西断裂带可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跨断层水准观测数据的趋势性变化与断裂活动之间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场地条件和断层距对地震动参数及其与结构响应参数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基于NGA数据库中5 266条水平分量地震动记录,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了不同场地条件和断层距下地震动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与结构响应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场地条件和断层距对绝大部分地震动参数相关性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存在一些参数的相关性几乎不受场地条件和断层距的影响;以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发现在不同场地条件和断层距下,结构响应参数与地震动参数的相关性变化明显,这表明在研究结构响应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时需要考虑场地条件与断层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从事多年野外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隐伏断层的野外地质调查提出了跨断层综合地质剖面法。该方法主要是依据断层错动造成两侧相同地层(主要是第四系)相应地貌面产生垂直向高差或水平向的不连续,从而使两侧相应地层地貌面的高程和地层的相对运动发生变化。依据这些信息判断断层活动时代与运动性质。分析了该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影响因素,指出研究场地第四系发育齐全是跨断层综合地质剖面法的关键。最后将该方法在瑞昌-武宁断裂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得到的结果与传统隐伏断层研究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结果的一致性表明了该方法在研究及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美国NGA数据库,在断层投影距小于25 km范围内挑选了1387条地震加速度记录,分别按照断层距和场地条件进行分组,对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频谱特性、特征周期,及其与断层距、震级的相关性予以分析。结果显示:① 出现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比例与断层投影距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其与震级的变化不相关;② 地震动速度脉冲周期与震级之间存在强相关;③ 对于近断层速度脉冲型地震动,采用动态变化的加速度和速度反应谱峰值周期进行特征周期的计算,更加符合真实情况;④ 地震动速度脉冲有放大地震动特征周期的作用,水平向放大的比例与竖向相当,且放大作用与场地条件相关,在较硬场地上放大较多。本文基于上述近断层地震动的统计分析结果,对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定义的特征周期提出了适合于工程应用的调整系数,并建立了速度脉冲周期与震级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西宁市北川河西岸断层、湟水断层活动性的钻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根据《西宁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中跨断层钻探工作的初步结果,对西宁盆地河谷区两条主要的目标断层——北川河西岸断层、湟水断层的活动性予以阐述。通过对断层两侧钻孔岩芯的地层对比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建立跨断层柱状剖面,获得各地层层序主要界面的形成时代,并取得如下认识:北川河西岸断层在畜牧研究所场地并未断错到第四系覆盖层,晚更新世以来断层没有活动;湟水断层在彭家寨镇场地未断开第四系覆盖层,晚更新世晚期(约2万年)以来断层没有活动。  相似文献   

19.
岩石摩擦滑动失稳前断层区的波速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红 《中国地震》1997,13(1):82-87
对岩石摩擦滑动失稳前断层区的波速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岩石摩擦滑动失稳前沿断层一侧的测线上观测不到测速变化,沿着跨断层的测线可观测到波速下降的前兆,因此,尝试用波速异常预断层带粘膜型地震时,选择测线应跨断层。  相似文献   

20.
宿迁地震台跨断层短水准2017年初出现破年变现象,本文中通过对短水准观测场地环境、观测场地标志的稳定性、仪器工作状态、气象因素、水文因素、人为影响、异常变化特点及机理等因素分析,判断宿迁台短水准OA测线压性异常非干扰所致,是断层形变的一种体现,并据此为后续处理提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