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项目根据四川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出四大地质遗迹区,再以其分布规律,景观形成时间、空间和成因的关联性划分出20个地质遗迹分区和28个地质遗迹小区,从而建立了四川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系统。  相似文献   

3.
在1999年—2003年5年中,西南地区部署了下列水工环地质太调查工作:(1)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地下水勘查与生态环境地质调查;(2)西南红层找水勘查示范;(3)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干旱县地下水资源调查;(4)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地质调查;(5)长江上游主要环境地质问题调查;(6)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和西藏自治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7)云南省、四川省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估;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质学报》2013,(1):126-126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川I省煤田地质局、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警黄金三总队、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四川省地质调查院、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建材地勘中心四川总队、  相似文献   

5.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6.
四川自然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劳动力优势.但区域性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尤其是土壤的质量与安全性状况不清,使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缺乏科学支撑.成都经济区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表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可以快速、科学、经济、有效地查明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为四川规划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产品品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四川农业和食品安全把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关.  相似文献   

7.
四川国土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04年11月30日在成都理工大学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会议由四川省地质学会、四川省土地学会、四川省矿业协会、四川省国土经济学研究会、四川省旅游协会、四川省地质灾害研究会、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四川省生态学会等联合主办,由成都理工大学承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有230余人,提交论文110多篇。成都理工大学广大师生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人物介绍     
郭建强 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温江县人 ,1 963年生 ,历任四川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地质矿产组组长、分队技术负责、区调项目负责人、生态环境旅游资源调查所所长 ,以及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秘书长等职。郭建强高级工程师先后参加和主研了德格、类乌齐拉多等五幅 1∶ 2 0万和 2幅 1∶ 5万区调 ,主持主研了九寨沟黄龙等六幅 1∶ 5区调工作 ;主持并参与了九寨沟黄龙地区水循环系统研究、稻城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等项工作。主持编写的《1∶ 2 0万德格…  相似文献   

9.
利用“3S”技术,查明了嘉陵江干流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和本底,同时结合水土流失分布、地形地貌特征、土壤分布状况、地层岩性和土地类型分布等已有的成果资料,对嘉陵江干流中下游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为四川省核电站选址、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和“金土地工程”实施,以及土地资源规划、管理和开发利用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老科协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2003年4月8日在成都四川省地矿局地矿大厦会议室举行。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四川省地矿局、四川省煤田地质局、四川省冶金地勘局、西南石油局、四川石油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水电成都勘察设计院、建材四川总队、铁二院、成都理工大学等单位的老地质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共38人。四川省老科协副会长王明东同志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1.
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对地质环境起着保护作用。当生态环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坏或大气降水与气候条件发生变化时,将导致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对生态环境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种属与空间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质体特征与水文环境、地质背景与社会经济状况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依从联系。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是环境体系中的两个方面。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导致地质环境的脆弱,地质环境的自然属性控制着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矿业开发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地面变形与塌陷、次生崩滑流灾害、水环境污染等。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单元的划分是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界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分区界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界线确定评价最小单元。选取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难易程度等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各因子对矿山地质环境质量影响存在重大差异及可分层次的实际情况,采用敏感因子一综合分值评价模型作为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首先对各参评因子进行1级评价,在此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评价(2级评价)。在进行2级综合评价时,对存在的敏感因子进行敏感因子评价。然后根据综合指数的大小,将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质量划分不良、一般、较好3个等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及耕地资源,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蓄水抗旱能力降低。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坡面水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强化人口/管理等,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紫色砂页岩丘陵区的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不仅利于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改善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水土流失是一种累进性地质灾害 ,其实质就是土壤侵蚀作用。陕西省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黄河中游共有 1 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 ,而我省境内就有 4 8个。剧烈的水土流失使得地区生态平衡失调 ,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各种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阻碍地区经济发展。近几十年来 ,人们逐渐认识到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加大了治理力度 ,但效果不尽人意。因此 ,需要研究水土流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因素 ,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川气出川管道工程沿线建设用地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有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川东、渝中和鄂西为中、低山区,以山地斜坡灾害为主,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和潜在不稳定斜坡;鄂中、鄂北、豫中和鲁西主要为冲积平原区,以人类活动和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为主,主要有采空塌陷、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塌岸及不良土体。湖北段是本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类型最多、灾情最重、危险性最大的地段,在该区段内应对地质灾害危险性大的管线段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及时、有效地监控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保证输气管道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这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可分为资源毁损、地质灾害、环境污染3大类。又可细分为土地资源压占、植被资源破坏、地下水位下降、风景景观和地质遗迹破坏、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煤层自燃、煤矸石自燃、水土侵蚀、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原退化、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种类。这些矿山环境问题给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危害。论文阐述了主要矿山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提出了有关防治对策建议,以促进黑龙江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试论黑龙江省的水土流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土流失是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地质灾害,是环境资源的头号杀手,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祸患。文章依据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发育状况及分布规律:即山区、草原、沼泽地带水土流失程度低,而山前地带、台地、高平原则水土流失严重。根据水土流失的危害程度,将全省分为5个区;论述了由于水土流失危害造成的土质严重退化、水库河道淤积、环境恶化、遏制经济发展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事实;分析了水土流失产生的人为与自然因素;指出水土流失进一步扩大的发展趋势;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彬 《地下水》2011,33(5):160-162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游地区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区划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上游地区是中国地质灾害特别发育的地区之一。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黄土湿陷、融冻等,除了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各种工程设施安全外,还严重破坏国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是阻碍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地质、地貌以及气候等条件控制,各地区地质灾害发育情况有很大差异,可划分为3个地质灾害类型区:以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地震为主的北部区;以地震、崩滑流和水土流失灾害为主的中部区和以融冻为主的西南部及西北部区,3个灾害区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3个亚区。  相似文献   

20.
安宁河流域地处川西南山区,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的第二大粮仓.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流域内地质灾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449个地质灾害点的分析,讨论了安宁河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发育、分布规律,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