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的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实测温盐数据等资料,利用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等方法,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海域10°N断面的水团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东部赤道–热带水团、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太平洋亚北极水团和太平洋深层水团。分析发现,受热带辐合带影响,9°~10°N海域常年持续的正风应力旋度诱发上升流出现,北太平洋中央水团、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团、南太平洋中央水团和太平洋亚北极水团4个通风潜沉水团经向运动至该纬度带时被抽吸至次表层和中层,并散布在不同深度。以往研究仅指出上述4个水团在海表通风形成后将潜沉并向赤道方向运动,本研究进一步阐明了4个水团潜沉后向热带海域运动的动力机制及其在热带中东太平洋10°N断面的散布深度。研究成果揭示了热带中东太平洋水团与北太平洋副热带、亚极地和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中上层水团间的循环过程,对认识北太平洋高–中–低纬度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再分配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Argo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冬、夏季水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rgo剖面浮标观测的温、盐度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海域冬、夏季的温、盐度分布、水团结构及其分布。首先采用T-S点聚图法分析了该海域水团分布的基本情况,由点聚分析结果可知,该海域至少存在6种以上水团;再用模糊聚类软化法对水团作进一步划分,分别计算了该海域6至11类水团的F和△F值,结果表明,冬、夏季的△F值都以划分为8类时为最大,这与大洋水团的稳定性是一致的,因此,该海域冬、夏季水团以划分为8类最佳,它们分别是北太平洋热带表层水、北太平洋次表层水、北太平洋中层水、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北太平洋深层水和赤道表层水,以及南太平洋次表层水和南太平洋中层水。  相似文献   

5.
李福荣 《海洋与湖沼》1995,26(S1):47-53
采用1987年5-6月中日合作黄东海海域综合调查溶解氧资料,参考有关文献,讨论调查海域溶解氧分布特征及与水团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各水团中溶解氧含量的差异与各水团温盐特性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不同有关。通过分析还发现溶解氧对鉴别次表层以深各水团,特别对东海次表层水及黑潮次表层以深各水团,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文研究的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  相似文献   

7.
以1987年5—6月中日台作黄东海域综合调查的溶解氧资料为主,探讨调查海区溶解氧分布特征与水团的对应关系。指出:近岸水团溶解氧合量高,远海低;上层水团高,下层低。在黄海冷水和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上界出现明显的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及封闭形高氧区。水团边界区,氧跃层明显。溶解氧含量变化与水团温盐特性有关。通过分析发现,溶解氧对鉴别次表层以深各水团,特别对鉴别东海次表层水及黑潮次表层以深各水团,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前言研究浅海水团的分布、消长与变化,不仅是物理海洋本身的内容,而且与渔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浅海水团的分析与大洋水团的分析有不同的特点,浅海水团缺乏大洋水团的保守、稳定  相似文献   

9.
一、概述 所谓水团分析,主要是指划分水团的边界,确定水团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研究水团的消长变化规律。本海区大多属于浅海区域。浅海水团易受海洋外部因素的影响,变性显著,因此,浅海水团的分析实际就是水团的变性分析。所谓水团的变性,主要是指水团特征的示性水平从高向低的过渡,并逐渐丧失其示性特征的这一过程。例如一个具有高盐特征的水团,受到大陆径流和降水的影响,导致盐度降低,并逐渐丧失高盐特征的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变性水团的概念,本文把聚类分析用于确定长江口及济州岛附近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由聚类分析得到的结果表明,在该海区有十个水团。对它们的特征、分布与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是:1、在十个水团中,有四个大洋性水团,六个变性水团。2、该海域水团变性的特点为暧季增温、降盐、降氧,而冷季则相反。3、水团变性是由海区内、外因素综合作用而发生的,而后者在浅水区域起主要作用。4、水团边界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有明显关系。因之,海流的方向及强度,大致可依水团舌状分布而判断。5、底层中心渔场基本上位于各变性水团之间的混合区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11.
根据聚类方法,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变性水团进行划分,本海区共有6个变性水团。讨论各个变性水团在不同季节消长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杜兵  张义钧 《海洋通报》1996,15(4):17-28
应用模糊聚类软划分算法,对北黄海底层水团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可将该海区划分为三个水团:北黄海沿岸水,北黄海水团和北黄海冷水团,进而讨论了三个水团的月变化特征,北黄海冷水团的多年变化特征,以及冷水团温度变化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水团的分析研究,是海洋学上的重要课题之一。所谓水团的分析研究,主要是指分析研究水团边界的划分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特别是水团之间混合带的消长变化规律。对于浅海来说,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均一性和保守性差,几乎所有水团均处在不断变性之中,所以分析浅海水团的关键,是研究水团的变性问题。由于每一个海区的水文状况,差不多都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水团分析方法的多样性。下面主要对国内外水团分析方法和研究的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聚类分析在浅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试验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Helland-Hansen将“水团”概念引入海洋学以来,大洋水团分析的理沦和实践可谓硕果累累[1-7],相比之下,浅海水团分析研究的进展却缓慢得多.其主要原因是大陆及气象条件复杂,使浅海水团既不具备大洋水团的均一性,更缺乏大洋水团特有的保守性(稳定性),渤、黄海和东海的绝大部分,均位于大陆架上,混合强盛,气候的季节变化影响特别明显,水团的变性激烈,其分析研究的困难也大得多.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83年11-1984年7月观测的温度、盐度和光学衰减系数C作为划分水团指标,采用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南黄海水团,并对南黄海的悬浮体分布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将海水光学衰减系数作为划分水团指标是可行、有效的。分析结果为:夏季表层有黄海水团、黄海冷水团和长江冲淡水,底层只有黄海水团和黄海冷水团,并且存在着混合带。秋季水团基本上保持着夏季型,但长江冲淡水缩小,不存在混合带。南黄海底层水的主要光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并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区域:(1)中、东部区域,相当于黄海底层冷水区域,最大光学衰减系数大于9;(2)西部区域,黄海水团区域,呈东南向条状,其轴心区的光学衰减系数C>1;(3)西南部区域,包括苏北沿岸水与黄-东海混合水;(4)西北部区域,相应于黄海底层浑水侵入区。最后,用称重法获得的悬浮总量(SS)与C之间有线性关系:C=0.366SS+0.50,相应的线性关系数为0.83。  相似文献   

17.
黑潮源区海域水团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水团划分是深入了解一个海域海水生化性质的重要方式。它对于进一步的海水动力环境要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黑潮是一强西边界流,黑潮源区海域一直以来都是海洋学家研究的重点。根据1995年中日合作副热带环流调查的资料,应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黑潮源区海域的水体进行了水团划分,并对水团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黑潮源区海域存在5个主要水团,分别是:表层水团(S)、次表层水团(U)、次一中层混合水团(M)、中层水团(I)和深层水团(D)。  相似文献   

18.
张钒  杨尧 《热带海洋》1994,13(4):41-47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海区的海水N/P比值的空间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各水团的N/P比值不遵守Redfield常数15:1,并且在水团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研究水团的人布及划分中,N/P比值可作一较好的参考值。闽沂沿岸水、次表层水和中深层水的N/P比值大于15:海峡南部混合水、海峡暖水、夏季近岸涌升水和浅滩南部  相似文献   

19.
1989年东海陆架水团及高密水环流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1989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团及高密水环流的季节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东海高密水在陆架上存在一个季节性的变化过程,核心区有一个气旋型的密度环流;这个环流秋、冬季较弱,春、夏季较强;在该环流的产生过程中,它可以影响邻近水团的分布;在春季,邻近水团在东海高密水周围形成一个环状分布  相似文献   

20.
1987年12月—1988年11月对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生态系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海区的海水N/P比值的空间分布与水团的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各水团的N/P比值不遵守Redfield常数15:1,并且在水团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研究水团的分布及划分中,N/P比值可作一较好的参考值。闽浙沿岸水、次表层水和中深层水的N/P比值大于15;海峡南部混合水、海峡暖水、夏季近岸涌升水和浅滩南部涌升水的N/P比值小于15。前者主要是入海径流及有机体的充分分解所致,后者则为浮游植物对NO3-N和PO4-P的大量吸收及NO3-N和PO4-P再生速率上差异的结果。本文还讨论了水团的分布对营养盐和叶绿素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