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锋 《地理教学》2014,(19):23-2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认为,大气的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类型的理论基础。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因此,热力环流在大气环境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因认知上的偏差,关于热力环流的内涵、外延,还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观点及论断,且这种错误观点及论断还能自圆其说,形成悖论。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实践探究来剖析并纠正热力环流的内涵及外延在教学中的常见悖论。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三节最后部分内容。在初中地理中,这部分内容学过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只是天气、气象知识的表象。而高中地理是在此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是通过学习前面大气组成、热力环流基本原理及大气环流等理论后,  相似文献   

3.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4.
李金国 《地理教学》2013,(22):40-41,52
正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新课标高中地理四种版本教材必修第1册都安排有"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人教版P32、中图版P38、鲁教版P38、湘教版P48,各版本图名不尽相同)。透彻分析、解读该图,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并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又能为学习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注重知识铺垫——为有效析图扫除障碍在多年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气压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往往是学生的知识盲点,高中教材也不涉及,而它恰是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示意图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解读许多热力环流变式图时遇到困惑或障  相似文献   

5.
正"大气的水平运动"是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内容,该节内容学生掌握情况不是太好,表现为作业错误很多。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思维认知困难的难点是气压、等压面、等压线及其相互关系。教材中文字、图像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料,以笔者手中的人教版教科书为例,仅在热力环流  相似文献   

6.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这一节是高中地理新教材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一部分,也是本单元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它与后面的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以及许多天气、气候、气象知识都有直接联系。例如,讲大气的组成时只是点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等成分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接着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举例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臭氧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7.
地表冷热不均导致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大气运动状况不同,把对流层大气分为近地面大气运动和高空大气运动两种模式。近地面大气运动师生关注度高,考试频率大,学生对常见基本考点烂熟予心,轻车熟路。高空大气运动隐藏于喧嚣之外,关注度较低,常常成为失分的黑洞。笔者精选习题,细致分析,总结模式,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作为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热力环流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按空间范围的大小,热力环流可有不同空间尺度的表现形式;在同一空间尺度内,由于受下垫面性质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又有不同的表现类型。一、全球范围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在全球范围内,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表不  相似文献   

9.
左东奇 《地理教学》2011,(19):17-18
首先要明白,天气系统是指伴随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形式,并非仅限于教材所列的几种常见形式。学生常囿于教材的学习,认为天气系统仅指锋、气旋和反气旋,遇到关于天气变化的问题就拿这几种天气系统去生搬硬套,一旦不相吻合就束手无策。其次,天气系统是动态变化的,有生成和消亡的过程,静止的天气系统是不存在的。学生常常对天气系统的移动不理解而导致的种种天气现象的辨析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0.
黄桂芬 《地理教学》2012,(19):49-49
一、背景介绍这是在辽宁省实行减负增效后的一堂地理课,我们学校也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利用导学案,由于减负双休日没有补课,就提前下发了导学案让学生预习。"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内容,涉及到物理知识,文科学生对此很是头疼,所以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第一场沙尘暴初探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实时和历史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与大气颗粒物污染监测资料,从沙尘暴天气实况、天气气候成因和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三方面,对世纪之交发生在我国北方的一次速度较快、强度较大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①大型天气环流系统调整时的上下游效应,使乌拉尔山高压脊迅速发展东移,推动西伯利亚的一股较强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加之高空急流动量的下传,是这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动能基础;②前期12月我国北方较正常年份温暖干燥,表层土质干燥疏松,沙尘源丰富,这是此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物质基础;③沙尘天气的发生使我国北方城市空气污染雪上加霜,造成部分城市空气污染异常严重,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增加100%~300%。  相似文献   

12.
耿庆明 《地理教学》2010,(11):56-56
热力环流是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对它的深入理解是学习“风的形成”、“全球大气环流”、“季风”、“海陆风”、“山谷风”等知识的关键。虽然它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时时相伴在我们身边,但我们却常常觉得它飘忽不定,对它视而不见,不好验证。怎样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它的存在,亲眼观察到它所起的作用呢?我们巧用厨房做实验,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玲娟 《地理教学》2013,(21):40-42
一、用“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非常重要,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能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例如,引用人教版必修地理1教材第29~30页的动手操作型活动为“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节中的“热力环流”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4.
蔡明 《地理教学》1998,(5):20-22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局部大气运动的理想模式和实际状况;二是全球大气运动的理想模式和实际状况。两部分内容紧密联系.体现了由局部到整体的认识规律。本文就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谈些构想。  相似文献   

15.
2009年8月至9月河池市出现了持续性的晴热高温天气,高温天气与大气环流异常、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稳定控制等因素有关,大气环流的异常导致高压带停滞不动是一个直接影响高温天气出现的重要因素,因此,副热带高压是做好高温天气预报的一个最关键的天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热力环流因其较强的逻辑性,是高中生学习地理的一大难点,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故也是一大教学重点。为突破该教学的重难点,众多地理教师也是费尽心血,但很多时候是“枉费心机”,教学效果不明显。研读了江苏两位老师“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地理难点突破策略”(2010年05期,本文简称“难点突破策略”)后,深有启发,对课堂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朱立新 《地理教学》2012,(18):45-46
在新课教学"热力环流形成"(人教版地理Ⅰ)之后,笔者给出了如下的一道反馈练习:读某地区热力环图(图1),思考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2)比较①②③④四处气压值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对全球的热量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为了突破难点,可以将本课分解成6个小环节,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首先探究地表均匀、地球没有自转、只考虑地球各纬度冷热不均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冷热不均使其动”;其次探究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时的全球性大气环流,让学生发现“地转偏向力使其偏”,全球最终形成6个风带、7个气压带;第三步探究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让学生发现“太阳直射点季节变化使其移”;第四步探究地表不均如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改变传统的以"三种假设"导入单圈环流的教学方式,把热力环流原理直接应用到全球范围形成单圈环流,之后逐步考虑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海陆分布的影响,分别展示地球上的大气环流,使难点知识得以突破。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北陕、甘、宁、青地区的自然天气季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天气季节的概念,最早由牟尔汤诺夫斯基提出。这是指在一年中天气过程可分成几个阶段。在同一个自然季节中,各个大气活动中心的作用保持不变,因而有一定的作为季节特点的天气过程。解放以后,国内高空记录日益增多,关于东亚大气环流的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