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讨论有力场的脉冲星磁层结构。用极角展开的方法。可以得到轴对称脉冲星方程组的局部解。本文特别讨论了极轴附近和赤道面附近的区域。在脉冲星表面附近磁能密度比其他能量密度大,远离脉冲星表面处,引力势能和转动动能相对较大,这些因素会影响脉冲星磁层中的物质分布。分析表明,等离子体的转动可能是非刚性的,因而可能不存在一个闭场的共转区域。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脉冲星的磁层运动和能量状态。对于满足一定条件的脉冲星系统,证明了在极轴处的等离子体的角速度和电荷密度趋于零。提出了一个磁层与星体非共转的简单模型以及边界条件。利用变分原理,求得参数值,从而,得出了与参数相关的各个物理量,例如:等离子体的漂移速度v_D,等离子体与星体的相对滑动速度v_s,脉冲星的输出功率等。结果表明:功率值比较接近观测值,非共转的模型相对通常采用的共转模型而言是比较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Synchro-CurvatureRadiation──弯曲磁场中一种新的、更普遍的辐射张家铝(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合肥230026)郑广生(香港大学物理系)关键词同步辐射,曲率辐射,脉冲星磁层在脉冲星的辐射模型中,同步辐射和曲率辐射占有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在定常、轴对称的柱坐标系中,讨论脉冲星磁层的结构。合理选择环向磁场与磁面函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解非线性电磁流体力学方程组,先求出光速圆柱内的解。然后,在光速圆柱外延拓,求出脉冲星磁层结构的整体解。最后,对磁层中各不同区域的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张冰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1996,14(4):332-352
在本文中简介强磁场中一些特殊理过程的特性,在此基础上综述了射电脉冲星的磁层与辐射机理理论。关于磁层,主要由GJ模型了发,从斜转子磁层、加速区机制及回路问题三方面总结前人对磁层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郑广生  张力 《天文学进展》2001,19(2):184-196
利用三维脉冲星磁层模型研究了磁层外隙的几何结构,首先用自治模型确定“外隙”的垂直尺度,在该模型中外隙尺度受回流的外隙流(带有隙加速的带电粒子发射的曲率光子)加热极帽而产生的热光子的碰撞而成对生成所限,外隙的横向尺度也受本地对生成所限,在脉冲星的磁层中,原则上有两个拓扑分离的外隙,允许同时进入和流出粒子,不过,流入粒子流产生的辐射形态受隙了本地对生成和恒星附近的磁对生成的严格制约,根据外隙及其本地结构的三维模型计算了类Crab脉冲星的辐射和相位分解谱。  相似文献   

7.
γ射线脉冲星的代参数及其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韦大明 《天文学报》1994,35(3):231-237
本文根据电子光子在中子星表面磁层中的级联过程形成γ辐射的机制,引入了一个描述γ射线脉生性质的量-“代参数”,根据这个量,我们可以判断哪些脉冲星可能是γ射线脉冲星,另外,这个量与γ射线脉冲星的一些物理量有密切关系,我们发现γ射线脉冲星的光谱指数及平均能量与“代参数”之间存在着很好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中子星磁层与吸积盘之间引入了一个速度、密度、压强和磁场都连续变化的有限厚度的剪切层,以代替Anzer理论中的切向间断面,用磁流体力学方法讨论了中子星磁层与吸积盘交界处等离子体可压缩情况下平面波扰动的K-H不稳定性。结果表明,K-H不稳定性依然存在,径向波矢扰动成为不稳定的主要模式。文中特别讨论了剪切层厚度取值对中子星自转的影响,表明适当调节剪切层厚度就可解释X射线脉冲星周期的变化。将此模型应用到脉冲X射线源Her X-1上,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脉冲星本质与磁层动力学过程,如何从观测限定脉冲星辐射区域的部位和几何结构是其中一个基本且关键的问题.介绍了目前各种脉冲星辐射区几何限定方法的主要思想和结果,并对其异同和各自的优势作了比较和评述;根据已有的限定结果总结了其对辐射束结构、加速区模型和射电辐射机制等理论问题研究的帮助和启示;从各种方法的发展过程来看,完善能够限定脉冲星多波段辐射区域三维结构的方法,并与辐射区和加速区等理论问题的研究更紧密地结合是该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旋转射电暂现源是McLauglin等人在2006年采用单脉冲搜寻技术,对Parkes射电望远镜多波束脉冲星巡天数据的处理过程中发现的一类特殊天体。该类天体在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射电宁静状态,偶尔发射特征宽度为毫秒量级的脉冲信号。对其进行长期脉冲到达时间观测发现,其具有类似于脉冲星到达时间特性,但目前还不清楚该天体和脉冲星之间的具体关系。综述了近10年来射电以及其他波段的观测研究和理论模型方面的进展。在射电观测方面,主要介绍观测认证技术(包括零色散滤波、DM搜寻、阈值设定、匹配滤波和效果图检验等)、到达时间以及偏振方面的观测研究进展;在其他波段方面,主要介绍X射线、光学以及近红外波段的观测研究进展。在相关理论模型方面,主要介绍远距离的脉冲星模型,物质与脉冲星磁层相互作用模型以及脉冲星磁层辐射带模型等研究进展。最后将对射电暂现源观测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脉冲星星际闪烁观测研究的进展,对脉冲星星际闪烁现象,星际介质中电子密度涨落谱,散射等离子体在银河系中的分面等方面的最新研究结果作了介绍。星际闪烁现象和昨际介质的深入理解,使脉冲星星际闪烁已成为研究诸如脉冲星辐射区结构和脉冲星速度等脉冲星本身性质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2.
脉冲星辐射特性和我们熟知的热辐射绝然不同,属于非热辐射。辐射区很小,辐射光度与太阳的光度差不多,而辐射能密度要比太阳的能密度高出十几个数量级。脉冲星的射电辐射是幂律谱和高度线偏振,少数脉冲星还有光学、X射线和γ射线的脉冲辐射,而且也都是幂律谱。脉冲星的这种非热辐射是由高能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作加速运动所产生的。脉冲星的高能带电粒子是怎样来的?非热辐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脉冲星的磁层和光速圆柱脉冲星有没有大气层?地球有大气层,太阳也有大气层,中子星有没有大气层呢?发现脉冲星以前,人们曾推测中子星周围没有大气层存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R-S模型讨论脉冲星的γ辐射,在讨论光子被电磁场吸收时,我们把中子星磁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电场吸收为主,另一部分以磁场吸收为主。本文以电子在电磁场中的级联过程为基础,计算了Crab、Vela等六个已知γ射线脉冲星的一些物理量,发现与观测基本相符。另外我们还预言了一些很可能是γ射线脉冲星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R-S模型讨论脉冲星的γ辐射,在讨论光子被电磁场吸收时,我们把中子星磁层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以电场吸收为主,另一部分以磁场吸收为主,本文以电子在电磁场中的级联过程为基础,计算了Crab,Vela等六个已知γ射线脉冲星的一些物理量,发现与观测基本相符,另外我们还预言了一些很可能是γ射线脉冲星的候选者。  相似文献   

15.
第一个双脉冲星系统的发现被世界著名期刊《科学》评为2004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一。这是由澳大利亚帕克斯(Parkes)的64米射电望远镜观测发现的,Lyne教授等发表在2004年1月《科学》期刊上的论文公布了这一发现。这一发现找到了一个罕见的检验广义相对论理论和进行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的天体系统,开创了天体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16.
近来我们在射电脉冲星的逆康普顿散射模型,致密星物理以及一些相关问题上做了下列几项工作:1) 对脉冲星物理中的一系列基本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包括对裸奇异星比中子星更可能是射电脉冲星之起源的观点的论证。2) 进一步发展了射电脉冲星的逆康普顿散射(ICS) 模型并完成了一系列相关工作。3) 进行了脉冲星的偏振分析和有关观测工作,并用其结果对银河系磁场和旋臂结构进行了分析。4) 研究了黑洞脉冲星双星系统的一些特性,为黑洞的搜寻工作作了初步准备。  相似文献   

17.
脉冲星γ射线辐射光度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黎明 《天文学报》1994,35(4):348-352
本文作者在脉冲星γ射线辐射的极冠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光子在磁层中的级联过程,提出了级联过程中能量转化效率的概念并得出了转化效率公式,分析表明,能量转化效率只和磁场强度有关,与周期无关,考虑能量转化效率,我们计算了极冠模型的γ射线辐射光度,得出了可以和观测值比较的结果,本文结果倾向于支持脉冲星γ射线辐射的极冠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的是中子星自洽的有限磁层大气模型,先用试探解方法得到一个解析解,它给出有限磁层大气的分布轮廓,然后用能量最小原理讨论了其特性,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同时,通过对其等离子体与真空交界面的研究,得出其交界面也是稳定的。最后,我们对模型的发展作了展望,指出赤道区的超共转,可能与子脉冲漂移有关,从这个模型出发,我们将可能最终建立一个自洽的有辐射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黑洞磁层理论在高能天体物理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活动星系核相对论性喷流的产生机制、伽玛射线暴等。寻找黑洞磁层的解析解对于理解这些重要天体的物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对黑洞磁层理论及其解析解的研究进行回顾。首先,详细地介绍了黑洞电动力学与黑洞无力磁层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讨论了从旋转黑洞提取能量的BZ机制。然后,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天文学家们寻找黑洞无力磁层解析解的发展历程与主要成果,并详细地介绍了无穷远处渐进解的求解思想与过程,给出这些研究对于寻找解析解的启发,分析了当前求解Grad-Shafranov方程(简称GS方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最后,讨论了黑洞磁层解析解研究的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1979年3月5日宇宙γ射线爆发事件提出一种可能的机制,它可能发生在一个包含有中子星的双星系统中,来自伴星的一次偶发事件抛射的大量物质,使中子星磁层顶处堆积大量等离子体,形成高密度吸积环.当吸积环中物质数量超过某个临界值时,由等离子体的Kruskal-Schwarzschild不稳定性导致吸积环物质进入磁球,在它到达中子星表面时,产生γ射线和硬X射线爆发.本文所得结果与文[1]所需的物理条件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