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天文学   26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略地叙述了低质量X射线双星中准周期振荡(QPO)现象的理论解释,对其中的差频模型(BFM)和它的一些发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和新观测赐予理论的启示,作了简要的陈述。  相似文献   
2.
张冰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1996,14(4):315-331
在本文中先简要介绍了80年代以来射电脉冲星方面的观测进展,然后详细介绍了射电脉冲星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包括空间分布,传播特性,时间特性,脉冲轮廓与偏振以及频谱特性等,并详细综述观测资料对我们提供的信息及给我们的启示,为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检验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大量射电脉冲星的偏振观测-包括红偏振和圆偏振,个别脉冲的生直偏振模式,累积脉冲的消偏振现象等-为辐射区的物理状态和辐射提供了非常确切的观测事实,但现有理论对大从观测事实尚无法给出完整的说明,综述了脉冲星的偏振观测特征,并利用逆康谱顿散射模型对这些特性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4.
选取23颗双峰轮廓脉冲星,考察脉冲星射电辐射锥成分的谱行为.通过对前导和后随成分峰值强度比与频率的关系进行幂律谱拟合,给出了前后两部分的相对谱指数.结果显示,大多数脉冲星的相对谱指数集中分布在零附近,这表明,前导和后随成分的辐射本质上没有差别;相对谱指数的近似高斯分布显示出,其辐射部位高辐射束中心距离之差具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5.
张冰  乔国俊 《天文学进展》1998,16(4):274-286
综述了脉冲星-黑洞系统的诞生率理论并指出近期发现该系统的可能性。通过综述和分析脉冲星-中子星系统的观测特性,特别是脉冲星精确守时性对精确确定双星轨道参量和验证引力理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些作者提出Her X-1的35天开关周期是由中子星的自由进动引起的。对这个模型我们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将理论结果和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 (1)Hcr X-1的35天周期的光变曲线的理论值与观测(Jones & Forman,1976)不符。 (2)在这个模型中脉冲宽度和强度随35天周期有很大的变化(见图4和图5),也与观测不符(如Gruber等人1980年的观测)。 (3)Parmar等人(1985)报道他们没有发现预期的Her X-1的X射线辐射35天周期的变化,这也同中子星自由进动的模型不一致。 Pravdo等(1977)建议观测到的X射线脉冲是由产生于中子星表面附近的、对称的辐射束经汤姆逊散射而形成。我们用强磁场中的汤姆逊散射理论所作的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与观测相符。  相似文献   
7.
邻近旋涡星系中观测到的磁场被理论学家解释为发电机作用的结果,而我们发现,在邻近的星系中,磁的强度与中性氢的柱密度紧密相关,星系盘中的磁场处于磁重平衡状态。这一结果与发电机放大机制相悖,从而支持星系磁场是原初起源的假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脉冲星磁偶极辐射模型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困难,针对不足之处对磁偶极模型进行修正。从统计上得到修正因子与周期变率的幂律关系。由修正后的磁场强度得出其衰减时标大于108年,这与有关的理论研究结果一致。修正后的磁偶极模型给出周期变率和周期的新关系为р∝P-3,这恰好和р-P图中加速线以上的资料的统计拟合方程一致。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子星辐射部位的一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讨论脉冲星辐射源的形成,指出光速圆柱附近,通过“磁湮没”产生高能粒子束,从而可形成脉冲辐射。本文指出: (1)光速圆柱附近非共转层中由于较差自转磁能会迅速积聚,积聚的功率和积聚区的尺度符合观测的要求;(2)上述磁能可通过“磁湮没”进行释放,“磁湮没”中产生的高能粒子束的速率及尺度符合观测对射束的要求;(3)辐射区粒子数密度可以远大于G-J模型中的值,与文[2]由观测对PSR0531+21的辐射区提出的要求一致;(4)γ射线与射电脉冲周期可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脉冲星的一种分类方法及辐射部位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83颗脉冲星进行了分类统计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采用转动能损失率与射电光度的比值作为分类参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类型脉冲星的物理特性和演化方式。 2.由于各类脉冲星的射电光度和光速圆柱附近的磁能之间都有着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关系,而射电光度和表面磁能之间却不相关,由此推论脉冲星辐射部位很可能在光速圆柱附近。 3.在周期变率户和周期P的关系图上,光速圆柱附近的“缠绕”磁能PP-4的某一临界值可作为射电辐射的截止线,它比Lyne等提出的光速圆柱处的磁能户PP~(-5)作为射电辐射截止线更接近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