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白垩纪“温室”气候与海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修棉 《中国地质》2004,31(4):442-447
白垩纪典型的"温室"气候和海洋一直是地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与现今地球"冰室"状态相比,温室状态下的气候和海洋遵循着不同的运行模式.本文在近年来取得的大量同位素、古生物以及气候和海洋模拟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评述了白垩纪古气候和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化石氧同位素数据揭示白垩纪全球平均气温比现今高3~10℃,海洋纬向温度梯度仅0.15~0.3℃/1°,全球海洋结构和大洋环流可能与现今完全不同,大洋环流的驱动很可能是盐度变化而不是温度差异.白垩纪深水沉积显示出从早白垩世碳酸盐台地相、含黑色页岩夹层、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大规模出现一直到晚白垩世整体以大洋红层为主的转变.对该沉积转变机制及其与古海洋、古气候关系的研究正是IGCP463/494的主要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白垩纪世界与大洋红层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6  
白垩纪代表着地质历史中的一种极端的温室气候,已被国际地球科学界视为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的典型范例。文中在评述白垩纪沉积作用、古气候、古海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基础上,重点介绍推动白垩纪研究核心问题之一的黑色页岩和大洋缺氧事件以及由中国学者提出的白垩纪大洋红层和富氧作用。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红层的研究因其与碳氧循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的紧密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白垩纪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引领着白垩纪古海洋、古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3.
陈印  滕雪明 《中国地质》2019,46(2):442-442
2019 年3月,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委员会公布了9个新获批准的IGCP项目。其中,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金若时教授级高工为首席科学家的“砂岩型铀矿表生流体成矿作用”项目(Supergene Fluid Ore-forming Process of Sandstonetype Uranium Deposits,编号IGCP675)获得批准。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是当今国际地学界最主要的研究计划,成果显著。它的执行局与科学委员会联席会议于1993年2月1~5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年度例会。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赵逊同志以观察员名义出席了这次会,介绍了30届大会IGCP学术活动筹组方案并听取各界意见与要求。会议除审议各国IGCP国家委员会和全部项目的年报以及评议各项目进展情况外,还批准新建16个IGCP项目,它们是:  相似文献   

5.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5,29(4):404-404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IGCP,现称国际地球科学计划项目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506项目于2005年11月1日-4日在南京召开项目正式启动会议暨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侏罗系界线及地质事件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Jurassic Boundary Events),来自美、英、德、法、日、澳、俄罗斯、阿根廷、加拿大、罗马尼亚、波兰、印度、匈牙利、泰国及国内的70名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共同研讨国际海相与非海相侏罗系界线事件研究的最新进展,并举行IGCP 506项目的首次国际工作组会议。研讨会的召开将有力推动“海相与非海相侏罗系对比及地质事件”这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为国际学术界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以促进中外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并展示中国非海相侏罗系研究的新进展,为解决我国海相与非海相侏罗系的对比及建立非海相侏罗纪地层学统做出贡献,使中国侏罗纪研究立足于国际前沿。  相似文献   

6.
黄永建 《地学前缘》2006,13(3):18-18
白垩纪被认为是地史时期地球系统研究的典型范例时期,曾发生若干重大地质事件,如大型火成岩省、超静磁期、大洋缺氧、大洋红层、海洋与陆地生物演替等事件。开展白垩纪全球变化研究,能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变暖等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因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地学前缘》2007,14(3):130-130
2007年2月,由我国学者领衔申请的IGCP555(白垩纪温室世界快速环境/气候变化:海洋-陆地作用)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科联(IUGS)所属的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执行局第35届会议上得到批准;2007年4月,由我国学者领衔申请的又一国际地学项目——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国际研讨会项目(白垩纪松辽盆地大陆科学深钻计划)又得到国际大陆钻探计划(ICDP)执行委员会的批准。此两项目的成功立项是我国在国际白垩纪研究科学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  相似文献   

8.
一、会议概况 1991年8月25日至30日在日本福冈举行了“亚洲大陆东部边缘晚中生代—早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因、沉积作用和大地构造”讨论会,IGCP245项“非海相白垩系对比工作会议”也一并进行。 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日本、美国、中国、苏联、澳大利亚、印度、南朝鲜、德国、埃及、土耳其和台湾、香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代表,100余篇论文。中国代表孙枢教授应邀主持会议的开幕式。学术内容分为五个方面:(1)盆地分析、沉积作用和大地构造;(2)白垩系—第三系界线事件;(3)海相与非海相沉积物中的有机质;(4)国际地质对比计划245项(IGCP245)—对比与古生物;(5)特提斯地区的有关问题。会议并进行了三条路线的野外地质旅行,地质考察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9.
1978年8月 以杨式溥教授为团长的中国地质代表团参加了在英国布列斯托大学举行的“国际地层委员会泥盆纪座谈会”.会上,杨式溥教授宣读了论文《中国的泥盆系》.1978年11月 陈光远教授参加了在墨西哥举行的“联合国小矿山远景国际讨论会”,作为大会顾问,并作了《北京铁矿与小矿山开采》的学术报告.1978年11月 傅良魁教授参加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物探专家组出席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学会(SEG)第48届年会.1979年2月 池际尚教授代表我国出席了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会议”.1979年5月 杨式溥教授参加中国地质代表团出席了在美国华盛顿和伊利诺斯州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中国的石炭系》.  相似文献   

10.
国际稀土矿物会议于1993年4月1日至2日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召开,会议的主题为稀土矿物-化学、成因及矿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不列颠及爱尔兰矿物协会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联合组织了这次会议,它同时又是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314项目“碱性及碳酸岩岩浆作用”和IGCP 282项目“稀有金属花岗岩类”的联合工作会议。大会主席为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A R Wooley博士,秘书长为F Wall女士。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中国、捷克、法国、德国、日本、挪威、俄罗斯、西班牙、瑞士、美国、  相似文献   

11.
Members of IGCP 463, Upper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Response to Ocean/Climate Global Change (CORBs) held their second workshop near the Black Sea in Bartin, Turkey. In addition to discussion of results and plans, the participants examined exposures of pelagic red beds in northern Turkev.  相似文献   

12.
Members of IGCP 463,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CORBs), held the third workshop in Romania. In addition to scientific sessions,discussions of results and future plans, the participants examined exposures of Upper Cretaceous Red Beds of the Romanian Carpathians characterized both by pelagic/hemipelagic and turbiditic facies.  相似文献   

13.
白垩纪大洋红层:特征、分布与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垩纪大洋红层”(CORB)自20世纪末正式提出后已经迅速成为白垩纪新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在参考国外CORB的学术研究成果基础上,重点对我们在西藏南部和意大利中部两个研究程度较高地区所获得的立典研究成果予以详细介绍,同时对CORB的全球性对比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大洋红层蕴涵的古海洋、古气候信息进行详细评述。我们认为,CORB是沉积物在原地氧化条件下的产物,导致该氧化条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底层水高含量的溶解氧,而深层古洋流的发育很可能是导致高溶解氧含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中新生代海水锶同位素演化和古海洋事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中新生代是地质历史中海水锶同位素组成变化最大的时期。晚白垩世以来海水N(87 Sr)/N(86Sr)值的持续上升与全球海平面的持续下降有关。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造成了40 Ma以来N(87 Sr)/N(86 Sr)值上升速度的显著加快;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泛大陆的解体控制,该地质事件使侏罗纪—早白垩世海水锶同位素总体上呈降低趋势;二叠/三叠纪界线的生物绝灭事件及界线后三叠纪初期的生态萧条控制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早三叠世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反而出现了锶同位素比值的急剧上升,单位时间的上升幅度居显生宙之首。与二叠/三叠纪界线生物绝灭有关的全球大陆植被的缺乏和风化速率加快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发生于中生代的海相红层事件记录了海水锶同位素比值的上升,显示风化作用的加剧可能诱发海相红层;但晚白垩世的大洋红层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其成因还与在全球变冷的背景下,温度较低且富氧的大洋表层水以及从两极向赤道方向运动的低温富氧海水与大洋深层水交换并造成大洋底层水富氧和沉积物的氧化有关。中生代的三次大洋缺氧事件均发生在锶同位素下降的时间间隔中,这与洋中脊洋壳生产和有关热液活动的增加有关,洋壳生产的增加导致了CO2 排气作用的增强和全球变暖,最  相似文献   

15.
China celebrated the 30th anniversary of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 (IGCP) on November 11, 2003 in Beijing. About 200 people from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Seismology Bureau, NSFC, CNPC.SINOPEC CORP.,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  相似文献   

16.
Xuan Lyu  Zhifei Liu 《地球科学进展》2017,32(12):1307-1318
Oceanic red bed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global oceans and across the entire Phanerozoic period, which mostly appeared after oceanic anoxic events. They represent typical oxygen-rich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on ocean science research.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since the oceanic red beds were discovered.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mainly focused on the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oceanic red beds are not comprehensive. Therefore, we here summarized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ed mineral and element compositions of various lithological oceanic red beds, including marly, clayey and cherty oceanic red beds. The main mineral and element components of oceanic red beds have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lor of the sediments, and mainly are affected by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provenances. Therefore, the mineralogic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ic red beds should b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The red coloration of oceanic red beds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hematite, goethite and manganese-bearing calcite, which have two main mechanisms: ① Colored minerals formed in oxic conditions; ② Colored minerals formed due to low deposition rates. These two mechanisms are not completely independent, but complement one another with either dominance in most oceanic red beds.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ceanic red beds are controlled by three factors, including water depth, productivity and nutrient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oceanic red beds should be considered with global changes and regional events. The unique origin mechanism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time-scale oceanic red beds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sedimentary paleoenvironment, paleo-oceanic current, and paleoclimate change. In addition, hydrothermal or magmatic activities on the ocean floor could also produce red-color deposits that are strongly different from sedimentary oceanic red beds.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we also put forward the future in-depth studies on the oceanic red beds from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7.
岩溶IGCP国际合作30年与岩溶关键带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球岩溶类型多样,对环境变化敏感,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是地球关键带监测与研究的重点,IGCP661项目的执行为岩溶区关键带类型划分与监测对比研究提供了契机和国际合作平台。近30年岩溶IGCP执行始终强调岩溶系统与人类活动环境的相互作用,其轨迹实际上与地球系统科学到地球关键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IGCP299提出了岩溶形态组合概念,揭示各种岩溶形态与其形成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岩溶动力系统(IGCP379), 岩溶生态系统(IGCP448)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岩溶系统的整体功能,及系统内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岩溶动力学研究方法体系。开辟了岩溶记录与全球变化、碳循环与应对气候变化、石漠化形成演变与生态修复等研究新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岩溶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科学院对5.12汶川地震的快速反应与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5.12汶川8级地震突发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专家,科学分析发震动力学背景,第一时间奔赴震中地区开展地表破裂变形与地震地质灾害调查,随后系统开展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活动断裂与地震变形观测、地应力测量、地质灾害地面调查、堰塞湖与水工环综合评价。6位专家参加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编辑出版《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组织召开汶川地震动力学分析研讨会,2位专家参加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方指挥部工作。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组织汶川地震大型展览,应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学钻、地表破裂等学术报告,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组织申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学钻开工;组织落实国家专项、973课题、地质调查项目等科研任务,有效地调整了面向地质灾害的学科结构和人才布局。  相似文献   

19.
全球地球化学填图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指出了1973年至今世界上50余项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大都涉及分析问题。1988-1992年实施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259项目旨在使全世界地球化学填图方法标准化。在此项目中对分析问题提出了若干规定,主要是要求今后的填图计划应统一分析71种元素,痕量及超痕量元素的检出限必须低于相应的地壳丰度值及采用中国的GSD和加拿大的STSD标样系列,以使全球数据可以对比,在其后开始延续至今的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计划IGCP360,旨在用极低密度采样早日覆盖全球大陆,讨论了正在实行的两种极低密度采样方案,并提出通过极低密度采集地极少量样品示范性实现IGCP259项目对分析要求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