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路选取是进行道路网地图综合及多尺度表达时的基础。现有的道路选取方法大多是以道路的语义特征和几何特征作为道路选取的依据,较少考虑道路的拓扑特征。基于此,该文以城市道路网为例,综合考虑道路的语义特征、几何特征和拓扑特征,并以道路综合性能作为城市道路选取的依据,提出一种城市道路选取的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复杂道路网的Stroke生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连接stroke的方法在处理表达较为详细的城市道路网数据时,会产生双行道分离和环岛处截断等错误.为能够在城市复杂道路网中正确生成stroke,针对道路网中的双行道和道路交叉口模式提出一种新的stroke生成方法.该方法采用道路街区几何形态分析、基于连通关系的层次聚类等算法自动识别出道路网中的双行道和道路交叉口模式,并使用穷举stroke配对组合算法连接截断的stroke,从而保证stroke的连续性.以武汉市NAVIN-FOTM导航电子地图数据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生成的stroke符合stroke感知归组原则中平滑连贯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针对道路化简产生的与建筑物空间关系不一致问题,以道路与建筑物要素的关联关系为出发点,构建道路的目标移位安全区,在此基础上对D-P化简算法进行改善,提出一种以道路目标移位安全区为约束的D-P化简优化算法,在化简道路曲线的同时保证化简后道路曲线不与邻近建筑物产生空间冲突。选取1:10 000的建筑物与道路数据对多种目标比例尺的化简操作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保持道路与建筑物间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4.
构建加权长度-半径分维模型,基于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空间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的密度分形特征及其时空演化规律。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不同程度表现出分形性即具有结构自相似性;不同等级路网的密度分维值普遍遵循距离衰减规律,路网具备较大的扩展潜力;高等级路网发育相对迟缓,由中心向边缘的密度衰减较快,且在分布形态上围绕圈域核心武汉市呈强凝聚态展布;低等级道路则相对发育成熟,分布均匀,覆盖效果较好;不同等级路网的普通和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均表现为圈层式结构,遵循中心-外围的距离衰减律;不同时段城乡道路网的分维值不断上升,路网结构渐趋优化,且存在明显的双标度区的双分形结构。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道路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曹龙熹  张科利  张卓栋  张卫 《地理研究》2008,27(6):1271-1280
通过GPS野外实测黄土高原纸坊沟小流域的道路特征,在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支持下研究了流域内各级道路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黄土高原道路可分为4级,2级以下的土路是小流域的代表路型。各级别道路总长度都随级别增大而增加且累计总长度与道路级别线性相关,道路平均长度和密度则随级别增大而减小。道路网系和流域水系在结构规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级别道路分布范围受地形特征影响不同。爬坡道路坡度与地表坡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且次级道路分布受主路控制;典型爬坡路在大于25°坡度范围内多呈"之"字形弯曲,随坡度的减小道路弯曲跨度和与等高线夹角增大。研究结果有助于定量模拟黄土高原地区道路分布特征,并为土壤侵蚀模型中道路影响因子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针对矢量道路网的变化检测与更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大规模浮动车轨迹点数据的道路网快速变化发现与更新方法。首先对矢量道路网进行栅格化处理,并根据若干天内浮动车GPS轨迹点落在栅格内的个数对栅格赋值。经过对轨迹栅格图像的低通滤波、边界清理后,采用数学形态学方法提取轨迹栅格图像的骨架线,通过判断道路骨架线与更新前道路网缓冲区之间的位置关系,快速识别出变化道路,即新增道路和消失道路。最后,对更新道路的骨架线分别进行剪枝处理、断线连接以及节点融合,实现对原有道路网道路数据的提示性更新。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现势性对现有道路网进行在线增量式快速变化检测和更新。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是保障位置服务和规划导航路径的关键支撑。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共享单车轨迹数据的新增自行车骑行道路自动检测和更新方法:首先,结合缓冲区方法和轨迹—路网几何特征检测增量轨迹;其次,基于分段—聚类—聚合策略提取更新路段,利用多特征融合密度聚类算法与最小外包矩形骨架线法提取增量道路中心线;最后,基于拓扑规则完成道路更新。以广州市共享单车轨迹为例,将该方法与传统栅格细化法进行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更新道路网络,且在2 m和5 m精细尺度范围内提取的新增道路覆盖精度提升14%左右;在7 m尺度下精度达90%以上,在10 m尺度下精度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8.
地图综合是当前国际GIS和制图学领域的一个难题。化简是地图综合的一个基本操作算子,线要素是地图综合操作的主要对象,该文主要研究地图线要素的化简问题。首先,从算法的适用范围、阈值设置等方面分析了现有算法的优点,重点阐述了一种常用的弧比弦算法,并指出了其在化简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基于地图曲线的空间认知特征,提出了一种改进弧比弦算法。该算法能够更好地保持曲线的特征点和曲线的几何形态,避免阈值的设置问题。在算法评价上,采用3种定量评价指标,即:偏移平均值、偏移量中值和面积变形值,对改进的弧比弦算法与现有经典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健壮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逆向加权Voronoi图的方法,采用角度、线宽、线长和方向四参数对面状地理景观进行特征化研究。实例表明,该方法既具备在保持曲线弯曲特征转折点精确性方面的优点,还在曲线化简时重点顾及了目标的形态维护,并在不损耗面状地理景观的方向、凹凸性及数量等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明显减少了数据存储量,还可实现面状目标的跨时段、跨地区比较,是一种记录、描述和可视化比较研究面状地理景观时空演化特征的有效方法,可实现特征信息保留与结果简化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图斑综合是实现其多尺度表达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相邻图斑的融合、相离且语义邻近图斑的聚合、狭长图斑的综合以及要素边线的化简等。通过以下4种方法实现图斑综合:①以要素间语义相似度为先决条件并顾及空间拓扑关系建立邻近度分析模型,通过模型检索要素的最邻近图斑实现数据融合;②以相离要素缓冲区交集中的节点建立多边形要素填补桥梁区域实现要素聚合;③以相邻要素的缓冲区将狭长区域剖分,并融合到周围要素的方法来实现狭长图斑的综合;④以Douglas-Peucker算法实现要素边线化简。上述方法对普通图斑及特征图斑均提出了各自适应的综合算法。实验结果表明上述模型及算法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各地类面积平衡、也能有效控制要素变形、合理压缩数据并保证地图简洁、美观,保证自动化制图综合的简捷高效。  相似文献   

11.
针对手机数据属性信息少、时空采样率较低、采样不均匀、定位精度低的特点,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和动态规划的移动轨迹匹配方法(HMM-DP4MT)。该方法通过设定搜索半径以提高计算效率;结合轨迹距离和方向信息计算发射概率,基于不同搜索半径和定位标准差的匹配结果确定参数最优值;利用Manhattan距离代替欧氏距离,建立了融合最短路径距离和道路等级的转移概率模型,分析了道路等级约束对匹配结果的影响;基于动态规划搜索移动轨迹在拓扑路网中的全局最大似然匹配路径。利用同步采集的手机数据和GPS轨迹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在简单路网区域和较复杂路网区域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均高于85%,在极端复杂路网的精确率和召回率略低,但仍高于75%,能够满足交通应用对用户移动路径精确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现有基于MapX的最优路径分析,对于TAB格式数据拓扑信息的提取方法单一,且未考虑导航特征。该文结合道路导航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MapX的最优路径分析解决方案。首先由TAB格式数据提取拓扑信息,为最优路径分析奠定数据基础;然后针对导航的特征,即最优路径分析的起点和终点可能出现在道路网外,着重讨论了对于Dijkstra算法的拓展。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基于车载LiDAR点云数据的道路边界提取存在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联合特征且能适应多种道路环境的道路边界提取方法。首先依据移动测量系统的航迹,按照设定宽度对道路数据进行分段,排除道路外侧无用数据;再对每段数据采用布料模拟滤波(CSF)算法分离地面点和非地面点,通过强度中值滤波去除地面点的椒盐噪声;然后计算点云局部邻域高差梯度和回波强度梯度构成的联合特征,依据设置阈值提取道路边界;最后通过欧氏距离聚类剔除部分非道路边缘点,细化道路边界,合并各段道路边界点云,得到完整的道路边界。选用代表性的城区道路、高速公路、乡村道路3种实验环境,验证了算法的鲁棒性。该研究对于扩展车载LiDAR在道路场景中的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维激光点云的复杂道路场景杆状交通设施语义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涌  项铮  蒋腾平 《热带地理》2020,40(5):893-902
文章提出一种完整的全自动化处理框架,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对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场景的杆状目标进行了检测和分类,主要包括3个步骤:数据预处理、杆状目标检测和分类。其中,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基于布料模拟滤波算法自动分离地面点和非地面点,然后基于欧氏距离聚类方法对非地面点进行快速聚类,以及采用迭代图割算法进一步分割目标对象;在目标检测阶段,集成先验信息、形状信息和位置导向搭建滤波器,对杆状目标进行检测;在对象分类过程中基于多属性特征,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目标的特征进行计算和分类。并使用3个道路场景数据集进行测试,结果显示,3个数据集的整体MCC系数为95.6%,分类准确率为96.1%。这说明文章所构建方法具有较高性能。另外,该方法还可以鲁棒地检测杆状目标的重叠区域,较为适应复杂程度不同的道路场景。  相似文献   

15.
访问控制的任务是在为用户提供最大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防止用户对信息的越权篡改和滥用,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它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与安全矛盾的关键。针对现有地理空间数据文件访问控制存在控制形式单一、缺少合适地理空间数据文件特征的访问控制理论模型支撑的问题,结合地理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与属性特征,通过扩展元属性、引入加解密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GDF-ABAC模型。该模型支持多种粒度的访问控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最后,研究基于GDF-ABAC模型,实现了Shapefile格式数据的要素级细粒度访问控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空间数据库增量更新过程中空间实体变化类型识别困难、判别方法复杂度高、判别因子冗余度高以及识别过程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实体特征匹配模型的面状实体变化类型检测方法。该方法在新旧版本面状空间数据库增量实体集合基础上,构建实体变化类型评判规则,设计并集成面状要素属性及几何特征算子,对单一面状实体9种变化类型进行检测和提取,最大限度地降低判别算法复杂度和判别因子冗余度,实现面状实体增量信息提取过程中变化类型的判别、提取、入库,以及判别过程与增量实体提取过程的紧密联系和有机耦合。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线状要素Morphing变换中长度的变化规律。对于给定的对应线状要素,利用OptCor算法结合线性插值算法建立其间的对应点关系,并以对应点间的直线作为移位路径内插生成中间线状要素。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线状要素数据进行试验,发现内插线状要素长度呈二次曲线形式减小,通过利用一元二次曲线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并检验该模型的显著性,说明了利用一元二次曲线回归模型描述及预测内插线状要素长度变化规律是可行的,这亦为进一步建立Morphing变换程度与地图比例尺的对应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通达性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空间句法理论与GIS相结合,基于1989~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数据,定量分析城乡道路网发育的空间通达性演化规律:1 1989~2010年,城乡道路网拓扑连接位序-规模结构日益发育典型,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高等级、高控制力的高通达性轴线发育水平较低,导致整个网络伺服效率和应对"拥堵"能力的低下;2武汉城市圈城乡道路网生长发育具有时空惯性,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和"等级圈层"复合结构;并生成两条带状城乡交通走廊和多个不同等级有序融合的"轴-辐"网络体系;3城乡道路网这种通达性等级空间格局与圈域城镇体系、交通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与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高等级路网发育水平,表现出复杂的共轭协调关系,表现出周期性和螺旋式的空间嬗变,是城乡道路网自组织生长机制支配,以及路网扩张和细分两种内力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针对点群要素制图综合的自动选取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点密度分析与自适应差异检测的点群要素制图综合算法。该算法首先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原始点群进行点密度分析,选取凸包最外侧点和重要性等级较高的点分析其点密度,进而对比两次点密度分析结果的相对密度差异,并找出相对密度差异最大的点加入选中点群中;然后重新对选中点群进行点密度分析,直到选中点数满足制图综合要求。将该算法用于实例点群数据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点群的分布特征和密度对比关系,并且较为简单、灵活。  相似文献   

20.
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7,自引:8,他引:69  
资源管理、灾害管理、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需要强化了部分自然地理要素空间插值研究的重要性。这些要素空间插值的核心是建立充分逼近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函数方程。对于给定的区域与要素样本值 ,插值函数可以有多种模型形式。各类模型的精度受其理论基础、模型算法、时空尺度效应、样本数据属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过对国际主要插值研究成果进行分析 ,文章认为各类模型插值精度的差异缘于模型对插值要素空间变异性与空间相关性的反映 ,具体应用中 ,只有对已知样本数据进行变异性与相关性分析才能选出适当的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