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利用我国南极中山站2000-02~2005-10的验潮数据,采用调和分析得到了中山站附近海域潮汐170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对调和分析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传统调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提高调和分析分辨率的方法——采用更高的采样率或使用更长时间的数据,给出了中山站的主要潮汐特征值及工程潮位。  相似文献   

2.
引潮位展开是天体引潮位的封闭公式的调和展开,即按其天文原理和数学完全解析展开.它是固体潮汐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潮汐观测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基础.文中利用计算机的逻辑功能编制了演绎程序,按照天文原理对引潮位的部分公式进行严格推演与展开.通过对演泽结果的分析,表明结果达到了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潮位观测值中粗差和系统误差特点及现有检测和修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汐调和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潮位误差综合探测和修复方法。在长期潮位站实现了粗差和系统误差的准确探测和修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海底观测仪器的数据特点,探索了基于MATCOM的Matlab混合编程来实现海底实时观测数据可视化的方法。采用ADO.NET技术远程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中的当日日志表以获取海底实时观测数据,利用了VC++.NET的友好交互开发环境和Matlab强大的绘图函数,实现对海底物理、化学、能源等实时观测数据的图...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的潮位观测中,有时不可避免地发生验潮用的水尺在低潮位时干出的情况。采用渐进地消除潮位记录的较低部分,并对潮位记录的余下部分用常规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就可以获得稳定的主要潮汐分潮的调和常数值,直到潮位记录的余下部分只有原来潮差的一半时为止。在很浅的水域或干出滩中,上述方法是可靠的,此结论可以用获得的潮汐调和常数和平均海面的精度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6.
固体潮引潮位的计算机演绎展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潮位展开是天体引潮位的封闭公式的调和展开,即按其天文原理和数学完全解析展开。它是固体潮汐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潮汐观测分析与研究工作的基础。文中利用计算机的逻辑功能编制了演绎程序,按照天文原理对引潮位的部分公式进行严格推演与展开。通过对演译结果的分析,表明结果达到了一定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选取4种不同潮汐类型的验潮站实测潮位资料,对验潮零点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对调和分析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年的潮位数据中若后续6个月的数据发生10 cm、20 cm、30 cm零点漂移,各分潮振幅最大变化量为0.47 cm,迟角为0.16°。采用1~12个月不同中期尺度的实测数据,对调和结果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潮位观测数据时间尺度小于6个月时,其4个主要分潮O_1、K_1、M_2、S_2振幅综合中误差在2 cm以上,迟角中误差在2°以上,具有显著的不稳定性;相同时间尺度的不同潮汐类型的潮位站潮位资料调和分析得到的主要分潮的振幅精度差异较大,迟角分布相似。当潮位观测数据时间尺度达到或多于6个月时,澳门站、汕尾站的分潮综合中误差分别为1.16 cm、0.61 cm,厦门站、北海站分别为2.90 cm和2.51 cm;各分潮迟角中误差均在2°内。当时间尺度超过9个月后,4个验潮站分潮振幅综合中误差均在2 cm以内,各分潮迟角中误差均在1°左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80—2011年小时潮位数据和1952—2007年月平均潮位数据,对大港验潮站处海洋潮汐以及国家高程基准面近60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首先利用傅里叶变换对两组数据进行频谱分析,获得了影响海水面变化的180个较短周期分潮以及6个长周期分潮;然后对小时潮汐数据进行最小二乘调和分析,获得影响海水面变化的主要分潮的振幅及其变化,发现Q1、O1、M2、K1、K2的振幅具有非常明显的约19年的周期变化;并利用调和分析和18.61年移动平均对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变化进行了估算,分别获得基准面1952—1980年的下降速率为1.07mm/a和0.76mm/a,1980—2011年的上升速率为1.59mm/a和1.62mm/a;最后,通过18.61年移动平均对1985高程基准进行了检核,发现两者相差0.14cm。  相似文献   

9.
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SM是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数字移动通信网络。基于GSM及GIS技术,探讨了GSM Modem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系统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了应用过程中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和规范,并结合AT指令、ASP.NET和C#编程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Web技术的地质灾害数据采集与预警信息发布功能模块。最后,对该功能模块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城市的应用过程中,为了方便对矢量数据及影像数据的综合管理与分析,在分析ArcEngine组件及ArcSDE技术的基础上,以.NET为开发环境,利用C#开发语言,采用插件式开发技术,以Oracle作为数据库,设计与研发了一套基于ArcEngine的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栅格及矢量数据的入库管理、地图显示及图层管理、地图基本操作、数据自动入库、数据共享以及数据的属性与空间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Csharp与MATLAB混合编程的方法,实现了ARCENGINE与MATLAB的结合来处理遥感图像。分析介绍了调用MATLAB程序文件、创建C语言共享库和编译.NET组件3种Csharp与MATLAB混合编程的实现途径,并选用Csharp调用MATLAB编译的.NET组件的方法,把ARCENGINE与MATLAB结合,实现了ARCENGINE的遥感数据空间分析类库、数据操作组件与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的组合,扩展了Csharp开发环境下对遥感数据处理分析的类库和函数库,为遥感图像处理分析提供了更多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OpenSceneGraph(以下简称OSG)使用OpenGL技术开发,是以C++作为开发语言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它让开发者能快速、便捷地交互式图形程序。在三维GIS领域,使用OSG作为底层渲染是不二之选。本技术研究拟从如何将底层基于OSG使用C++开发的功能进行封装(ActiveX技术),从而对C#和JavaScript等二次开发语言调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实现定制化开发和功能扩展,实现应用项目想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赵忠海  张洪文  刘秀峰 《东北测绘》2012,(5):122-124,127,130
工程项目的施工期、运营期均需要进行变形监测观测,以便全方位掌握构筑物的稳定性,但其中数据分析的实现方式、方法各有不同。本文采用C#与MATLAB混合编程,结合两种编程语言的优势,详细叙述了混合编程的实现方法,并以灰色模型为例,验证了可行性,证实了该模式可以快速开发满足项目需求的程序,实现对监测数据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地籍数据建库的流程、采用的技术标准;结合GIS工具软件与可视化开发语言的集成二次开发方法,采用ESRI公司的ArcGIS Engine,以C#为开发语言,自主研发了一套企业级的城镇地籍建库软件。通过对CASS数据的分析设计相应的转换规则和算法,并编程实现了南方CASS到地籍建库软件的数据的无损读取及符号化显示、地...  相似文献   

15.
开发控制网平差软件时,需要进行界面、算法优化设计等等。开发人员往往喜欢用图形化编程语言,但图形化编程语言在科学计算方面往往不够突出。测量平差需要进行很多的矩阵运算,如法方程系数阵的求逆计算等。Fortran语言是目前流行较广的适用于科学计算的程序开发语言,但是它的图形界面开发功能较弱。C#是新一代面向对象开发语言,擅长于图形界面系统开发。本文采用C#与Fortran混合开发,发挥两者的优点,实现法方程系数阵的快速求逆。  相似文献   

16.
根据邛崃市羊安镇土地流转的现状和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基于.NET平台和ArcGIS Engine利用C#语言、SQL Server 2000,采用集成二次开发模式,设计并开发了土地流转管理系统,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空间查询、空间分析、图表输出等功能,达到了相关文档资料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Microsoft DirectX是一套用于创建游戏和多媒体程序的底层应用程序接口(API),它支持高性能的二维和三维图形显示、声音以及输入等。利用DirectX能够实现真实场景的三维建模,并能够对场景进行渲染。文中运用C#编程语言,调用DirectX接口,结合3DSMax建模,探讨三维虚拟校园的构建方法,并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华路校区)为例,对部分场景进行虚拟3D建模及其可视化操作,实现了三维虚拟校园的初步构建。  相似文献   

18.
文中针对测量平差的繁杂性及用户对处理软件的易用性要求,结合M atlab与C#语言编程各自的优势,依据测量平差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M atlab与C#混合编程方法,设计并实现一套简单的测量平差系统软件,其中M atlab用以实现平差函数程序设计,C#则利用VS.net平台进行界面及输入输出功能实现.以一个具体水准网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