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含碳物质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它的半衰期是5730年.研究了珠江口及南海沉积物碳黑的放射性碳年龄,碳黑样品采取化学氧化方法提取,用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定珠江三角洲沉积柱中碳黑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剂量.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珠江口的钻孔3的碳黑的14C年龄是倒置的,邻近香港的钻孔30的碳黑14C年龄旱现老.新.老的趋势,而钻孔E2的碳黑的14C年龄则儿乎是不变的.碳黑的这种14C年龄的变化趋势与碳黑的来源相关,化石燃料来源的碳黑的增加使得碳黑的14C年龄偏老.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通过对每一个原子计数,发现可以迅速测定C~(14)与C~(12)的比值,而确定这种比值是测定古生物年代的一种广泛使用的方法,通常测量C~(14)同位素的衰减要花几个星期。而这种新方法使用高能质谱仪,只要几天就可测定极其微量的样品中C~(14)与C~(12)的比值。加利福尼亚州圣乔治州立大学A·B·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74年,1977—1978年测定了北京地区全新世和晚更新世54个样品的C~(14)年代数据。其中,考古研究所C~(14)实验室测定了34个样品(标本由陈方吉、张子斌、孙秀萍等提供,编号ZK),有6个数据已发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C~(14)实验室测定了20个样品(标本由本实验室和一○一地质队等采集,编号CG),有4个样品的数据已发表。现将44个样品的C~(14)年代数据列于下表。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冰缘发展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是指以祁连山东段为主体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山系交汇地段。本文根据野外观察和放射性同位素测年资料研究了现代高山冰缘带特征及晚第四纪古冰缘现象,对主玉木冰期以来冰缘环境发展作了探讨。文中引用C~(14)年龄是由兰州大学C~(14)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C~(14)实验室测定的。  相似文献   

5.
一、贝壳材料C~(14)测年的可靠性关于贝壳材料的C~(14)测年可靠性,国内外许多文献中均曾进行过讨论。 1.曾有人将年龄为11000—12000年的贝壳材料,用分层腐蚀的办法对贝壳的内、外及中层分别进行C~(14)测年,其结果指出内、外层之间的年龄差别小于10%。 2.海洋的储存效应的影响使贝壳材料的C~(14)放射性比度要比同期生长在大气层的木头等材料低5%。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碳同位素在水文地质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可以有效的用于地下水年龄测定,并作为示踪剂求取水文地质参数,研究地下水动态,已为水文地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近十年来,14C 制取测试技术和数据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给水文地质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本文具体介绍了14C 在水文地质上测年和示踪剂的应用进展,并概述了推动其发展的测试技术分析理论,最后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14)C年代法在冰川冻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性~(14)C的天然存在是由W.F.利贝发现的,1948年正式用于年代测定。此后~(14)C年代法发展很快。由于它能用来测定五六万年以来含碳样品的年龄,而这正是第四纪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时期,因此能在地球化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地理、古气候、考古学以及冰川冻土研究等方面得到应用。早在五十年代国外就对冰川冰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对冰川沉积物的测定更为普遍。近几年来对冰雪和地下水的测定技术也有了发展。冻土研究中测定冻土~(14)C年龄同样也是可行的。在第八、九、十、十一次国际碳十四会议上,冰的~(14)C年龄测定技术及应用方面的论文占有相当比重。我所近几年来已经用~(14)C年代法为冰期划分及冻土年代等方面研究提供了一些数据。  相似文献   

8.
作者首次将怀柔地区第四纪地层,由老至新划分成五个地层单位。中更新统为坡、洪积物,下部浅红色角砾岩与亚粘土互层,上部红、黄红色含角砾亚粘土,厚8m。上更新统下部为洪积砾石层夹亚粘土,厚11.8m,测得热释光年龄7.1±0.36万年,6.6±0.32万年;中上部为冲积亚粘土及细砂层,夹泥炭数层,厚8.9m,含软体化石,并测得热释光年龄2.7±0.14万年,C~(14)年龄1.93、1.72、1.54万年。全新统划分为以下三部分:下全新统为冲积细砂夹砂砾层,厚4.6m。局部为亚砂土及砂土层,厚2m,其泥炭夹层测得C~(14)年龄9291±161年及6750±128年。中全新统为冲积物,上部亚粘土,中部黑色泥炭层,下部细砂及砂砾层,厚5.1m;测得C~(14)年龄为4730—2976年。上全新统为冲积细砂、砂砾层,各地厚度不等,测得C~(14)年龄为804±131年。在1∶5万怀柔幅测区内,除西北隅有少量的低山丘陵外,近百分之九十的面积为第四纪堆积平原。由于该区第四纪以来主要以沉降为主,故地表所出露的第四系主要为更新统中晚期地层。现对其划分和对比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碳质气溶胶(或颗粒物)作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对环境、气候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主要组成成分有机碳和元素碳具有不同的来源特征,且对人类健康和气候系统的影响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放射性碳同位素(14C)不仅能定性区分生物源和化石源,还能定量分析不同来源对有机碳和元素碳的贡献比率。重点评述了放射性碳同位素法对气溶胶源解析的技术原理、分离测试方法以及在我国应用的研究进展;最后提出了国内研究应加强的领域和利用放射性碳同位素法研究大气气溶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环境同位素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艳琨  王经兰  王东升 《地球学报》2005,26(Z1):307-308
氢和氧的稳定同位素作用为水起源的标记业已成为水文地质学和环境地质学的重要工具,被用来定量评价自然界的许多水文地质学和环境地质过程。但是,难点是标记的确定,14C作为时钟可用于测定地下水年龄。然而,放射性碳是一个难于掌握的工具。困难是确定补给水到达潜水面时14C的初始放射性。  相似文献   

11.
雷州半岛北部是我国沿海第四纪泥炭集中分布的地区之一,在对其泥炭和腐木层进行 C~(14)年龄和孢粉研究后,分析了泥炭形成的时期、气候和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李亚松  尹立河  蒙彦 《地质通报》2019,38(5):901-903
<正>1会议简况2018年9月9—14日,第45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在韩国大田召开,会议由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主办,IAH韩国国家委员会(IAH-KNC)承办。本次会议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的702名代表参加。与会人数韩国最多(469人),其次是中国(186人),中国地质调查局18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的主题为"地下水和生命:科学与技术付诸行动",大会邀请了10名专家做主题报告,165名学者  相似文献   

13.
在周家油房等地采集到披毛犀(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猛犸象(Mammuthus),野牛(Bison),鼢鼠(Myspalax)等化石。并在二级阶地觅到这一动物群的主要成员——野马(Equus)化石。证实这一动物群埋藏于松花江第二级阶地松散堆积物中。通过C~(14)同位素年龄测定,测得猛犸象门齿年龄距今39400±250年,猛犸象肢骨年龄距今30810±1385年,进一步说明这一动物群生存于晚更新世晚期,与化石产出地层时代吻合。发现的旧石器石片,原料为黑矅岩,从石片的形态、打击特点,都表明当时人具有较高的打片水平。这是迄今该区发现的最好的石片。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4C实验室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四届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FIRI),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初步分析了本届比对活动的测年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14C测年方法对测年结果无明显的影响,不同现代碳标准的选择对大部分样品的测年结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本底物质仅对老年龄样品的定年有显著影响;加速器质诺测年法在各种^14C测年方法中最准确、精度最高,正逐渐成为国际^14C测年方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5.
自Eglinton等(1996)首次将单体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技术(CSRA)应用于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14C研究以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生物地球化学和古气候学等领域。但是,自然环境样品中生物标志物大多含量低、干扰基质复杂而且难以分离。因此,如何从基质组成复杂的样品中分离富集高纯度的目标化合物已经成为限制CSRA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瓶颈。近些年来,不断改进的色谱分离富集技术不仅提高了目标化合物分离的纯度和回收效率,同时也扩展了生物标志物的碳同位素示踪应用。综合介绍了自然环境研究中单体化合物放射性碳同位素分析技术中常见生物标志物单体分离纯化的技术方法以及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阎锡屿 《地质论评》1982,28(4):386-389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根据考古资料和C~(14_)测定,浙江余姚县的河姆渡村水井是我国最古老的水井,为5700年前的水井遗迹,相当仰韶文化时期。河姆渡井是一个木结构井,说明当时的打井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三代(夏、商、  相似文献   

17.
《地质科学》1974,9(4):383-384
利用天然放射性碳(C14)的衰变规律测定含碳物质的绝对年代的方法,已在考古学、人类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球化学、海洋学等科学研究及有关的生产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实验室于1973年冬至1974年夏,用乙炔(C2H2)气体法,测定了几个考古样品和地质样品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14C测年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4C测年技术的进展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14C常规测定技术向高精度发展比较成熟,目前已可以普及;2)加速器质谱技术的建立和普及,使测定要求的样品碳量减少到mg级,甚至μg级,虽然目前的精度尚未超过常规方法,但由于所需样品量极少,测定时间短而工效高,大大拓宽了应用范围;3)高精度14C-树轮年龄校正曲线的建立,不但可将样品的14C年龄转换到日历年龄,而且对有时序的系列样品的14C年龄数据通过曲线拟合方法转换到日历年龄时年龄误差大为缩小。  相似文献   

19.
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在海洋有机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天然放射性碳(14C)是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它在考古学和地质学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过去10年中,伴随着加速器质谱仪(AMS)技术和检测灵敏度的提高,AMS已经能够检测少于mg C量级样品中自然丰度水平的14C,这大大扩展了14 C在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范畴。简要评述了利用天然14 C进行海洋地球化学研究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前景广阔、并已取得显著成果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地热系统泉华以钙华和硅华为主,因其携带丰富的多时空尺度信息,可用于恢复古水文古气候演化史、重建区域水热活动演化过程及约束构造模式。对样品精准定年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常用定年方法包括放射性碳定年法(无机碳和有机碳)、铀系不平衡法、宇宙成因核素法、光释光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法等。我国热泉泉华定年最早使用放射性碳定年法,随后多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法与铀系不平衡测年法。系统总结了上述方法的基本原理、定年范围、适用条件、对样品的要求等,并探讨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对于钙华样品,如纯度高,无外源碳影响,可采用基于有机碳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和铀系不平衡法;如固结程度高,也可使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古地磁法值得今后深入探索。对于硅华样品,基于有机碳的放射性碳定年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更适用,而铀系不平衡法和古地磁法可以尝试。此外,10Be和26Al等宇宙成因核素也可用于古泉华的定年。样品纯度低或数据校正困难以及定年范围有限是目前钙华和硅华常用定年方法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前者可考虑利用离子探针技术对微观尺度上的高纯度方解石中U和Th的同位素进行测定来获取样品年龄;为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