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简要介绍了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概念,对当前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传播特征、题材与主题表现、线索结构、细节与节奏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使得地震声像科普作品以声音和图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采取公众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普及地震科学知识、相关技能和科学理念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地震声像科普作品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作品中画面、音乐、字幕、图示及动画等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对今后如何制作好这类作品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  相似文献   

4.
以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为主要科普传播载体,并以"震知卓见"公众号为例,对地震科普作品的选题进行了分析。创作选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从时事热点事件、震情事件等多角度进行切入;此外,还应考虑选题与科普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之间能够提升科普传播效果的契合点;选题时可以专栏化,打造地震科普系列作品。文章最后就如何提升地震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普内容传播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避震逃生技能、地震预报方法感兴趣;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认知程度不高;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不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本次调查为地震科普工作者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方向以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震报》通讯员座谈会于7月1日至6日在昔阳召开,旨在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和通讯报导能力,推动本省地震科普宣传工作。 座谈会邀请原《地震》杂志编辑部主编程仁泉同志讲了科普创作的社会意义、科普作品的体裁、结构、表现形式,以及编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还邀请了《山西地震》编辑部副  相似文献   

7.
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基础与核心。随着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增多,一些共性问题凸显出来,地震科普工作者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解决的措施。以云南省地震局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小小讲解员线上比赛为实践案例,分析人民群众在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中的作用,获得启示: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创作,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创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地震安全需求、筑牢防震减灾的人民防线而创作。  相似文献   

8.
地震科普工作的开展与媒体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在以网络嵌入深度化为特征的融媒体环境下,地震科普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本文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当前融媒体环境下的地震科普工作,客观分析目前地震科普所面临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以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为前提,针对融媒体环境下的地震科普展开思考,以期为从事地震科普的工作者们在进行科普作品创作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莹 《山西地震》2022,(1):53-5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媒体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要让地震科普作品吸引读者,提高市场竞争力,在重视科普作品选材与编校质量的同时,还要创新科普作品的版式设计.该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从美术编辑的角度关注社会需求,注重全媒体时代地震科学知识的传播,运用美术技巧延伸到设计创作,凸显防震避险知识的表现力,便于学习记忆,达到防震减灾知...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地震科普馆将是未来地震科普发展的主要方向。文章以内蒙古数字地震科普馆为例,介绍其建设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情况,研究地震科普作品的创新方向,为今后数字地震科普馆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震动态》2012,(2):45-45
为了进一步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和全国地震局长会议精神,在中国地震局人事教育司、震害防御司的支持下,2011年11月14-20日,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传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宣传教育中心)与中国地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在湖南省长沙市共同举办了主题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社会责任与活力”的培训班。此次培训为中国地震局年度培训项目,旨在促进防震减灾科普宣教队伍建设,提高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围绕着如何提高科普教育的两个能力(即如何提高科普活动社会影响的能力、如何提高科普作品创新的能力)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3.
以成都地区幼儿园为讨论对象,着重分析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学习特点以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指出幼儿地震安全教育应抓住"启幼儿科普之蒙,答幼儿园之问,策安全之蓝图"几个要点。在总结开展多次幼儿园防震减灾科普讲座、疏散演练的经验和分析我国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安全知识普及、应急预案规划及建议、疏散演练指导"三阶段的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模式,对相关地区学校的地震安全教育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科普讲座历来是我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主要手段之一,科普课件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容、表现方式、制作水平等直接影响到地震科普讲座的效果。当前,我国地震科普课件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未区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讲座对象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等问题。应在广泛收集防震减灾科普素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社会群体的认知特点和认知需求,创作面向不同社会群体、内容科学、素材丰富的地震科普课件。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移动直播、机器人撰稿等新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给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探索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和特点,结合近两年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实践经验,及地震系统科普宣传融合发展最新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地震科普宣传融合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真实了解天津市公众地震科普认知与需求情况,以天津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员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大学生、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农民、驻津部队、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专项问卷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公众地震科学知识与地震科普工作的认知度与需求度较高,但仍存在地震科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地震科普产品吸引力不足、科普渠道相对单一等问题,地震科普工作在参与性、互动性与趣味性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提出提高地震科普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及地震科普服务个性化和精准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震发生后,公众对地震相关信息的关注度往往会大幅提升。震后第一时间基于公众的信息需求,针对性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公众对相关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科普宣传的积极性,促进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有序传播,有效抑制灾害负面效应的不当扩散。通过搜索指数分析,以芦山地震、康定地震、九寨沟地震等不同震级的历史地震为例,分析了震后网民信息搜索行为;结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震后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宣传策略优化、宣传素材的积累给出建议,进一步丰富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手段,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程奕 《四川地震》2014,(4):42-45
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多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开展,主要偏重的是如何地震避险。地震灾害发生后对灾区民众如何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及合理地配合外来救援力量的科普宣传缺乏系统性。本文从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的形式、内容及如何更好地实现现场科普宣传三个方面对地震现场科普宣传工作进行分析,旨在为利用地震现场科普宣传维护震区的社会稳定、减轻灾害损失及顺利地开展地震现场救援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强地震科普教育是提升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抓手。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和农村地震科普的现状,总结了地震部门近几年科普宣传的宝贵经验,并提出了未来地震科普宣传的新思路,通过技术创新和人才建设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精品。  相似文献   

20.
正地震科普是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是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升防震减灾素质的重要手段。科普漫画则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工具。2019年12月刚刚出版的新书《景行行止,安全至上——"震道杯"防灾减灾公益漫画大赛优秀作品集》,就是这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